《完美的世界》豆瓣9.1高分,父亲的角色力多重要!
八年前,一部大热综艺横空出世,名叫《爸爸去哪儿》。后来又出了另一档亲子综艺,叫做《妈妈是超人》。
这两部综艺的名起得真是绝了,完全就是对常见家庭结构的形象诠释——爸爸不知去向、妈妈大包大揽。
由于太过司空见惯,不细究的话,大家好像也并不会觉得“爸爸存在感低”有什么问题。
其实不然,除了供养家庭,父亲在育儿过程当中有专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力。
今天我们就通过经典影片《完美的世界》来看一看:“有爸爸”和“没爸爸”,差别到底有多大?
菲利普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没有爸爸,由妈妈照顾,上面还有两个姐姐。
万圣节前夜,同龄的小朋友都扮成各种鬼怪造型,去挨家挨户要糖果了,因为宗教信仰,妈妈不允许,菲利普只能乖乖呆在家里。
喧闹的节日氛围被隔绝在外,菲利普无奈而落寞地站在窗前,任外面的小伙伴隔着玻璃冲他“发射导弹”。此时,他不仅要忍受被束缚的苦闷,还要饱尝被排拒的失落。
而另一边,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成年男子海瑞斯正在越狱。他凿开通道、爬出窗户、劫下了一辆车,逐渐向菲利普所在社区靠近。
两个人的画面交替呈现,对照明显:一个被困,一个逃离;一个怯懦,一个勇猛。
阴差阳错,年龄不同、状态也截然不同的两人相遇。
逃犯海瑞斯劫持了菲利普,把他当做人质。在外人看来凶多吉少的菲利普竟因祸得福。
海瑞斯并没有把菲利普当作人质对待,而是将他作为逃亡之旅中的同伴,一起偷车、一起获取日用品、一起在深夜里聊天,他们宛若一对父子俩,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共度时光。
整日和妈妈、姐姐待在一起的菲利普,第一次拥有了如此不同的新朋友——孔武有力,胆大包天。
菲利普反而对劫持者产生了信任。
海瑞斯偷车后,他们俩被车主追赶,为了顺利逃脱,情急之下这只“小白兔”竟然狠狠地咬了车主扒在车窗上的手。
海瑞斯虽然是逃犯,对小男孩却引导与鼓励。
菲利普渐渐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内心的小野兽在一次次意外中被激活,拥有了面对危险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思想也逐渐突破了妈妈定下的层层规则,拥有了广阔的疆界。
妈妈不准他参与关于万圣节的任何活动:包括装扮成鬼怪和加入“不给糖就捣蛋”的行列。
而海瑞斯听说这样的准则后,觉得荒谬,向菲利普真诚发问:别管你妈妈,别管耶和华,你想玩“不给糖就捣蛋”吗?
菲利普默默点头。
这个相识没几天的男人将他的个人意志从母亲和信仰的层层束缚中解放出来。
菲利普主动凑过去和海瑞斯拉手,这也是自认识以来,小男孩第一次主动亲近这个看起来并不很善良的叔叔,因为他内心隐秘的愿望被海瑞斯看见了,禁锢他能量的某个封印仿佛在瞬间被解除了。
这个男人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和温暖。
纵观全片,剧情的大框架其实就是菲利普的成长之旅,具体来说,是脱离安全区的意外之旅,也是他逃离妈妈怀抱、拉着海瑞斯的手共同奔赴的一场奇异之旅。
这恰好揭示了父职不同于母职的关键点:母职是向内的呵护,父职是对外的扩展。
通常在母亲的想象中,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所以更倾向于把孩子搂在怀中,这当然能帮助孩子免受一些外界侵害,但也有其弊端。
比如,长期处于封闭之中,导致社会性功能发展受阻。
长此以往,他就比其他人更难交到朋友,在集体当中也更容易成为被排斥和孤立的那个人。
再比如,躲在妈妈打造的安全区中虽可以获得暂时性的舒适,却也会因此缺少处于未知环境时解决问题的信心、能力和经验,之后走入社会可能会显得过于天真、幼稚、无能、缺乏棱角。
而父职正好能够予以恰到好处的弥补。
父亲的主要职责是,把孩子从妈妈的怀抱中拉出来,带他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父亲的想象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很多瑰丽的风景,还能从中获取资源,并不全是洪水猛兽。
父亲帮助孩子消除或减弱对外部世界的恐惧,让TA能够敞开胸怀、带着浓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由此而获得的成功经验,又能帮助TA构筑继续向外探索的信心。
当然,光是拥有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未知当中必有艰险。这就需要父亲帮助孩子培养搏击风浪、化险为夷的勇气和能力。
影片中,海瑞斯教菲利普开车、看地图、用枪,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也是菲利普在妈妈构筑的温馨港湾中可能永远都学不到的东西。
海瑞斯和小男孩的互动游戏也特别值得一提:过栅栏时,他把菲利普举到半空后再稳稳放到地上;在农夫家里用餐后,他又和农夫儿子玩起了后空翻——由他紧紧抓住小孩的手腕,小孩以此为支点让整个身体360度旋转一圈,中间会有一个头朝地的“心跳瞬间”。
这两个动作具备以下三个共同点:1、接近危险;2、失去控制;3、恢复安全。
担任过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内科医生麦克·巴林特称其为“震撼时刻”。
这当然是属于孩子的震撼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既可以感受到爸爸的强大自信和有力可靠,也可以获得一种跨越危险的自由感。
常常体验“震撼时刻”的小孩会拥有一种“我有能力探索危险”的感觉,面对挑战不容易怯懦退缩,可以放心大胆地勇往直前。
而这样的互动方式通常很难由母亲陪小孩一起完成,一来体能受限,二来母亲很难做到那么“没心没肺”,别说陪着玩,光是看着小孩被抛来抛去,就已经够担惊受怕的了。
父职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规训,也就是立规矩,这里的规矩是客观层面的,而不是某个人的想当然,普适性也更广,不局限于家庭,可适用于此后的社会生活。
海瑞斯带着菲利普玩了一次“不给糖就捣蛋”之后,又很认真地告诉菲利普:你知道吗?在美国,你有权利吃棉花糖、坐过山车。
很显然,他的视野大于菲利普的妈妈,他引领小男孩把视线从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当中,让他去遵循的也不再是妈妈定的小范围内的规则,而是适用于全社会的法律——“Hey,boy,这是你身为美国公民的权利。”
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通常会心肠软一些,小孩生活上的需求都尽量满足。比如,他不爱吃什么,不给他做就成了,而爸爸则更能够表现出铁石心肠的一面:“怎么这么挑食啊?你说不吃就不吃吗?吃青菜有利于身体健康不知道吗?”
身边很多新手妈妈都一致觉得,爸爸更能管得住小孩。原因很简单,A总是忍不住向自己妥协,B的态度总会更强硬坚决,小孩当然会倾向于服从B的管束。
最后补充一点,是电影里没怎么充分体现的一个“爸爸力”。所谓三角结构最稳定。当妈妈和孩子有矛盾的时候,作为第三方的爸爸可以成为母子之间的润滑剂和调解员。
海瑞斯更多的是帮助菲利普成为一个自由且独立的“反叛者”,但现实当中,爸爸可以多做一步,那就是——圆回来,引导孩子理解和认可妈妈,让妈妈重新得到孩子的尊敬。
几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做《我爱男保姆》,由小说改编,原小说名为《出租爸爸》,剧情不复杂,基本可归结为热心善良的男主角以保姆之名给爸爸缺位的千家万户送温暖的故事。
“天降爸爸”的题材能引发多少共鸣,现实中爸爸力的缺失就有多严重。
小菲利普出身于单亲家庭,男保姆的客户也都是单亲家庭,然而很多家庭尽管父母双全,爸爸却并没能很好地担起自己的职责。
“爸爸去哪儿了?”
一直以来,关于好爸爸的定义有很多误区,诸如爸爸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有超强的赚钱能力。
可事实上,成功男士和好爸爸是两回事。“父亲”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角色,成为一个好爸爸需要学习,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并且,成为好爸爸离不开妈妈的协助。一个称职爸爸的背后一般都站着一个肯放权的妈妈。
当妻子幻想自己无所不能时,自然少了丈夫成长的机会。
一个健康的家庭里,所有成员一定是各司其职的,C位轮流站。
《完美的世界》结尾,海瑞斯被射杀,伤心欲绝的菲利普使出全身力气将他拉起来抱在怀里,习惯了做亡命之徒的海瑞斯看到自己的生命拥有了如此温馨的收捎,内心应该倍感慰藉吧~
作者:包法利小姐
图片来源:上图标示电影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