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点击关注我。与学霸为伍,与滔哥交流。滔声依旧,一如既往!)
电影《我不是药神》是7月初上映,一上映就点燃了暑假电影档期,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朋友圈刷屏的热度。7月中旬就打算和老婆去观看,但很不凑巧,当天倾盆大雨,观影也一直拖到快下映的今天才得以实现。尽管不擅长写作,有提笔即老的感觉,但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毫不夸张地说,让我后半场泪如泉涌,就连我老婆都觉得惊讶。这也鞭策我把自己些许想法整理成为一篇观后感。之前,为了不剧透,等着亲自去欣赏经典,我是忍着没有看任何宣传片和预告片。之后,为了免去抄袭之嫌,我没有查看任何影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纯粹是基于我个人对电影行业的理解和个人对这部电影本身h读而来。个人杂感,如果有和网上的帖子或者是那种观点一致的话,真的是纯属巧合。这个电影有很多切入点,但为了不显得杂糅,我仅分享以下几点感受,更多感受可以换种方式交流。
一、对于我,这部电影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带入感?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读者的经历不一样。这句话放到观影上来讲也是一样,不同的人是带着不同的视角看《我不是药的。我来自泸州的国家级贫困县古蔺县。在这个县里,直到今天,我们的高考考生都还可以享受20到25分的加分,可以想象那个地方是多么的落后。33岁 的我,生命当中可能有1/2的时间都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常年为生计而摸爬滚打。电影里面呈现出来的那种社会底层的生活场景(包括印度片段)、底层的医疗条件和社会底层人的那些面目,在我的脑海里依然清晰可见,并不遥远。不要说得白血病,在我们家乡,很多邻居可能得一个稍重一点的普通病都没有办法医治。这还让我想起来自己的一段经历。2003年暑假,我在龙泉十陵镇上做兼职。由于没有经验,我很快失去轻松的家教兼职。而下定决心不回家且不向家里要钱的我不得不转战餐厅当服务员。第一份工作是在串串香店当服务员,单从工作时长就足以丢翻人,从早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左右。干了一个星期,实在抗不下来,加之觉得串串这种小吃(当时那家餐厅的情况)太恶心,我不得不又换到一家包子铺去。应聘时,老板知道我是个大学生后打赌我绝对干不下来,但看在我可怜巴巴的样子和他们实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让我试用几天。说实话,进入包子铺,我才知道,爸爸妈妈讲的人生道理如“进入社会,条条蛇都咬人”是多么地真实。工作时间变了,是从凌晨3点到下午6点,工作强度却一点不亚于串串香店。但想到我短短的2个星期已经换了第三份兼职,暑假转眼就去了一小半,加之手里已身无分文,我还是准备咬牙坚持下来,毕竟这份工作是把饭管饱的(尽管每天吃的就是那几样:包子、馒头、豆浆、稀饭和米粉)。快开学时,由于工作强度太大导致劳累过度,同时气温变化太大,我生病感冒了。一开始,我准备硬抗下来,但后来发现一般不生病的人,生起病来就是不一般。苦逼的我当时身无分文,我不得不向好基友光举同学借了几块钱买了点药(那几年几块钱还能买点感冒药),晚上回到住的地方,发现没有开水服药(住处太简陋,也没有钱买矿泉水),我硬生生地把一把药塞进嘴里,准备生吞下去,但我们都知道,药在嘴巴里融化的味道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一直等到第二天去了包子铺伴着美味的豆浆才把药给吞了下去。终于熬到了8月底开学前,我干完了承诺的40天的时间。老板和老板娘都为我竖起大拇指,表扬我说,“小伙子啊,就冲着你这吃苦劲儿,你以后肯定能立足成都!。”除了口头表扬,还把工资从300元给我涨到400元。我现在都还记得领到400元那份喜悦感,也还记得我将其中的200元寄给了当时健在的外公外婆时那种成就感。
回到电影,程勇在预知自己要出事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的那个情景,着实让我忍不住掉泪了。程勇和孩子依依不舍的时候,又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留守儿童,在我人生的33年里,我和我爸爸待在一起时间,不超过一年。前几天,我老婆和我岳母回去照顾脚受伤的岳父。女儿留下来跟着我,恰遇到我又忙着办离职手续和新单位的工作,我在车上不断安排把她寄存在邻居家、安排什么时候去接送她去跳舞等等时,小家伙可怜兮兮地跟我讲:“爸爸,我不想被留守!”。其实,为人父母,才不断地体会到当父母都不容易;为人父母,才会知道,一切的一切其实都为了这个小家庭,为了我们的孩子。体会到那份不易,感动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电影中的细节处理和BUG。
能有这样的切入点,还得感谢育才梁娟(梁妈是也)工作室在15年派我去清华大学进行了为期2周的进修。2周期间,课程安排包罗万象,有国防安全、电影赏析、音乐赏析等等。这些看似和我这个中学老师毫无关系的课程,在接下来的教育生涯和人生中慢慢凸显了其功效和价值。还记得,北影的杨端教授给我们讲授了电影赏析课程。课程中,他选用了一部很不知名的韩国青春爱情电影中的很多片段,教我们赏析电影。从这堂课中,我们明白,在这个时代,真正伟大的导演不是特级场面拍得好的导演(比如国内知名导演张某),毕竟特级是可以花钱搞定的(曾有人说,能用钱搞定的事就不叫事),而是那些能把握细节的导演。总体来讲,本片的导演把宏大叙事放到微观的个体上进行刻画和描写,这是现代电影人和媒体人的套路,做得肯定没有问题的。具体来讲,用杨教授传授的方法和视角分析几个细节。一是程勇在和特警队长对话时抽的是雪茄,这是片子里唯一的一次。一方面是想通过雪茄表明程勇现在混得很好,不缺钱,也就不用去贩卖走私药。另一方面是当时程勇心里相当紧张,想要通过抽雪茄来压压惊。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有重口味的人,比如说长期抽烟尤其是抽雪茄和长期酗酒的人往往是处于重压下的人,无论是心理压力、生活压力还是其它的压力。还有个细节就是,影片不断在暗示黄毛没有回过家。带着这种预设,我们可以敏锐地遇见剧情的走势,黄毛肯定是要回家的,但导演又巧妙地埋了伏笔,表明黄毛是回不去的。因为剪了头发,表明要从“头”开始,从头开始的可能是生活,也可能是生命,而黄毛能从头开始的只能是生命。程勇去坐牢的途中,吕受益和黄毛为什么要以虚幻的形象出现,这是为了点题。程勇已经被神话,神可以和凡人对话,也可以和灵魂对话,神就应该接受众生的顶礼膜拜!
更多的细节,我不用展开,资深影迷可以挖掘得更多,我这里还想补充的是电影里面细节处理出的BUG!
首先,特警队长号称最牛队长,对一个走私药的案件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就不符合逻辑。比如,抓了一屋子吃走私药的人,可以从良心上不去逼供问出贩卖走私药的人,但可以通过跟踪病人找到线索,当然就不用翻阅案宗发现程勇签名才找到线索。
其次,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黄毛开车牺牲了自己就能让案件搁浅。相反,通过恶性的交通事故中肇事车辆的信息就能发现程勇与本案相关,毕竟他才是车主(黄毛说开车,程勇一开始是不允许的。)!
其三,电影对格列宁生产商的角色定位过于单一,容易让观众尤其是小朋友简单地产生对立(跟学生沟通时,有一位孩子就直接说格列宁生厂商很坏!)。客观来讲,这个厂商的确不是善辈,毕竟把要定价那么高,以至于引起无数的病人痛苦失去生命,甚至招致了全球医生的抗议。但换位思考,这样的医药公司,是需要高额利润去支撑他们的研发团队的。如果没有高额回报,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科学家忘我地去研发各种绝症的解药,那因此而死亡的人可能会更多更多。毕竟,一个社会是不能光讲情怀而能长治久安地!就好比高科技公司,那些精英如果没有高薪,是不会那么快速地研发出改变世界新产品,如智能手机、无人驾驶、ALPHAGO等等!那我们国家要实现转型升级,这肯定是启示之一。
把基督教的牧师刻画成那样,我不知道是出去何种目的。但作为一个共产主义信仰者(表明我不是站在任何宗教的立场)来说,我觉得宗教的问题应该理性对待,不应该娱乐化,除非这个人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影片中的牧师形象我不知道是否是不可替代性,但我个人觉得宗教这个话题不适合过于娱乐化。对待宗教,人类应该有虔诚之心,尽管我只是信仰共产主义。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设置观影年龄限制。在我看来,初中及以下的孩子真不适合看这部电影,毕竟这部电影太过于现实,让孩子过早地被植入社会黑暗的一面是不太好的,也许短时间体会不到影响,但播下的种子迟早会生根发芽地!当然,已经带孩子看了的家长也不必恐慌,只要注意引导即可!
三、悲剧or喜剧?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在川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旁听戏剧课,主讲的老师对喜剧和悲剧的定义让我耳目一新。他讲到,悲剧是一股正义的力量和另一个正义力量碰撞在一起,产生的不好的结果。比如,哈姆雷特的父亲被他叔叔给刺杀了,从道德上来讲,他应该去给他父亲报仇,但从法律上来讲,他不被允许,那两股极其交织和矛盾的力量让哈姆雷特内心非常的痛苦并带来的极端行为,这就是典型和经典的悲剧。那我们生活当中经常谈到的悲剧,比如身边发生了一起车祸,伤亡惨重,其实这应该叫惨剧,而正剧就是一股正义的力量,把另一股邪恶的的力量给压制住了。我为什么把《我不是药神》定义为悲剧呢?首先,主人公程勇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悲剧,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从他自身来讲,从情感上讲,他不应该把自己孩子送出去,而从经济条件和养育条件来讲,他必须把孩子给送出去。送还是不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从良心的角度讲,程勇看到周边的这些白血病人饱受折磨却因为买不起药而痛苦死去,他觉得他应该去帮忙,应该去继续走私或者是帮忙代购,但是从法律上来讲,他这样子做是违法的,不管这个法律合不合适,但是法律就应该是像神一样存在,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其实就是很大的悲剧。不断交织的悲剧很多,吕受益为了家庭不该上吊,但为了家庭得到解脱却应该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刑警队长为了法律应该调查,为了良知应该结束调查。无数个体的悲剧呈现出了经典的悲剧。
悲剧虽然不好听,但人发自内心地喜欢悲剧。怎么讲呢?因为,生活始终都是充满悲剧的,最常见的就是男人在家庭中处理婆媳关系时经常出现悲剧(申明:我们没有和我的爸爸妈妈住一起,暂时没有,呵呵)。一边是生育养育自己的母亲,另一边是同感共苦、共度余生的老婆。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really hard question!也许是长期受虐,让人类都有点斯德哥尔摩情结(请自行百度补脑!),莫名地钟情于悲剧,这也是《哈姆雷特》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更是《我不是药神》大卖的原因之一。也顺便说一下,个人看来,化解悲剧有两个方法。一是,导致悲剧的人物或环节作出牺牲。这牺牲可大可小,比如说,男人在处理婆媳关系时,从小处着眼就牺牲自己的性格,过得憋屈一点,两边都协调,两边都装孙子,找到平衡点,才会创生。从大处着眼,牺牲的代价可上不封顶。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矛盾的两边各让一步,实现互融共生。还是拿婆媳关系来说,婆婆和媳妇看到自己各自委屈的同时,更应该体会到夹在中间这个“儿子”和“丈夫”的不易,各让一步,家庭和和睦睦,成全彼此。道理也许大家都懂,但现实生活中,往往要分两步走,完成了第一步中的主角牺牲后,矛盾的双方才会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才达成妥协。当然,在各自能承受的范围内来说,这也不失为办法,毕竟电影也是这样的逻辑(我就不点穿了噶)!
对于电影里面的人物来讲,这是十足的悲剧,但对于国家来说,这可是喜剧!说实话,边看我就边感慨,这部电影能得以审核通过,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但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背后肯定有很多的国家意志在里面,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去年《战狼2》,一部树立国民信心和让中华民族有自豪感的电影!而《我不是药神》就是在不断地传递希望,我不知道大家有注意到没有,其实有个镜头在谈到希望的时候,是把希望这个词在不断的放大和凸显。另外一个希望的呈现方式是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2000年左右,慢粒白血病的救治率只有5%,而到现在这个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医保,对应的救治率也达到了85%左右。其实,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医疗行业,当然还有我们的政府,都在不断为这方面做出努力。所以我们整个民族,和所有的国民,要通过这部电影要对我们的医疗和我们的社会看到希望!
客观来讲,中国的医疗的确应该改革了。还是以我们身边事例来说话把!我们家门口的商业街,长度不足1.5公里。但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却挤满了8家药店(其中有家连锁药店开了3个店)和3家诊所,说明背后的利益无限啊!我在算笔账,这么贵的门面房租和人工费,是要多高的利润才养得起这11家药店和诊所?难道这些诊所和药店的老板都是慈善家,他们不要利润?细思极恐!
当然,电影的上映背后也是政府进行医改的决心,毕竟这个话题过于的沉重。而且,疫苗事件在电影上映后出来,也绝不是偶然!毕竟,我们知道,电影、文学和艺术是时代的窗口,通过他们夸张的手法打开或者撕开这个时代的问题,看到的是大尺度的、丑陋的和最真实的底面。把伤疤揭开了,除了感慨,我们就一起努力去“治疗”吧。但这个社会貌似有点千疮百孔的感觉,医疗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各行各业都需要治疗,才能恢复得过元气!
说实话,经历了太多悲剧的我还是更加地憧憬喜剧!毕竟,悲剧和喜剧还有一种新的定义方式:喜剧是把无聊的东西撕碎给观众看;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观众欣赏,我有点不忍心…
最后,借用一下今天锦城一中微信群里 崔勇老师分享的新闻早餐一句“鸡汤”结束我的观影感:幸福是一颗玻璃球,掉在地上就成了玻璃碎片,每个人都可以去捡,运气好的可以捡到很多片。在拾碎玻璃片时,如不小心翼翼,就会被尖锐的玻璃碎片扎破,让那些拾碎片想要幸福的人,疼痛不已。其实生活就是一些伤害,一些挫折,一些无奈,一些感叹。想要幸福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争取,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