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曹应旺:毛泽东两次东渡黄河

  这次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时,毛泽东写下了他的诗词的巅峰之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所有诗词都是中国悠久历史深度滋养与中国辽阔大地和时代舞台广度滋养的产物。这首《沁园春·雪》更是既写在勇秦、强汉、盛唐、文宋的历史之上,也写在滔滔黄河、巍巍长城的中国北方大地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斗争之上。这首傲视百世的诗作,直抒“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胸怀与抱负,预示中国共产党将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必将给中国带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  与这首诗作气势宏大、影响深远一样,毛泽东第一次东渡黄河的东征,也是气势不凡、意义重大。一是红军在山西20多个县开展群众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为以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再后来革命力量进一步东进,西柏坡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指挥中心,定下了根基。二是东征取得了消灭国民党军七个团,俘敌(包括阎锡山部团长郭登瀛)4000余人,缴枪4000余支,炮20余门,红军扩大新兵8000多人等重大军事胜利;还取得了提高红军战斗力,迫使晋绥军由陕西撤回山西,巩固了陕北根据地东部地区等重大军事成果。三是东征打土豪取得了筹款30万银元的重大经济胜利,为中央红军初到陕北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生活困难,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延安时,毛泽东批评年纪大了学习没有希望的观点时说:“我以为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年纪大一点谁说不行呢?有句古话:‘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那末,你若是五十四岁的话,还是青年呢,哪有不可学的道理?!”“五十五,出山虎”,原指孔子55岁时才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学,然后著书讲学,成为后世师表。  1948年毛泽东恰好55岁。这一年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力量对比优势持续发展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迎接中国革命胜利极重要的一年,也是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极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东渡黄河。然后经山西临县、兴县、岢岚县、代县、繁峙县,于4月13日到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4月30日至5月7日,在城南庄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发展生产、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状态。5月27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从这时起,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9月,毛泽东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作为战略任务提了出来。11月,毛泽东正式提出,“我们的口号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一口号,实际上是毛泽东第二次东渡黄河后,揭示军队、生产、纪律与革命胜利关系的一首五言诗。  毛泽东55岁这年东渡黄河,是在人民解放军由重点防御转入全面进攻的形势下发生的。人民解放军4月收复延安,给了胡宗南一个响亮的耳光;7月夺得豫东战役的胜利,9月夺得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11月夺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并开始发动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至12月,淮海战役夺得了前两个阶段的胜利,对平津之敌完成了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国民党军到了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的地步。  “五十五,出山虎。”可以说,1948年东渡黄河的毛泽东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出山虎”。   来源:《当代贵州》2020年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