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的视听语言与主题表达

  刘库 谢羽翎

  《金刚川》一经上映即成为观影焦点与谈论热点,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其以独特的视听语言为立足点,以悲壮场面直击观众内心,引导观众走近英雄、缅怀先烈。

  镜头语言:

  走近英雄,见证“神迹”

  《金刚川》比较有特色的是跟拍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使用。跟拍镜头与其多叙事视角的故事框架结合,跟随并见证了刘浩、张飞、小胡等角色在守桥战争中的艰辛付出和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观众跟随刘浩的视角见证了老乡辛芹的牺牲,高连长被炸后奄奄一息,仍坚持命令刘浩“快修桥”及众多守桥战士的壮烈牺牲;跟随张飞的视角见证了关班长、张飞为代表的高炮班全体战士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跟随小胡的视角见证了影片第四篇章“人桥”的“神迹”再现——跟拍镜头记录了双眼受伤的小胡从轰炸后的混沌中醒来到成为人桥一部分的过程。观众与小胡一起看到满目疮痍,看到肩扛木材被燃烧至死的刘浩,已然站成一座丰碑,看到成百上千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往无前渡桥的身影。跟拍镜头使得观众能够闻角色所闻、感角色所感,更有利于电影引导观众进入情境。因此观众对于影片的共鸣度也获得极大提升。

  影片中出现的面部特写镜头也是值得深思的。正面角色的面部特写多被用以表达角色无畏强敌的坚定信念,例如直面高连长死亡后刘浩满眼的悲愤、发射炮弹前张飞坚毅的神情等等。战士们的脸庞成为画面的主体,他们直勾勾望着镜头,仿佛与观众隔着屏幕对视。

  《金刚川》不同于传统抗战电影的是其对敌军叙事视角的使用。“对手”部分中,反面角色希尔的面部特写镜头屡次出现。影片借此展现了不同装束下的希尔——身着空军装被玻璃划伤、受伤后衣衫褴褛、戴牛仔帽的疯狂、高涨的嗜血欲望和逐渐被战争异化与扭曲的心灵。角色的内心活动、精神意志等以演员的精湛表演和面部特写镜头的方式,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来。

  人物语言:

  质朴方言,动人心声

  《金刚川》聚焦于来自五湖四海的普通战士。基于真实性和接地气的叙事风格的考虑,演员在表演时突出了角色的方言口音。人物台词质朴而真诚,句句凝结着真情,饱含着他们渴望和平与安宁的心声。

  方言表达丰富了影片的叙事细节与观感体验。刘浩抱怨高连长一生气就讲大家听不懂的江西话,高连长生气地用方言问旁边的士兵是否听得懂他讲话,而士兵满脸感谢地回答“不渴”构成了全片为数不多的笑点。同说川渝话的四川好儿女刘浩与辛芹互相欣赏,刘浩委屈地抱怨“她连我名字都不知道,算个啥老乡”。而操着西北方言的关磊与张飞的对话更为两个角色的塑造增光添彩,使两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可亲、立体丰满。甚至于张飞在高炮班被摧毁后,自己被炸掉左侧的胳膊与腿,仍奋起坚持对抗敌机——自己绑绷带,拄木棍,走到一号炮位再次点火明示位置并最终击毙希尔,吹哨暗语“老关,咱们打中了”。哨声暗喻心声,仪式传达信念。

  影片借助方言构建了多样化的、具有高区分度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出残酷战争环境下个体的喜怒哀乐与生存状况。如电影中的轻松氛围很快被炮火打破,战友炸飞的血肉刺痛了刘浩,前一刻还约定前线见的辛芹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迫害通过这种气氛的两极反差体现出来。

  背景音乐:

  烘托气氛,致敬先烈

  影片的背景音乐较好地烘托了时而紧张时而惨烈的场景氛围,尤其是片尾处,观众们耳熟能详的《我的祖国》伴随着镜头拉近一座横跨江流的人桥而响起,人民志愿军在炮火连天中义无反顾地冲向对岸,工兵连和支援他们的士兵用双手为战友撑起了生命的桥梁。近年来人民军队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片段作为彩蛋与主题曲《英雄赞歌》在片尾一同播出,展现出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同样传达了祖国从未忘记这群牺牲在他乡的“最可爱的人”。音乐辅助画面抒情,音画合一,把观众推向了爱国主义情感的高潮点——“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献血染红了它。”

  这两首歌曾经分别在抗美援朝经典电影《上甘岭》和《英雄儿女》中出现。《金刚川》选用这两首歌曲不止因为其歌词字字真切、切合题旨,更是想唤醒观众的时代记忆、引发共鸣,同时也是对经典电影的一种致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