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相互合适是爱情的成果,而不是爱情的前提

  一部好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让你仿佛进入新世界探索,见识到你所没经历过的精彩,比如星际穿越,另一种则是让你有共鸣感,回想起很多自己以前的经历,比如花束般的爱情。《花束般的恋爱》是一部有些欺骗性的电影:表面上讲的都是纯纯的爱情,其实和爱情没什么关系。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之初,仿佛两个豆瓣书影音主页的猛烈撞击,埋伏着有些可怕的缘分:喜欢一样的导演和作家,错过了同一场展览,家里书架摆着差不多的书目,甚至连脚上的鞋子都一样。

  如果按好莱坞电影的套路,后面的剧情应该是同一个人的精神分裂症。电影进度条才到三分之一处,两人就在一起了,预示着后三分之二感情的不妙。爱情电影拍的是否好看之处也正是这激情褪去后的生活怎么处理。《花束》里的处理方式,是罗曼蒂克的爱撞上两个人的社会化,随后引发的分歧。男女主人公几乎同时步入职场,本来计划以绘画为生的男孩。

  面对更大的现实压力(回老家),果断放弃梦想,将长发理成大人模样,成了东京一名标准的996社畜;而女孩,明显有更好的家境托底,依旧希望和男友有足够的时间聊文学聊电影,维持住那份罗曼蒂克。从一起迈入社会开始,分歧就逐渐显现。“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怎么可能,爱情是携手面对人生的凛冽,能维持现状的只能是记忆。

  

  尤其当这份感情起初就基于“你懂我”的读心术建立起来的,连日常沟通也变得困难,只能在沉默中堆积失望。恋爱的阈值太高,再往前走都是低谷,“你不是懂我吗?”电影中有个细节是两人逛书店,当女孩拿着两人都曾喜欢的作家新书,跑向男孩时,男孩正在那里翻阅一本叫《人生的胜算》的成功学著作。这是专属于文艺青年的心碎瞬间,于是,女孩的失望里还带了些鄙夷,“原来你是这样的俗人”。

  可电光石火的爱情本就短暂,如一束终将枯萎的花束,在生活磨损中的平淡相处才是爱情真相。更本质的问题是,这两人真的相爱吗?他们爱对方,是因为两人在表面上太像了,本质上都是爱自己,是在云端满足对另一个自己的想象。这不是爱情,而是自恋。电影开头,男孩因为看到谷歌地图里的自己,兴高采烈地告诉了很多同学,并请大家吃饭,可以看出有些自卑的他,多么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而女孩,厌恶左右逢源的社交场合,遇到一个和自己一起能聊文学的男孩,借以维系自己纯净的精神世界。他们所爱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的自己。所谓合拍也只是最浅层的合拍,男主和女主从来没有聊过原生家庭、消费观、育儿这些落在生活实处的问题,他们的爱恋基本靠感觉和书影音在驱动,是典型的浪漫之爱。你看不到生活消磨里的牺牲、妥协和忍耐,看到的只是两个自私的人。

  

  很多人说,千万不要被电影的名字和海报迷惑,和伴侣一起看这部电影。但在我看来,正适合所有情侣看和讨论。好在,我们都是悲观主义者,一开始就知道爱情不容易,婚姻更是。只有经历过生活的磨损,时间的风蚀,才是爱情的质地。爱是吵架后在深夜里搂过来的那只手,是最初的光环被磨掉,两个人又愿意新造了一束光环,是两个都喜欢卡佛小说的人决定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