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守护“地球妈妈”,我以我能践此诺
全球气温变暖,森林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地球,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难题,“地球妈妈”在一次又一次呻吟。
守护,成为扛在每个人肩上的重任。
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群的鹭鸟飞临丹寨县城东湖水库湿地栖息、觅食、飞翔、嬉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黄晓海 摄(贵景网发)
面对地球母亲,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己之力,担起守护之责。
护卫地球母亲,我们应该知道——
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摇篮,最早的生命产生于海洋。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都是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森林为地球大部分陆地生物提供了庇佑之所。森林为80%的两栖动物、75%的鸟类和68%的哺乳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风光(无人机照片)。王长育 摄
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湿地、森林和海洋,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还地球蔚蓝星河,我们一直倡导——
植树造林,享“绿”家园
目前,中国是全球变绿的重要力量,全球新增绿化25%来自中国。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位居全球首位,其中植树造林贡献占比达42%。
平塘县塘边镇双河湿地。(来源《多彩贵州美美与共》画册)
湿地保护,为野生动植物打开“生命之门”
“十三五”期间,我国投资近百亿元保护湿地,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内地拥有56处国际重要湿地,范围面积694.71万公顷,我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的4.4%,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远眺黄果树大瀑布,绿水青山蓝天,宛如山水画卷。罗永忠 摄
生态文明建设,拥有“双碳”的中国底气
我国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中。
守家护绿,贵州一直践行——
治水
2015年,为还城市一汪净水,贵州打响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第一枪。2021年1月,随着遵义市虾子河黑臭水体正式通过国家住建部门验收,我省6个地级城市建成区内纳入国家监察系统的49个黑臭水体全面整治完毕。
龙宫镇龙潭村一景。吴忠贤 摄
治气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贵州不断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2021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治渣
2018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创新提出磷化工行业“以渣定产”。2020年,贵州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消平衡,为持续改善乌江流域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2021年,全省磷石膏产生量1203.21万吨,利用处置量1326.66万吨,利用处置率110.26%。
瓮福集团园区
治生态
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完成营造林27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980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000亩。坚决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抓好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加快构建贵州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天蓝,地绿,水清。十年来,贵州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幅全国第一、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石漠化治理面积全国第一、林业总产值增长9倍多、先后颁布或修订林业地方性法规达15部……贵州交出了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玉屏油茶示范基地。马吉 摄
共享人与自然,我们要做到——
1、多一步步行,少一点排放
2、分类丢垃圾,废物变资源
3、保护动植物,自然大家庭
4、护山亦护水,天然亦有灵
数据来源 新华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综合整理 周梓颜
设计 杨绍辉
编辑 杨羽
二审 刘诗雅
三审 闵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