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事精英》引争议,情景喜剧还有难处

  时隔两年半,张伟改名胡强,从倒霉律师转职做迫事部经理,带着程序员大力和自恋狂赵海棠一起转到Lisa手下,并得到Lisa的赏识,将只有自己一人的专业团队,扩充成7人队伍,一起同心协力成长成万事都能做的“破事精英”。

  《破事精英》上线后,类似这样的调侃段子可谓是一抓一大把,不得不说,多年过去,能把三次元“考哥.jpg”现象玩得如此溜,还不会引起观众反感的,韦正仍是独一份。

  

  作为《爱情公寓》原班人马制作的作品,《破事精英》到处都充满了《爱情公寓》的味道,受到《爱情公寓》的影响,《破事精英》在播出的一周时间里口碑两极分化,也充满了观众的不耐受和争议。

  其实,以情景喜剧的标准来看,《破事精英》有嬉笑,有创新,也有深度立意,完全够格成为市场新的代表作品。而同时,它自身的争议和部分观众的不耐受,透露出情景喜剧的难处和瓶颈,某种程度上更加深了它的象征意义。

  01

  老熟悉,大作为

  多数观众看见《破事精英》,感觉仿佛像张伟遇见子乔扮演的薇薇后,喝下的那些瓶漱口水,感觉对,但又哪里都不对。

  

  可以说,“感觉对”是因为熟悉感在作祟,《破事精英》熟悉的开端和笑料风格,以及画面和镜头的运用,可以让观众时时刻刻梦回《爱情公寓》四、五季。

  除了演员和班底外,《破事精英》里“老实人+各类奇葩”的搭建模式,观众早已熟记于心,其次,Lisa榕、吃关谷豆腐的经纪人、不怕扣钱的谐音梗、开心公寓梗、网络热词、唐海星的专业团队、比吕子乔还坑的激励师等级制度,还有那天与你邂逅的薇薇,全都在摇动着童年那份受《爱情公寓》影响的DNA。

  

  而从内容来看,《爱情公寓》是通过在上海打拼的几个性格各异的年轻人的合租日常,展现理想生活状态的爱情轻喜剧。《破事精英》则是用奇葩爆笑故事,体现职场中的黑暗和不平等,《破事精英》看似是《爱情公寓》延续,但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全新项目。

  内容独立后,韦正又将自己在《爱情公寓》中做的诸多新尝试,全部注入到《破事精英》中,这也是观众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破事精英》中,穿插了不少百老汇式的“歌舞+台词”形式,以标题叙述剧情内容,按照每集内容独家定制片尾歌舞,进一步提升含义,通过全新的形式和角度,反哺现实职场生活和社会议题,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而在观看体验和趣味性方面,《爱情公寓5》中的互动剧集曾让该剧一度达到热度高峰,这次,《破事精英》的追剧日历显示,本剧的互动集数有两集,以目前第5集的挖坑体验程度来看,《破事精英》的内容互动体验有所提升,也顺便展现了“新旧”体验的思想碰撞。

  众多相似和熟悉感汇聚一堂后,无意间让《破事精英》产生了切中年轻观众脉搏的“大作为”。

  02

  社畜、难处

  评判一个作品是否能成为真的现象级作品的标准,在于它的内容和立意。

  《爱情公寓》通过对生活和成长的解读,寄予大众爱情和生活期望,而《破事精英》一上来就先否定了“最好的朋友在身边,最爱的人在对面”的生活信念,通过胡强糊上墙的“小螺丝,大作为”标语,给出了整部剧的主题----底层社畜的反击。

  

  在基层工作了十年的老实人胡强突然获得“升职”机会,被调去“破事部”当经理,然而只升职不加薪,公司美名其曰资源调配,但其实就是“垃圾”的回收利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35岁以上被裁员”的消息,即便大小厂到处辟谣,可现实就是35岁以上还停留在基层的人,只能被当做垃圾丢掉。

  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胡强是单身爸爸,又有房贷压身,这个年纪容不得空档期,没有工作就等于断了一家人活路。

  

  虽然最后胡强有惊无险地保住了工作,却依旧每日提心吊胆,上头朝令夕改,领导想一出是一出,迫事部拼死拼活完成工作和原本不属于他们的KPI,却总被列在荣誉之外。

  胡强一直承受着公司甩锅、领导画大饼和职场PUA,从迫事部其他人对洗脑说辞的原文背诵,可见该公司洗脑文化由来已久,会利用的人稳步高升,被利用和不受用的人只能生活在最底层和不见光的地方,但即使如此,这群大冤种也不打算躺平,他们努力扑腾,抢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从喜剧核心的反逻辑荒诞性出发,《破事精英》被誉为打工人生活图鉴,但是单纯从笑点内容来看,《破事精英》虽然有诸多创新,但是在短视频全面入侵和有限的创作规则下,多数热梗早已经被短视频用烂,再加上其表现得太过戏剧性,让《破事精英》看起来笑点弱,有点尬,像是胡乱堆砌的产物,而这也是当前情景喜剧的难处。

  03

  情景喜剧的界限

  这几年情景喜剧好像一直在,却又好像根本不在。有制片人曾表示,该现象的原因是创作审核受限、短视频效应和版权争议等问题。

  近年来,网剧、上星剧的审核越来越严格,即便过审,待作品中的笑点、社会议题拍摄制作完成后,短视频早就抢过了热度和时效性,就算选择做快速出击的短剧,也达不到短视频的爆笑和中毒性效果。

  想要达到戏剧性、讽刺和反逻辑荒诞效果,少不了调侃和创作事例,这时候又会碰到围绕版权的抄袭、融梗、致敬等问题。

  

  其实,这三个词高频发生的地方远不止喜剧界,甚至,可以扩充至文娱领域和全部行业。只是,大众对文娱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审视目光也较为密集,这种现象早至英氏喜剧的风格借鉴、《家有儿女》的模式借鉴,近到《爱情公寓》的抄袭争议、《庆余年》与20年还没填完坑的《十二国记》高度相似,以及网文的工业化批量融梗生产等。

  各市场对融梗、致敬、借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界限,所以在观众眼中,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是抄袭的标准是该作品的生产时间线,所以在没有界限的情况下,“好像在哪里见过”的现象越来越多,《庆余年》迟来的致敬像是马后炮,网文的批量化生产是复制粘贴,《爱情公寓》就是抄袭,而在喜欢这些后出作品的人眼里它们都是“借鉴”和“致敬”。

  

  而从《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到《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系列,资本入场后,情景喜剧早就由单纯用项目表达意义,变成了做IP,以及圈钱。多种因素影响下,喜剧的主战场逐渐从剧集市场转移到电影领域,一度万众期待的综艺《开播!情景喜剧》,在李诚儒老师创造出“你就是情景喜剧的未来”之后,目前似乎还未看到一些开拓。

  情景喜剧市场佳作难出,早就不是新鲜事。即便某些人再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国内《武林外传》之后,《破事精英》之前的市场代表性情景喜剧都是《爱情公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