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釜山行2:半岛》看之前千万要降低一下你的期待值

  这不是一篇剧透文章,所以各位看官可以放心阅读,还有建议在看电影之前阅读,当然看完之后再看也未尝不可,你很可能更会同意我下面的文字。

  盼星星,盼月亮,《釜山行2:半岛》终于上映了。

  《釜山行1》可是让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的神作,在看这第二部之前特意又把第一部看了一遍,男主角第一部已经牺牲了,因此《釜山行2:半岛》怎么继续延续上一部的故事,那么这一次的导演又将会从哪里写起?想必这会是所有人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期待。

  《釜山行2:半岛》海报

  看过影片后,我发现其实我期待错了东西……这一部电影根本和上一部没有任何联系,故事由火车进化成了岛屿,耐人寻味的人性故事变成了动作爽片,标准的爆米花电影作品。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枪战、追车的场景,每一分钟都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看肾上腺素飙升,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在看丧尸版的《疯狂的麦克斯》。

  我在豆瓣给这部电影打了5分。现在电影平均分也都到了5.7,为什么电影如此有爆点,评分却这么低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容易事半功倍,也容易高开低走。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强者的庇护下做事,确实容易成功,但是想要盖过强者的风头,却是难上加难。

  《釜山行2》上映首日的票房业绩可以说是高的惊人,但是短短几天之后就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豆瓣评分也是处于不断下降的阶段,逐渐冷静下来的影迷更是称这部电影:“连前作的一半都比不上,所以叫《半岛》”

  《釜山行2:半岛》豆瓣评分

  电影《釜山行2:半岛》接着第一部的火热吸引来了这无数关注,但是《釜山行2:半岛》内容上从故事架构,到影片元素没有一点《釜山行》的影子。如果没有第一部,单独来看这部电影,那绝对是个制作上乘的爽片。要是你看完第一部(例如我),那么看之前你有多大的期望值,看完之后你就会有多大的吐槽点。

  正所谓“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心理落差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想法或行为,还记得之前奥运会上刘翔退赛事件,引来了多少人的口诛笔伐,那都是因为我们对这位亚洲飞人刘翔抱有很大的期待,我们期待着刘翔能在奥运会上再次创造纪录,让我们为之自豪。到现在我们再来冷静的回顾,那时的刘翔也确实因为伤病这种不可抗因素,他也努力过了,退赛也是无奈之举,不该受到我们的各种指责。

  电影《釜山行2:半岛》也是这样,既然选择接受前作的红利,就要承担前作对比下带来的风险,之所以拍成系列电影,毫无疑问是因为前作的成功,但是只要冠上前作的名字,就免不了被人拿来作比较,如此以来,缺点也更容易被看到。

  电影的制作场景全面升级

  期待过多何尝不是一种压力,导演太想超越前作

  第一部《釜山行》电影如此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刺激的画面,更有细节背后凸显出来的人性的选择和底线考验。

  在《釜山行1》中,孔刘饰演的父亲这一角色只通过最后一个眼神,就足以让观众体会到一个父亲深沉的爱,即使是被感染成为丧尸之后,他依旧选择先安置好自己的孩子,就算眼睛被白色所侵占,依旧能让观众体会到那种被迫选择远离孩子的揪心之痛。

  《釜山行1》被感染后的男主看着孩子被带走

  《釜山行2》中相似的片段也有,不过相较于前者,像后者这种体会“母爱伟大”的手法则显得肤浅了很多,尤其是影片结尾的煽情部分,看的时候,我的内心不仅没有任何波动,反而觉得导演的水平在退步,就结尾部分来说,延尚昊导演……嗯,貌似搞砸了。

  任何情节都是平铺直叙,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被大量的运用,甚至对那些观影量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来说,某些关键的人物和线索交代完毕后,就能将影片后续和结局猜出来了。比如说男主立flag,明摆的黑吃黑,国际救援......看第二部貌似都不用带着脑子。

  多少人这段看哭了的举手

  还记得第一部里的父女情,姐妹情,男主人公一步步的蜕变递进,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丰富饱满的,让人看完印象深刻,第二部相较于第一部来说,则缺少了套路之外的人文特色。片中大量的镜头给了让人肾上腺激素狂飙的动作画面,少有的人物感情刻画看完会让你觉得啥都不记得……感觉是导演在强行加戏。

  或许就是因为人性的刻画深入不下去,导演才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了主角“超级英雄”般的刻画上。这样一来电影也就失去了其精髓所在。

  但是我们又会发现“超级英雄”毫无存在的意义,男主过于强大反而使得电影失去了期待感,因为遇到任何问题男主都可以解决。这部电影的本质上是一部丧尸片,而它真正的丧尸部分加起来也就只有短短的十分钟。

  这样看来《釜山行1》展现的是在丧尸中保存的人性,而《釜山行2》呈现的却是在夹缝中生存、被奴役的丧尸。

  在男主面前过于弱势的丧尸们

  即使是这样的影片,续作制作成本却是前作的两倍,女主角李贞贤曾经用小拇指挑动了整个亚洲,但是却挑不起电影的口碑。

  本该是像第一部那样讲述末日之下的人性斗争,表现伴随着灾难的升级,最可怕的不再是怪物们,而是难以叵测的人心的观点,但是导演却放不下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结果导致电影发展成一个四不像的怪物。

  这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的期待值太高造成的,从心理学上讲,有一种“高帽恐惧症”。学生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被老师、被家长高期望所带来的压力体验。外界的帽子越高,意味着压力越大。我们不想让别人失望,更不想让自己失望。

  导演的压力来源于他放不下《釜山行1》打下的影迷基础,当一部电影的导演在有限的时间内,想加入太多的东西,那注定每一样都是肤浅的,他太想让《釜山行2》超越前面了,结果也让这电影和第一部风格和方向上拉的越来越大,反而导致了电影的口碑下滑。

  把握住观众的心理,烂片照样赚钱

  不只是《釜山行》,像《死神来了》、《叶问》......这些电影的续作无一不是越拍越烂。既然知道续集终会毁掉经典,那么导演为什么还会继续拍呢?

  这是因为现在大部分的电影都属于商业电影,电影真正的版权在制作公司手里,大部分公司在利益与口碑面前,大多数都会选择利益,而前一部电影取得的好成绩让他们知道续作再烂也可以“恰烂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就是因为电影制作公司把握住了观众心理上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就是说,人在第一次接触人或物时留下的印象,在这个人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釜山行1》大获成功

  拿这部电影举例,就是说人们在看完《釜山行1》之后,对其称赞有加,就会在脑海中形成这个系列、这个导演的电影很好的印象,等续集出来之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继续相信自己的印象,为其消费。

  当一个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在脑海中最先输入的信息,对这个人以后再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所作出的反应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第一印象持续的时间越长,作用也越强,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这就跟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比较偏信“专家建议”是一样的,因为专家留给我们的都是有学问、有经验的印象,值得我们的信任,所以一旦有人对专家的话提出质疑时,不等专家回应,就会有一大批人替专家发言。

  这就是因为这些号称“专家”的人把握住了大家相信“首因效应”的心理,无论知识是否专业,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打造成专家,从第一印象方面让大家相信他们是权威,后边才方便他们捞钱、推销。这也就是前期投入的作用所在。

  回归正题,关于这部电影,当然也值得你一看,就是建议你先忘掉第一部的影子,然后买好爆米花和可乐,安静的欣赏这部大片。要是你对这部电影迫不及待,看完我上面文字之后兴趣更浓厚了,那就私信我,给你《釜山行2 半岛》链接资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