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最细思极恐的地方,原来在这里

  

  《鹿鼎记》是金庸的收山之作,也是倪匡心中的金庸最好的武侠小说,因为这部著作不再是单纯写武侠世界,而是在架空历史中表现真实的政治隐喻。既然已经是一部政治小说,那么《鹿鼎记》中又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呢。

  《鹿鼎记》的开头是这样一幅场景,清兵押着囚车,围观的人里有一对父子,孩子问父亲,囚车里的人都犯了什么嘴,而父亲回答他,都是“无辜牵连”。这里就引出了和金庸祖上有关的明史案,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文字狱。读者由此知道了明史案的告发者吴之荣,可是除了他以外,还有吴六奇和金庸祖上查伊璜,金庸很明显略过了这一点。

  当然,这只能算是书中的一个小彩蛋,同时也让人体会到金庸文笔的功力。即如何模糊焦点,让大家都误以为犯事者只有一人,而且其他的坏人都变了好人。真正的细思极恐,还得从全书最重要的问题——反清复明去探讨。

  第九章中,沐王府的白氏兄弟白寒松和天地会青木堂的徐天川,因为应该拥立唐王还是桂王这个问题而大打出手,徐天川更是失手打死了白寒松。这里已经算不上隐喻,而是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历史上南明最严重的内讧——唐桂之争。

  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军杀害,割据福建的军阀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即隆武帝。其实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并不是为了光复明朝,他只是打算拥兵自重,继续割据福建。可隆武帝并不是这么想,他确实是想光复大明,只可惜兵力都掌控在郑芝龙手中。

  隆武帝还打算北伐,最后因为武装力量不足宣告失败,他本人也在汀州遇害。更觉光复无望的郑芝龙于是率领部下投降清军,郑成功便因此与父亲决裂,自行率领部众前往台湾继续抗清,所以隶属于台湾郑氏是拥护唐王的一派。

  隆武帝去世之后,崇祯近亲桂王朱由榔被瞿式耜和丁魁楚等人在广东肇庆拥立为监国,实则掌握大权。可朱由榔不是一个善于统治的人,赣州被清军攻陷以后,朱由榔远在广东都害怕得逃到了广西。

  而隆武帝生前的亲信苏观生以兄终弟及为由,让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继位为唐王,随后又拥立其为帝,是为绍武帝。丁魁楚听说此事以后,马上让朱由榔登基为帝,即永历帝。永历帝登基以后,马上派人通知绍武帝,让他撤下帝号,可以重新恢复为唐王,自己不会追究,可是朱聿鐭和苏观生并不愿意。

  于是,永历帝马上派兵攻打绍武帝,因为永历帝是前皇室嫡系近亲,所以赢得大部分人的拥护,不仅士大夫支持他,还有驻守边关的武将给他送去了一万大军的武力援助。所以,永历大军很轻易就击败了绍武政权。

  可是绍武政权并没有就此认输,苏观生找来了广东沿海的海盗帮忙,让他们诈降到永历大军中。最后这些海盗在军中搅个大乱,永历大军溃不成军。两位将军首领林佳鼎被海盗杀害,而李明忠侥幸逃脱。

  这场伤亡惨重的战役就是《鹿鼎记》中提及的三水之战,虽然绍武政权依靠海盗反败为胜,可是已经大大损耗了自己军队的力量。永历大军失败,也意味着广东省的最后一道防线无军可守,清军能轻易夺取最后一块属于大明的内陆地区。

  因此,三水之战的结局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是清军获得了胜利,李成栋带领军队马上进驻广东,绍武帝和苏观生最终都自尽殉国。说起来,《鹿鼎记》中的人一直高喊着反清复明的口号,结果自己也在为所谓的正统内斗,所以也就注定了这场运动最终无法胜利,因为所有人之间毫无团结可言。

  书中唯一清醒的人物就是陈近南,他很清楚应先一致对外,“反清复明”才是根本任务。只可惜大家都被正统蒙蔽了心智,为虚无的地位争斗,导致内耗而失败。这也是为什么《鹿鼎记》更像是一部政治小说,因为其中已经难以找到真正的武侠道义,目的性不纯,又谈何成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