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姜子牙》的思考与看法(大量剧透)
《姜子牙》中,究竟哪一方代表了恶?是否因为删减导致了人物塑造的单薄?视觉效果上的突出是否可以遮盖剧情上的漏洞?
《姜子牙》作为国漫的又一力作终于在国庆上映,而与国漫的上一部作品《哪吒》不同的是,《姜子牙》上映一来,口碑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姜子牙》在本质上不同于《哪吒》,它不是一部合家欢的搞笑轻松类电影,电影选择了一个非常具有深度的话题:“个体”与“群体”的相对关系。这也是姜子牙与师尊的理念之争。
简单梳理一下大致剧情:以师尊为首的静虚宫势力以维护天下黎民百姓为名,勾结狐族阴谋发动封神之战,在战后卸磨杀驴,命令封神之战的领导姜子牙处决狐族之首九尾妖狐。而九尾妖狐借小九(苏妲己)逃过一劫,并最终揭穿了封神之战的真相,促使姜子牙打断天梯,隔绝神界对人间的干预。
那么很明显,以师尊的角度看封神大战,狐族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的代表,通过狐族引发大战一举清除诸多不稳定因素是一件一箭多雕的计策。再看小九,或者说以小九为代表的那些通过宿命锁与狐族相牵连的人族,牺牲这一小部分人类实现狐族的彻底灭绝也是一个合理的买卖,因为在师尊看来这样做是成本最小的实现黎民安康的方案。而从姜子牙的角度看,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来换取人族的安宁这并不合理,这也就是影片中所说的姜子牙的“善”。遑论在影片结尾九尾狐妖揭穿封神之战是一个政治阴谋,姜子牙被师尊当了枪使。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定师尊和静虚宫代表了“恶”,因为他们的政治阴谋而导致人们流离失所,唯一的成果是师尊实现了统一三界。但是在这里剧情的漏铜就显现出来,在,电影并没能塑造出师尊的“恶”。首先统一三界出自于九尾妖狐这个原本设定为恶人之口,然后纵观全篇我们没能看到师尊和静虚宫的地位有无发生变化。一来缺少比较,静虚宫是神界唯一登场的势力,统一三界前和统一三界后对师尊和静虚宫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二来师尊最后被更强大的师祖给惩处了,换言之在师尊之上有更为强势的存在,傍观这一场闹剧。这两点使得师尊统一三界的目的变得非常苍白。但是我们同样难以说师尊是“善”,师尊的问题是手段问题。因为同样纵观全篇,我们也找不到封神之战对苍生的任何益处,我们看到的是被放逐在北海,生活艰难的商朝遗民,是满目疮痍之余下无人埋葬的尸骸的荒漠,还有被无辜牺牲的狐族。也许电影的本意是想通过现实的惨淡与师尊维护苍生的理想之间的对比,来烘托师尊的虚伪,但是这一对比缺少力度,因为可以认为,商朝遗民和狐族他们具有原罪,他们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被驱逐和灭绝。综上,师尊的形象变得晦涩难明,作为重要配角的师尊的构建不妥当,是影片的一大败笔。
相对而言,姜子牙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成功和明确,一个善人,一个卫道士。诛杀九尾妖狐时看到了无辜的元神就放了九尾妖狐一马,陪同小九一路前往幽都山,对路上的满目疮痍悲痛不已,质问师尊、斩断天梯都使他的形象进一步上扬。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相较于师尊身份的模糊和大转折,姜子牙的形象使其迅速站在了制高点上,这就让影片的立意迅速失衡,姜子牙胜的太理所当然,胜的结果也太显而易见。
所以我认为电影的立意其实可以进一步深化。从小九完全可以进一步引申,小九在醒来时,遭到了商朝遗民的追杀,他们想拿小九换钱,而商朝遗民其实是在废墟中流浪,这里完全可以创造一条“鄙视链”,胜利的周朝人将商朝遗民驱逐在荒野,而商朝遗民则去追杀地位更低一层的狐族来改善生活。那么为了所谓天下苍生的封神之战变成了只维护一部分苍生的战争,这时候来激化姜子牙与师尊的矛盾,少部分群体因为某些原因就被排除在苍生之列是否合理?这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人难道就不值得拯救?师尊所谓的斩善与姜子牙的人人皆救方可救苍生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
《姜子牙》是否可以尝试,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逐渐向“群体”与“群体”引申?任何的群体或族邑都有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更高的层次所要做的是通过合理的规则与秩序避免恶性竞争,而不是通过煽动对立,通过多数群体对少数群体的剥削来实现多数群体的发展。同时在面对社会危机和困境,也同样鼓励和颂扬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正如申公豹在面对来袭的九尾妖狐,决然垫后为姜子牙争取时间。
创作者们的本意不得而知,《姜子牙》的优点与短板并存,既要看到其在制作上的精心,也不能忽视其在剧情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