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书中这几个细节提供了证据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343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中,《侠客行》的背景年代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读者认为《侠客行》就是本架空历史的小说,恐怕连金庸本人也不知道究竟是哪朝哪代的故事,可也有读者认为,虽然金庸先生没说过《侠客行》是哪个朝代的事,可书中的几个细节,却早已说明了一切。
01侠客岛的小吃
关于《侠客行》发生年代的第一处细节,来自书中的《腊八粥》一节。根据原文描述,石破天出于对张三、李四两位义兄的信任,将侠客岛待客的烧卖、春卷、煎饼、蒸糕吃了个精光,而这些点心,大多具有极其浓郁的时代特色。
据明代《露书》记载,烧麦是明代山西洪洞县的特产,而明代典籍《留青日札》则提到,春卷又名春饼,是明朝城镇里的常见小吃。
至于石破天品尝的另一味小吃煎饼,则是明代河南名产。可以说,石破天初登侠客岛,品尝的四样美食里就有三样是明代特色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样面食,前朝也并非吃不到,只不过由于产量稀少售价高昂,这些食品妥妥就是土豪专供。
可到了明朝时期,这些高价食品却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朝时小麦已经在中国北方大面积种植,明代的粮食亩产量,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据后世学者研究表明,宋代粮食亩产量约为165斤,而明代的亩产量则达到了245斤,比宋代提高了48.5%。不仅如此,明朝后期,平均每个粮农劳动力可养活8.3口人,同样的劳动力放在清末却只能养活4.6口人了。
高产的粮食丰富了明代百姓们的餐桌,也让民间百姓用各色面点待客成为寻常事,就连明末科技巨匠宋应星也忍不住感慨道:“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翾民粒食,小麦居半”,可见从前高高在上的面食,已然成为明朝北方老百姓的主食了。
随着面食逐渐平民化,身处金庸武侠世界的江湖豪杰们,总算有机会品尝到丰盛的面点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石破天在侠客岛上能吃到这么多面食点心,放在明清年间,才是最合理的。
02黄铜暗器
如果说单凭面点还不足以完全确定《侠客行》的背景年代,那《侠客行》小说中《荒唐无耻》一章里的另一处细节,则为《侠客行》发生的朝代再次提供了新的证据。
根据书中的记载,当时雪山派众弟子正追逐一位轿中高手,突然听得一阵破空之声,柯万钧等人接连中招。待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位高手从衣服上摘下一粒粒黄铜扣子充作暗器,打得雪山派众人毫无招架之力。
说来轿中客用黄铜扣子做暗器,在现代人看来并无不妥,可若是放在古代社会里,这事就不简单了。
古代文献中关于黄铜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到三国时期。中国早期的黄铜,大多是通过与西域国家进行贸易,亦或是西域进贡获取,这就造成了每一克黄铜都得来不易,因此异常珍贵。
北宋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冶炼黄铜。然而,由于黄铜属于铜锌合金,冶炼成本极高,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推广,逼得明代以前的古人们,哪怕是生产铜钱也只能铸成不含锌的青铜钱,至于用黄铜做衣服扣子的奢侈行为,更是想都别想。
明朝时期,聪明的中国人终于攻克了炼铜技术中的关键点炼锌术,从而让黄铜实在了规模化生产,武林人士这才有了拿“黄铜扣子”做暗器的机会,而以黄铜铸钱,也在明代中后期正式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由此看来,《侠客行》发生的历史年代,只能从明朝开始算,否则书中的武林豪杰拿着黄铜做暗器,不是烧包玩意,就是败家狂魔。
03丁珰的服饰
那么,《侠客行》的发生时间既然被锁定在了明朝之后,那它有没有可能是清代发生的事呢?
这就要从书中人物丁珰的装扮说起了,在小说《腿上的剑疤》一章里,丁珰随石破天去见雪山派众人时,打扮成一个俊俏少年,她“穿了一袭青衫,头带书生巾”,而这“书生巾”正是清代之前,读书人的典型装扮之一。
明朝时期的“书生巾”来头颇大。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让士人戴四方平定巾,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觉得四方平定巾士子与胥吏皆可佩戴,无法彰显身份,又特意命工部制作士子“定制版”方巾,也就是《侠客行》中的“书生巾”。
“书生巾”一经问世,立刻受到明朝士大夫的追捧。据史料记载,成化三年,原大学士商辂刚被召还尚未复职时,进宫拜见皇帝,就头戴方巾,而万历十二年,刑部尚书潘季被削职为民,也是头戴方巾去辞朝。
不得不说,明朝的阁老尚书们,哪怕没了官身也要佩戴方巾,这无疑证明了方巾是明朝读书人心底最后的一丝骄傲。
既然方巾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侠客行》中的丁珰,怎么能随意把书生巾戴在头上,难道她就不怕获罪吗?
其实,丁珰敢戴书生巾,恰是说明《侠客行》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中后期。
明朝初期,朱元璋对服饰的管控极其严格。据文献资料表明,洪武元年,一群不知深浅的军人、游民,一时兴起,将靴子的高帮截短,并用金线装饰,再足蹬短靴,蹴鞠玩乐,结果很快就被抓去了五城兵马司,最后落得个砍脚的可悲下场。
丁珰若是在明朝初期头带书生巾,落在朱元璋手里,那真是细思极恐。好在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勃兴,到了明朝中后期,各种明初的各种旧规矩早已被打破,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戴个方巾充斯文了。
当“书生巾”不再是士大夫们的专属后,就迅速成为民间的流行潮品。当时的明朝老百姓,几乎人手一张方巾,以致在民间谚语中留下了“满城文运转,遍地是方巾”的传说。
读书人们悲愤之下,发扬“你敢戴,我敢改”的精神,将方巾进行各种花式魔改,闹得明王朝一度严打,却也没什么起色,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一块小小的方巾,到了《侠客行》中,就这么通过自身的发展史,悄然揭示了小说的发生朝代。谁能想到,看似充满神秘的背景色彩的《侠客行》,竟然早已把小说的时间线索,藏进了几处细节中。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杜坚《略谈中国铜的古代史》、林梅村《鍮石入华考》、刘舜强《再谈我国古代黄铜铸币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