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教室》观后感
首先请让我讲讲,我最喜欢的角色:杀老师。
毋庸置疑,他是最有人气最神奇的角色,让人憧憬以至于想去当老师;让人羡慕以至于有些许否定自己的小-初-高中时代的老师。不过也仅仅是一点点羡慕而已,因为我的学生时代,不乏有这样能让我一直让我铭记的老师。
杀老师,会格外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并给予不同的指导方针,而且还一直帮助鼓励每一位同学,令他们有一种特殊感,区别于他人,而这正是往后学生长大后,回忆时首先想起哪位老师时的关键。
其次,杀老师给予了3年e班的同学们,不一般的体验,考试前,去度假,暑假,运动会。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如果有一种AI可以一直陪伴在学生身边,在他们迷茫时指引方向,考试前帮忙一起复习,帮助他分析,告诉他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会给他制定指南书,会为他专门制作影集,为他摄影,帮助他实现一些平常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一些脑洞)
这种超常人性,就是很多妖精/天使/怪物/机器猫的原始形象。
我真希望以后的AI能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因它的独特性被承认,因它的依附性而被认可。它应该拥有自己的虚拟形象,它应该可以使用广域网络,并在信息处理能力上远超常人。
我的理想社会:没有厨师/没有外卖员/没有公交司机/没有银行收银员/没有分析师
即社会本应对人类分化的功能,由人工智能(载体可以是机器)承担。因此彻底去阶级/等级/社会地位论
使所有人平等。那么我的这种想法是不是近似于大雄呢?
“真想拥有一个哆啦A梦啊!”这样的想法
不想去自己解决问题,希望能有一个拥有丰富经验且功能强大什么都能做的事物,它只对我好,它只为我考虑。同时它也是美丽动人的,是令人羡慕的。
就好像一个专家团队24小时能为你服务,当然这样的待遇得只有你独有才行。如果广泛化,感受便与以前不会有差别,甚至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失去它的价值。(不过积极影响便是后悔可能会少一点,消极影响是大脑机能下降)那么这种想法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还是说这是一种人的本能。
不得不说感动是粉丝经济的第一驱动力。因为某些情节而感动,因此会对作品更加重视,以至于想去支持制作者,从而会产生依附感!想去支持他,让他再出这样的作品。
总得来说,原作和Lerche(云雀)做的很棒!
另外松井优征的长篇作品竟然只有两个《食脑侦探》和《暗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