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

  一个电影如果能被叫做好电影,一定是由诸多元素的好所构成的。比如:故事内容好、电影主题好、演员演技好、体现了好的想法,很好地抒发了感情等。那么这些好,是通过什么所表现出来的呢?那就是电影的视听语言。一个电影只有把视听结合得恰当,才能完美地呈现,所以,这也是我们分析电影,分析视听元素的意义所在。

  《金陵十三钗》作为2011年度国产电影票房之首,自然能被称作是一部好片子。它是张艺谋继2010年创作了含蓄、淳朴的爱情片《山楂树之恋》之后,重现其原本风格的力作之一。在《金陵十三钗》中他对色彩的使用,对镜头的把握,对音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不仅把电影内容讲好了,更提供给了观影者一场视听盛宴,引发了观影者的情感共鸣。本文将从视听角度出发,对《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进行分析与解读。

  电影中色彩的使用,对电影主题思想的深化和故事情节的渲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影片开场的画面是一片“大雾”朦胧的、白茫茫的景象,书娟说“那天的雾大得像是跑不出”。紧接着枪炮声、叫喊声,告诉我们那不是大雾,而是战争弥漫的硝烟。暗黄昏沉的天空,与大量白色的浓烟,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状态,制造了压抑紧张的环境氛围。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出,影片开头部分对环境的描绘大都是通过暗色调进行的,残破斑驳的建筑,成片的尸体,都在黑压压的天空的笼罩之下,愈发叫人觉得消沉。这与后来教堂中出现的明亮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墙之隔,一面充斥着残暴无情,一面充满了温情友爱。教堂在影片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院子里醒目的红十字,像是在提醒着人们本该拥有着和平与友善。

  它把外面的战争环境与内部隔离开来,成为了逃难者们短暂停留的“避风港”。教堂大气漂亮,顶部圆形的彩色玻璃是影片的色彩亮点,通过玻璃折射出的光线美轮美奂。那七彩的光照在女学生们身上,宛如希望笼罩着她们一样。暖色调的窗口,是教堂中所有人对安定的寄托,是残酷战争下温情的见证,由此可见色彩对于主题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当然,除此之外,秦淮河妓女与女学生人物形象的对比、刻画也是通过色彩展现的。

  被日本兵追得仓惶逃跑的女学生,各个都是灰头土脸的,她们身穿着蓝灰色的破旧棉袄,尽显自己的狼狈与无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钓鱼巷的风尘女子,即使是逃命,她们也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美艳动人。她们衣服的色彩交相辉映、纷乱迷人,成为了教堂里一抹独特的风景。那绚丽既是她们身份的展现,也是对她们品性的揭露。起初的她们仿佛真是一群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不关心世事,只想着自己逃跑。但最后她们却没有了任何的妆容,短短的学生头和一身臃肿灰旧的唱服,是她们去“赴约”时最后的模样。妓女从来时到离开时形象的反差,是通过衣服的色彩对比来体现的。灰旧的唱服,不仅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更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灰旧的唱服,不仅映衬了妓女们凄惨的心境,同时也代表了她们面对死亡的平静。她们的穿着虽已不再亮眼,但是她们的人性之美却格外耀眼。即使离开,人们也记得她们最美的样子,因为那份美丽中带着光辉与感动。

  好的音乐元素的运用,可以营造故事的氛围、揭示人物的内心、表达复杂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影片中的日本民谣《故乡》和琵琶曲《秦淮景》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故乡》是一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都熟知的民谣,它缓缓的曲调充满着温情,引发了无数人对家乡的回忆与眷恋,其实那是一种对爱和友善的追求。可是,此刻用钢琴弹奏它的却是一名狡诈无情的日本军官。他对神父约翰和女学生们看似真诚实则别有用心的道歉,在此刻展露无遗。他平静地面对着刚刚摔死的女学生的遗体和鲜血开始演奏,歌唱着家乡山中的兔子与河里的鱼,用平淡的口吻说出:“音乐是最美的,家乡的童谣能让人解忧”,这是多么赤裸的讽刺。

  这里的民谣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他通过《故乡》这首民谣想象着家乡的美好,却丝毫没有体会到女学生们的痛苦,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她们的家园被毁于一旦。这是一种病态的胜利者的炫耀,他邀请合唱团的女学生们参加日军占领南京的庆功会,荒诞怪异的情节,体现了日本侵略者麻木扭曲的人性,道德和良知的无力再次让人唏嘘不已。而影片中曾多次出现的琵琶曲《秦淮景》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似一条线,串联着影片的情节,串联着秦淮河女人们的命运。

  豆蔻用只有一根弦的琵琶为病重的浦生演奏《秦淮景》,感情就是这样通过曲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那种少女在心爱的人面前才有的心思被展露无遗,使豆蔻显得十分可爱,同时也与当下环境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后她想要为时日不多的浦生好好演奏一曲《秦淮景》,便偷跑回去拿琴弦,却惨遭日本兵的迫害致死。当教父约翰找到已经死去的豆蔻的时候,凄惨的琵琶曲调《秦淮景》又作为背景音乐缓缓响起,配合着悲惨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哀伤沉重的氛围。这音乐似一场无言的诉说,诉说着对日本兵暴行的怨恨,诉说着豆蔻心愿未了的不甘。

  在姐妹告别前的那场戏中,玉墨和红菱提议大家好好唱一曲《秦淮景》,让学生们记住姐姐们的光彩,而这次的《秦淮景》又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一曲是对她们形象的歌颂,是对她们人格的赞美。那轻柔的琴声时消时涨,婉转的小调曲折回荡,这一曲胜似她们要说的万语千言,这一曲包含了太多的决绝与辛酸。这次弹唱不再是她们供人作乐的一次,是她们为自己唱的一次,这一刻,影片的情感被音乐推向了高潮:不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如今,秦淮河女人们用生命去否定了这千百年来世人对她们的不公。

  《金陵十三钗》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传奇故事,整个影片就这样在风尘女人们舍身赴死,女学生们奔向重生的结局中缓缓落幕了。影片通过女学生书娟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含的心酸与挣扎、感慨与尊重,都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共鸣。

  这部影片不仅立意非常深刻,同时它还揭示了宏大的主题,影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蕴含的浓浓的人文情怀更是使人深思,而这些都是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表达的。电影中丰富的细节和情感,人物的形象和命运,也都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展现的。电影本就是用画面和声音包装的艺术,视听元素的相辅相成能给予观众深切地感受,《金陵十三钗》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听觉享受都给予了观众心灵的震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