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内环一套房换不来「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今年上海电影节的最大热门电影。

  电影节一开票,30s内《小偷家族》所有场次全部被抢光。

  微博、微信一片哀嚎。有人简单粗暴,砸出2000元重金求票;有人提出拿詹姆斯珍藏版23号球衣换电影票;还有一个哥们更狠,《小偷家族》换上海一套二手房,地铁沿线。

  《小偷家族》真有这么好?

  戛纳金棕榈说明了一切。

  今年参加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每一部的分量都不小。

  李沧东的《燃烧》、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影像之书》,随便拎出来一部,都足以让影评人和观众疯狂。

  特别是李沧东的《燃烧》,以3.8的高分刷新了戛纳场刊评分新纪录。

  但《小偷家族》依旧杀出重围,在首映场上获得了全场观众9分钟的起立鼓掌。

  本届戛纳评审团主席“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毫不掩饰对这部电影的称赞:

  “我们全体都臣服在《小偷家族》演员表演和导演的远见两者完美结合。”

  导演是枝裕和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海街日记》、《无人知晓》、《距离》曾经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如父如子》曾获评审团大奖。

  可惜,由于我较少关注日本电影,这几部电影都未曾看过。

  但今天我想说,如果有机会,请一定要去电影院。

  是枝裕和的电影适合一个人在午后走进电影院,静静地坐在座椅上,细细地去品味每一个画面。

  而不是在家里边看着电影,边刷着手机。那样会完全地破坏整个电影的意境,而自己也觉得看了一部甚是无聊的电影。

  他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平静”。

  没有复杂烧脑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正派反派,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

  电影的一开场便是父亲和儿子在超市偷东西。

  父与子二人配合默契,一个打掩护,一个偷东西,手法娴熟老练。一家人的生活用品就到手了。

  在回家的路上,两人遇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处于好心,将她带回了家。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

  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一个狭小的地方供一家五口人生活。

  他们每天以方便面和可乐饼为食,就这些还是父子两人刚刚偷来的。

  妈妈是一个洗衣工,爸爸在建筑工地做一个临时工,小姨从事色情行业。

  一家人全靠奶奶的养老金过活。

  儿子没钱上学,大人骗他“没办法在家里学习的孩子才到学校上学”。

  而现在又多了一口人,妈妈自是不愿。

  吃完饭夫妻二人把女孩送回去。可在女孩的家门口,他们听到了夫妻二人的争吵。

  “这个孩子当初就不该生下来”,殴打声,哭喊声十分刺耳。

  二人还是决定将女孩领回家去,而孩子也愿意留下来。

  “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是上天给了她这个机会”。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一家六口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这是一个“小偷家族”。家里每一个人都是小偷,爸爸偷、妈妈偷、儿子偷……而新来的小姑娘也学会了偷。

  “我们什么都不会,只能教她偷。”

  他们是小偷,他们的关系是偷来的,他们的爱也是偷来的。

  当一家人没有了经济来源,当女孩的父母找上门来,一切都分崩离析。

  

  有人指责妈妈诱拐女孩,妈妈却说:

  我们是在捡起别人丢弃的东西。没有扔掉,只是捡来了。

  整部电影探讨了亲情与血缘的关系。

  虽然这是偷来的一家人,可他们生活地其乐融融。

  小姨会和妈妈讨论自己的男朋友,妈妈会跟他吐槽千万不要找话痨的男人。

  爸爸会在午后给孩子变魔术。

  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听着”天上的烟花。

  还会一起到海边玩。

  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看着海边的一家人,对着口型无声地说“谢谢你们了”。

  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家,谢谢你们心甘情愿被我拖累。

  亲情是靠血缘来维持的吗?

  这个世界上我们会经历各种考试,可唯独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

  每个人都能当父母,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当父母。

  女孩的爸爸妈妈管生不管养,拿女儿撒气。吵闹间互相指责对方当初不该把这个累赘生下来。

  可孩子何其无辜。

  她没办法选择自己血缘上的父母,但她可以选择谁当自己的父母。

  血缘一定会产生亲情吗?没有血缘就一定没有感情吗?

  电影给的答案是“不”。

  外界都认为把孩子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对孩子最好,可他们不知道这么做无异于把孩子再一次推向火坑。

  我记得周立波在《中国梦想秀》上指责一个女孩不认亲生父母。

  而实际上呢,过去20年来父母和她就住在一个镇上,却从来没看过她一眼。

  在她最需要亲情的时候,给了她亲情的是养父母,而不是迟迟不现身的亲生父母。

  血缘不等于亲情。

  没有血缘的一家人,他们比靠血缘联系的一家人更像一家人。

  正如电影的宣传语所言:

  纵然是短暂的温暖,却是一生的羁绊。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