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太监作威作福,为何却没有威胁到皇权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们,想必对于剧中“后起之秀”的大太监陈洪,印象分都已经打到最低了吧?和他的上任大太监吕芳比起来,陈洪不仅心狠手辣,并且为了权力可谓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绝对称得上是剧中的反面角色。

  不过,陈洪之所以上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嘉靖帝觉得吕芳的存在,对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威胁,所以才将陈洪扶持了起来。再者,当时朝廷内外倒严的浪潮过于激烈,身为朝中大太监的吕芳,如果不能全身而退,撑到最后,迎接他的必然会是一个凄惨的结局。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吕芳的卸任实际上也是嘉靖帝保护他的一种手段。

  那么问题就来了,剧中无论是太监冯保,亦或是后来的大太监陈洪,尽管身为一个宦官,但百官见到他们,礼数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以至于陈洪最后还能下令杖责百官,权力看似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奇怪的是,无论陈洪如何作威作福,却至始至终都没有对皇权造成过丝毫影响,甚至还起到了稳固皇权统治的作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想要探究背后的原因,还要从明朝的宦官制度上着手。众所周知,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太监,大致都集中出现在了明朝这三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之中。但哪怕是万历年间被世人奉为“九千岁”的魏忠贤,也丝毫没有做出过任何一件谋逆的事情,甚至根据史料记载,他连想要谋反的心思都未曾有过。但反观唐朝末年,太监大权在握,左右朝政的事情屡见不鲜,以至于有一段时期,太监不光执掌了生杀大权,还有权力立废皇帝,其势可谓是登峰造极。

  因此,相比之下,明朝的宦官尽管在朝廷中的地位颇高,但权力却是十分有限的。首先,明朝的太监之所以能够凌驾于百官之上,主要是他们特殊的身份造就的,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皇帝身边的红人儿”。换句话说,明朝的太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皇权的象征,对太监不敬就相当于对皇帝不敬,如此一来,任你官职再大,地位再高,只要没皇帝尊贵,就必须对太监表示尊敬,否则就会被冠以“藐视圣上”的罪名,从而锒铛入狱。

  但是呢,尽管太监的身份比较特殊,但手中的权力却并不大。就如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时候,就曾下令,太监不准识字,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发生宦官乱政的现象。但尽管后来比如司礼监的一些太监,有识字批红的权力,但这种权力都是被皇帝牢牢所掌控的。

  说白了,太监的一切权力都是皇帝给的,太监的地位是高是低,和内阁大臣一样,都是凭借皇帝的喜好所左右的。如此一来,倘若太监心怀不轨之心,皇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其千刀万剐,谁又愿意放着安乐不享,去触碰皇帝的逆鳞呢?

  再者,根据明朝的宦官制度,宦官集团的内部也是相互制约的。明朝的太监受到场卫制度的约束,内部也是彼此监督和制约的。哪怕像司礼监这样的部门,也同样有御马监监督,二者彼此制衡,根本不可能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

  要知道,唐末宦官之乱,主要是因为部分太监上位后,将兵权逐渐掌控在了手中,这才有了作乱的资本。但在明朝,这一现象根本不可能发生。所以尽管部分宦官隶属于武部,但其机构只听命于皇帝一人,身为首领的太监也不过是个传话指挥的存在。

  因此,没有实在的兵权,任你太监作威作福,也不可能与皇权争锋,更别说想要撼动皇权分毫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