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建触及“隐秘的角落”:县城如何补齐短板?
城镇化,总是会遗忘小城市。
今天看了一份德邦芦哲的报告,从人口、市政、城镇化率多个角度,我们可以窥见,时代大潮下,四五线城市这个“隐秘的角落”。
先说人口。
从七普数据来看,2020年县级市常住人口为2.49亿,占全国人口的17.6%。
1490个县的常住人口(县+旗+林区)则有5.12亿,占全国的36.4%。
2.49亿+5.12亿=7.61亿。
总量看,人还真不少,全国一半的人口,都在县城。
可这些人,一直在流出。
报告里说:1.5亿人口,从全国近1900个县城流出。
一般县城,每5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走出县外;县级市,大约每10个人里有一个人外流。
还有市政设施。
2019年,城市市政基建投资完成额为20126亿元,其中348个县级市总投资1508亿元,仅占7.5%,地级市及以上城市投资额为18618亿元,占到92.5%。
还有城镇化率。
近1900县城的城镇化率,只有24.2%。
一般县城,约八成人口仍在农村,城镇化率不及全国一半,城镇化发展速度近乎停滞;县级市城镇化率是一般县城的1.5倍左右。
有个朋友今天给我评论说:
“去农村买芝麻酱,发现乡村建设的很漂亮,比县城文明太多。我们县城连个像样的停车场都没有,车位线净画在非机动车道,超市外的车位更离谱,和电瓶车位挤在一起,超市门口连步行的通道都不规划出来。”
好家伙,县城连农村的都不如了。
说到底,还是基础设施薄弱了,既没有农村的宁静,又没有地级市的繁华,县城地位很尴尬。
出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过去20多年发展的核心奥义。
现在,城镇化,终于开始眷顾这个被遗忘的角落。
前几天中办国办发的《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从长期角度来看,很重要。
意见里把小城市分成了5类。
1,大城市周边底子厚的县城,按照卫星城的路子,砸钱砸资源,全力发展。
2,有特色产业的,搞产业集聚,形成规模。
3,产粮大县,要保护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
4,江河湖泊、名山大川的县城,要保护好生态。
5,遍地老人小孩的县城,主要是想办法救助,转型。
县城不同,走的路子也不同。
2020年的时候,发改委曾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120个县示范名单,是按县级财政健康度来筛选的,很有参考意义。
长三角、粤港澳的县城有58个,中部地区县域有31个,合计达到89个,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这几个省份。
这120个县,有81个位于现有的9个都市圈内,占比高达68%。
这一类城市,未来可能要走“卫星城”的路子。
还有一类,有特色产业的。
这一类县城,很多人的印象可能都位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这些发达省份。
看起来,似乎和城市群周边的“卫星城”有不少重合。
但是,全国疆域之广阔,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县城随处可见,就看怎么引导集聚了。
我看过湖南的一个报道,醴陵电瓷、临湘浮标、浏阳烟花、赫山区舞服、双峰小农机、新化文印、邵东打火机,这些产业由小到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企业做的,是长期钻研一个领域,不乱搞多元化。
政府出资成立产业研究院做研发,不做过多干预,没有摇摆不定的方向,只做引导,提供税收、厂房、技术的支持。
说到底,培育特色产业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能不能做好,差别很大。
还有人口流失的县城。
如是研究院发过一组数据,以294个地级市作为样本,根据2014-2017年各城市发布的统计年鉴,有26个城市连续3年人口减少,四川的巴中、内江和广元,内蒙的通辽,陕西安康,剩下的全部集中在东三省。
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煤矿产量收缩,矿井枯竭。
玉门、大庆、克拉玛依是石油枯竭,在玉门,2000块钱甚至就能买一套老区的房子。
巴中,广元、安康则是典型的偏远山区,交通是老大难的问题。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明说:对不到10万人的小县城进行合并。
每个县有近100多个科局办,不少县还有开发区、农高区等功能区,都设立一套相应的科局,所以,合并的县,重点在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被合并的县城,往往会变成一个建制镇。
目的很简单:集聚的城市要有活力,萎缩的乡镇突出管理服务,消亡的村庄用来雕刻精美村居。
但合并的过程,一定要谨慎,比如我国陆地边境县有139个,虽然人口不多,却担负着重要的戍边职能,应该保留。
还有那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少数民族的特色县,也不能轻易合并。
如何对这些县城“对症下药”?如何补齐县城基建的短板
文件里有一句话,可以看做指导思想:
“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哪些县城人口在长期流失?哪些县城可以形成规模化的资源集聚?哪些县城的财政自给率充足?哪些县城适合保护生态环境?
不同的猴,有不同的栓法。
在以“人口考量”为前提的基建思路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短板,惠及7.6亿小城市常住人口,就是下个阶段的主要方向。
蓝白总结了三个方面:修路建桥、绿化排污、小区翻新。
现在,县城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地级的一半。
人均消费支出,只有地级的2/3。
除人均道路面积比地级市高以外,县城在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集中供热面积、燃气普及率等市政公用设施领域的主要指标,都落后于地级以上城市。
所以,突出“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道路、桥梁、供热、污水处理、城市绿化、老旧小区改造,会覆盖绝大部分小城市。
当然,人口流失的县城要走合并转型的路子,发达的县城,还会增加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的内容。
但对绝大部分小城市来说,修路建桥、绿化排污、小区翻新,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前几天跟大家聊过,在一季度,地方专项债的发行量和发行进度,都创出了历史记录,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基建。
巨大的投资,宏大的空间,总要有个流向,县城因为天然的基础薄弱,当然是绝佳的载体。
水电暖气的管网陈旧老化,道路狭窄,断头路多,老旧小区停车难,汽车站破旧不堪,垃圾清运能力差,这些具体而微的项目,都是接下来的重点。
注意,这是一份长期战略,不要以短期急功近利的心态看待。
从过去20年的粗放发展,到未来20年精耕细作,知易行难。
可这一步,早晚得迈出去。
文件有了,钱有了,方向有了,怎么做,做到哪种程度,还是得靠人。
20年前,我也很难相信,自己的同学发小都在城里安家了。我也很难想象,遍地的高楼高架和大桥。
小城市,也能有春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