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本来好好的,怎么就臭了呢?
“五一档”受关注最高的电影,非《后来的我们》(以下简称《后来》)莫属。
电影未映先火,票房很快破亿。
然后又在短短几个小时后,被曝有票房造假的情况。
评分随后一路下滑,跌破了6分的及格线。
本来好好的电影,怎么就臭了呢?
我们暂时先抛开负面消息,来认真谈谈这部电影。
也许在下文中,各位能有所启发。
电影从2007年开始。
因为大雪,从北京开往故乡的火车晚点。
机缘巧合之下,年轻的见清和小晓相遇了。
通过交流,他们得知对方家乡一样、工作的城市一样,心中互生好感,于是结伴回了老家。
见清说,小晓是个特殊的女孩,会喝酒会骂人会打牌。小晓只是笑笑。
过完年,两人一同回到了他们工作的城市——北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见清是个宅男,特别喜欢打游戏。
他的目标,是做出震惊全国的好游戏。
至于小晓,就比较单纯一些,她只想找个北京人嫁了成家,度过平凡的一生。
而她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傍大款。
她似乎遗传了母亲放浪的基因,喜欢勾搭男人,身边的“男朋友”也应接不暇。
见清看在眼里,苦在心里。
他明白,小晓这么做,是不会成功的。
果不其然。
又一段“感情”失败后,伤心的小晓搬来和见清一块住。
由于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两人互生情愫,在酒精和跨年的气氛中,成为了对方的依靠。
他们一路欢笑,一路歌唱,早已忘记了你我,成为了一对甜蜜的情侣。
时间到了2018年。成熟的见清坐在飞机上,无意间回眸,看见了小晓。
两人像陌生人一样相视一笑,形同陌路。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两个如此般配的人最终分开了?
问题的答案,早已藏在了电影中,希望各位自己去发现。
平心而论,就处女作而言,刘若英做的已经相当优秀了。
以往转行导演的作品 ,总会带有很浓厚的个人行业的痕迹。
就像韩寒的《后会无期》,一言一行带着纯属文学的小矫情。
而刘若英不同。
也许是当过演员的缘故,她对银幕有着很好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延续到了她的电影中:
画面叙事流畅,没有奇怪的分镜头;
台词忠于现实,尽量贴近北漂族的生活;
演员表演自然不浮夸,让人看的舒舒服服。
并且,她没有在电影中过度注入自己的情感,默默地将故事讲述清楚——单凭这点,就让人佩服。
要知道,就算是导演界老手陈凯歌,也很容易在电影中情感泛滥,《无极》便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当剧情并不出彩的《后来》刚刚出世时,许多人是加以赞赏的。
他们赞赏真实的细节和剧情,为刘若英赚足了面子。
然而,虽然细节真实,电影本身却有着巨大的硬伤。
就像画画一样,电影也讲究点面结合。
细节是点,整体是面,只有点面整合的完美,才可能成就一部好的作品。
相对的,如果画家总是因小失大,把点画到世界水准,却完全忽略了面,也是一盘散沙——指的就是《后来》的问题。
没错,《后来》是有女优接龙、捡破沙发等有趣的细节。
但整体上,《后来》遵循了俗不可耐的“PPT”模式,把小晓和见清的情感严格分为了几个阶段,并用生硬的字幕告诉各位剧情的发展。
而电影,也仅仅只是把阶段细化,放弃了探索人性的可能性。
虽然这样处理很稳很清晰,可手法非常老套,像上个世纪的叙事风格。
这在观众审美逐渐提升的今天,是完全无法满足观影需求的,所以总有人会在电影院悄悄屏摄、发个朋友圈、然后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带坏了风气——毕竟真正精彩的电影,是不会给观众屏摄的机会的。
所有的感慨,都是观众百无聊赖之下的一种自嘲。
纵观全片,在气质上,《后来》有那么一点王家卫的感觉。
它聚焦于真正的底层人物,重点描写他们生活的挣扎,苦中作乐,得过且过,又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
当然,这也仅仅局限在气质上。
碎片化的叙事方法,在王家卫手上是风格,而在刘若英手上就降了逼格。
它本就是一个花架子,在刘若英的导演下,就显得更加形式主义。
华而不实的手法,使电影只留下了爱情和梦想的外壳(这两个东西已经用烂了),更加凸显出主题的空虚。
就算电影提及了“根”“春运”等中国人独有的观念,也因为不够深入而变得非常无力,让人唏嘘不已。
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学王家卫。
奶茶,还需要好好磨练。
整体质量上看,《后来》本来就是一部刚刚及格的爱情电影,上映后还被曝出票房作假,使它受到了致命一击,口碑直线下滑。
好端端的作品,就这么臭了。
看来,电影的好坏,除了评判内容的优劣,还要评判市场的行为。
如果两个环节少了一个,总会出些幺蛾子————这就更加考验电影本身了。
所以,电影质量过硬,是创作者到发行商乃至观众最需要的东西。
透过《后来》的教训,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希望奶茶能好好打磨自己的剧本,不能仅仅在细节上吹毛求疵,还应有种全局的观念。
只有好好下功夫,才能向大家呈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话不仅仅说给刘若英,还说给每一位正奋斗在创作前线的导演们的。
请走点心,拜托了。
文/肆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