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失去痛觉会发生什么?身体疼痛,忍一忍就过去了?
每次看电影,都非常羡慕那些主角,即便他们鲜血直流也不带一句喊疼的。可惜生活中的我们没有主角光环,一丁点的疼痛就可以把我们折磨得死去活来。
办公室坐久了,腰和脖子就疼得受不了;姨妈来了,能痛得床上打滚;没由来的脑袋疼,半天都难以入睡......
每每这个时候,总会萌生出一个想法:要是永远不知道疼就好了。
不过,没有痛觉的世界,真的很美好吗?趁着世界镇痛日到来之际,咱们就来聊聊关于痛的那些事。
一、
失去痛觉,会发生什么?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失去痛觉,那我可不就无敌了吗?
走路不怕摔、吃饭不怕烫、姨妈不怕痛、手术不用麻醉,这简直就是人生巅峰啊。
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你以为没有痛觉的世界是天堂,但实际上,它很可能是你永远都不想经历的恐怖地狱。
英国《每日邮报》就曾报道过一对患有无痛症的印度姐弟的故事。姐姐和5岁的弟弟在家玩游戏时,两人居然像啃鸡爪一样将各自的手指活生生地吃掉。
纪录片《疼痛的秘密》记录了这样一个无痛症家族,马尔西利一家。
他们可以直接把手放在火里,在十度左右的海里游泳也不会感觉到冷,喝温水还是滚烫的热水都毫无区别,在嘴里长满水泡之后才下意识体会到。
纪录片《疼痛的秘密》
我国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一个浙江男孩小枫毅,就是一例罕见的无痛无汗症患者。
高烧本夺走了他大部分的智力,而无痛症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蚊子叮的小包,普通人最多挠到皮肤破损就不再继续了,可他还会无法控制直到挠得满身鲜血。
家里光花在买纱布上的钱,一个月就差不多有1500元。
原以为,失去了疼痛的能力,可以变得更强大,没想到因为感受不到疼痛,最后却让伤害更加倍。
二、
没想到,痛居然能保护我们
看似讨厌的“疼痛”,其实是人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
它就像是身体中的警戒系统,当身体受到伤害时,在体内各处站岗的痛觉感受器就会马上发现,顺着神经、脊髓一路而上,把信号传递给大脑,然后痛觉就产生了。
正因为有了痛觉这层保护,所以我们才能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性刺激。即便是受伤之后,也能让自己尽量安静下来,避免再次活动,给组织或器官造成二次伤害。
不过奇怪的是,很多人对于痛能明显感知,却不知道怎么描述。这主要是因为,同一个人不同部位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
像手部皮肤痛觉神经就很丰富,所以有些家长管教孩子的时候会选择打手心,因为会更痛。而屁股这些部位,痛觉神经就很少,所以成为打针的首选地。
另外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经历、情绪因素等都会对痛觉产生影响。像经历过产痛或者经常痛经的女性,对疼痛的耐受通常会更高。
虽然痛感难以描述,但在医学上,疼痛等级是可以通过睡眠来划分的。
三、
关于疼痛那些奇怪的疑问
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有时候,受伤不一定会带来疼痛,引起疼痛的也未必是因为受到伤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为什么受伤却迟迟感觉不到疼痛?
比如篮球场里面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但此时他的注意力都在于赢球上,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感觉不到疼痛的,即使他的伤势可能很严重。因为注意力的转移,痛感迟迟才会传来。
还有一种特殊的“受伤”情况,那就是动手术。因为麻药是可以起到镇痛作用,它阻碍了疼痛信息的上传,所以人体也不会感觉到疼痛。
2、为什么没有受伤,却会感觉到疼痛?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日常易焦虑、饮食作息不规律,身体常常会出现莫名疼痛等问题。
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病因,很可能是由于压力太大,从而导致了一些心因性的疼痛,而并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
3、感觉疼了,为什么总下意识用手捂着?
相信不少人小时候因为调皮挨过父母的巴掌,每每这个时候总下意识右手捂着被打过的脸,一边哭还一边不服。
不只是挨打,肚子疼、牙疼的时候也总下意识捂着,这个动作为什么能做到全国统一呢?
这是因为被受手捂住的疼痛处,增加了触觉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输入,从而抑制了痛觉纤维的输入,让人感觉疼痛减轻。
再一个,抚摸这个动作,有一种心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人保持更愉悦的心情,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感觉疼了,会下意识用手捂着。
四、
遇到这4种痛,千万别忍着
1
忍一时很可能“波涛汹涌”
身体发生疼痛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可能是:我先忍着。如果能忍过去,就不了了之,但下面这4种疼痛,真不建议忍。
2
怎么才能不痛?
身体发生疼痛之后,大家千万不要盲目忍痛,否则会对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这个时候,一定不能自行服用止痛药,我们必须得先去诊断才能决定。去看医生的时候注意别挂错科室了,像突然的急性痛是不归疼痛科管的,可以挂急诊科。只有慢性疼痛(超过一个月的疼痛),才适合挂疼痛科。
疼痛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它的存在,是提醒,是警告,也是保护。所以,遇到疼痛,不要自己强忍。花一点时间,给一点耐心,我们可以好好关注下自己,多多心疼自己!
审稿专家
参考资料
1、王玲. 中国人对20种常见疼痛的体验和描述的调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3,9(2)96-99.
2、赵继军,等.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Modern Nursing, 2002, Vol.8, No.9 660-661.
3、孟莹.焦虑样情绪增加小鼠痛觉敏感性[J].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2014.
4、 张西磊.疼痛敏感性:心理特质和脑结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