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那些坚不可摧的友情,是怎么败给岁月的?
《人世间》追到春燕德宝和秉昆断交的一集,不胜唏嘘。
随着秉义大刀阔斧改革光字片,秉昆春燕德宝的友谊也正式灰飞烟灭。
谁能想到,曾为你两肋插刀的朋友,有天也会插你一刀;曾和你肝胆相照的朋友,有天也会怒目相对。
忍不住感慨,那些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友情,为什么后来都败给了岁月呢?
《人世间》里的六君子,是一个好朋友的集合体,友谊的代名词。它包括了赶超、国庆、德宝、秉昆,向阳,吕川这几个好哥们,和他们的妻子。
其中,赶超和国庆,一如既往地和周秉昆同心同德,互相扶持地走着。
吕川和向阳因为学历更高,去了远方发展,虽身远但情仍在。
德宝和春燕成为夫妻,因为世事变迁,慢慢和这群朋友“走散”。
最近的剧情里,春燕因为拆迁分房的事,去秉昆家闹,最后和于虹撕打在一起的片段,让人感慨,曾经明朗可爱的春燕哪去了?这么好的朋友,怎么就闹成这样了?
曾几何时,哥们几个一起凑份子买肉,夜色下满载而归,快乐到飞起的感觉记忆如新。
曾几何时,初三雷打不动的聚会上,大家嗑着瓜子喝着酒,谈笑风生的画面犹在眼前。
曾几何时,谁家有了难事就一起冲,不分彼此的情谊余温犹在。
转眼都消散不见了?
美好的友谊为什么不能像歌词唱的那样地久天长呢?
片子里,秉昆不明白,为什么德宝春燕会变成这样,和自己渐行渐远甚至撕破脸,举报秉义的程度呢?
在我看来,春燕和德宝挺有代表性的;他们和秉昆的友情破碎,在我看来,是友情变质的两大催化剂“红眼病”和“道德绑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说“红眼病”,通俗点就是“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这世上知足常乐的人有,喜欢攀比的人却更多,因为比较和竞争是人的天性。
片子里,刚开始大家都穷,没什么可比的,当然可以一团和气。
到后来人的发展各有不同,就容易产生比较,这也是友情里不容忽视的真相。
在我看来,朋友间的维系,往往需要一种很微妙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就是——“你我过得差不多”。
所以经营友谊,是需要双方面的努力的。
一方面,发展得好点的人,要在能力范围内拉朋友一把。比如秉昆刚得到出版社编制时,去木材厂告诉赶超和国庆,两人心里刚开始是五味杂陈的。
而当秉昆告诉他们另一个好消息,就是分别安排两人的妻子和妹妹去书店工作时,两人便和秉昆真正有了与有荣焉的欢喜感。
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得差一点的人,可以努力追,或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还记得秉昆快拿到编制的那年的初三聚会上,秉昆迟到,德宝忧心忡忡说了一番对友情的见解,说朋友是分圈层的,担心秉昆发展太好了,会疏远了大家。德宝的这些话,很扎心也很真实。
按道理说,想得这么明白的人,应该能活得通透一些;但德宝春燕却是看似精明,实则糊涂。
总体来说,他们一直是几个朋友里发展得比较好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和大家还是和睦的。只是难免有不顺遂的时刻,看到别人的得意风光,就无法自处了。比如德宝看到赶超和北方鞋厂的领导吃饭,脸上俨然写出了一个“酸”字。春燕看到于虹得到一个又大又好的新房时,心理失衡感就到达了顶峰。
想起心理畅销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关于人生坐标的理论,大意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比如有些人是——“你好,我不好”,这些人看到别人的好(富有、顺遂),就会联想到自己的不好(损失,失意),比如春燕和德宝。
也有些人是——“你不好,我好”,就是喜欢在挖掘别人的失意,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就是那些总喜欢炫耀自己、贬低别人的一类人。
比较是不幸福的根源,所以最健康的心理坐标是——“你好,我也好”,每个人只要自洽,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人生,比如郑娟、秉昆就属于这类人。
活在人世间,拜高踩低似乎是人之常情;但友情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有着尊重、平等带来的甜,而不掺杂那些羡慕嫉妒带来的酸;如若不然,友谊就会变味了。
再接着说摧毁友情的另一大利器——“道德绑架”,其实这个词在亲情里挺常见,比如父母道德绑架女儿去贴补弟弟,比如亲兄弟道德绑架对方借钱给自己。
绑架是什么?是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强行要求对方“想我所想,给我所需”。
在《人世间》里,德宝和春燕,就把友情里的道德绑架完美诠释了一遍。
因为最初是春燕认了秉昆做“干哥”,按理说是这群朋友里和秉昆最亲的人;换句话说,关系最铁,就应该是得益最多的人;但因为他们托秉昆帮的忙都属于超越底线的忙,用秉昆的话说就是“别人吃不上饭让帮忙,他们吃不上肉怎么帮”,所以秉昆最后都拒绝了,也正因为这样,德宝春燕就慢慢有了怨怼的情绪。
心里想的是,你都不帮我,还怎么算朋友?
其实朋友间有困难,互相求助是很正常的事;春燕可以求秉昆帮忙,秉昆也张口像春燕借过钱;但是得到同样拒绝的结果,两人的反应大相径庭;春燕选择了翻脸,秉昆选择了翻篇。两人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前者是道德绑架,后者是真的求助。
求助可以被拒绝,道德绑架不可以,所以道德绑架对于友情来说,是灾难的,是把自己的底牌都亮出来了,大家都没有台阶可下了。
德宝说:“友情是财富,用一次少一次,我得攒着。”我赞同他的说法,友情是财富,更准确地说,是银行里的存款,可以合理支取,但不能恶意透支;道德绑架就是透支,是会让你信用清零,账户消失的。
如果友情生病了,有药可治吗?我觉得是有的,那就是共情,学会换位思考。
比如看到朋友风生水起了,别急着羡慕嫉妒恨,不妨真正走到他身边,感受一下他的真实经历。或许有快乐,有荣耀,但也同样有汗水、有泪水。
就像片子里,在北京当领导的吕川回来聚会,这段时间,正是这群人人生最一地鸡毛的时刻,席间,国庆面对吕川的大格局视角下的言论不满至极,掀翻了桌子。
而吕川回到宾馆,把自己锁在卫生间,也说出了自己的难处,作为普通老百姓,国庆可以抱怨自己的苦;而吕川呢,作为领导干部,有苦也得自己咽下去。
国庆酒醒之后,跟着秉昆去找吕川道歉,吕川却已离去;多年以后,当大家的日子都走上正轨,这些“你不懂我的苦”的芥蒂也早已烟消云散。
再比如看到朋友没有伸手拉自己一把,心里难受甚至怨恨。平静下来,不妨去找对方开诚布公地聊聊。就像郑娟问秉义为什么当初不帮秉昆一样,说出自己的困惑,让对方给自己一个解释,或许就可以释怀了。
春燕德宝没有和秉昆摊开心扉说为什么没帮他们,只是一味地指责怨怼;就像当郑娟努力解释时,德宝选择把她拒之门外,误解的鸿沟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片子的最后,春燕德宝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选择重拾这份珍贵的友情;而秉昆们也选择了重新接纳,这个结局,对电视剧来说或许是必须的圆满。现实来看呢,我觉得接纳朋友的离去,变得有近有疏,其实也是挺好的选择。
就像片子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最后一群朋友和好后聚在一起的样子。
而是一群朋友在饭馆里举杯畅饮,春燕德宝隔着窗子凝望,泪如雨下。画面切换,屋里屋外已是两个世界的人;背景音乐响起,是那首田震的《干杯朋友》,歌词唱着为远行的朋友送行,非常应情应景。
朋友走了,就祝一路顺遂;
朋友同行,就且行且珍惜。
我是柚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面管教讲师。
专注育儿相关的书评、影评、热点事件分析;擅长儿童心理学、个体心理学;
欢迎关注@柚妈书影世界,一起学习和成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