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文化丨夜雨丨吕岱:他的视界别有洞天
他的视界别有洞天
——汪昌隆《万州古寨堡》观想
吕岱
提起城堡或寨堡,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心里总是与魔幻、穿越、神秘、离奇及背后发生的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故事联系起来。但是,客观地说,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欧美故事背景中的城堡或寨堡;而摄影家汪昌隆,则用镜头把我们带入身边可并不太知晓的一个个巴渝古寨堡。
我是从《万州古寨堡》(九州出版社2017年出版)进入汪昌隆镜头里的古寨堡世界的。他所说的古寨堡,包括历史上的山寨、洞寨、碉楼及相关事物。在这本书中,我见到的山寨就有36处,洞寨14处,碉楼19处,而这只是他所拍摄万州古寨堡的一部分。
葵花寨正门
说起古寨堡,必须了解重庆地貌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重庆是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方,丘陵和山地占到了总面积的92.9%。古之巴人与今之重庆人就是在这块土地上顽强生活,繁衍生息。毫无疑问,人类的居住是自然与历史过程中选择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无可奈何,更显示出聪明与智慧。依山傍水固然是佳境,而无良好的自然及环境条件又如何呢?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严厉的拷问。因此,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趋利避害就成了先人择境而居的重要原则。当然,居住离不开历史与人文背景,包括以血缘为纽带而开枝散叶的同姓族群,以民族认同及信仰追求一致的族群,以及耕作传统、生活习性等等。他们组团而成群体,相聚而成聚落。山小人少则成小寨,山大人众则成大寨。散居则又不同。
《万州古寨堡》这本集子,与一般的摄影书籍不同,它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个古寨堡的独特样貌,而且给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状况,使古寨堡更具体也更立体起来。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成因、管理规制、文华武备、大事精要、风俗习惯等等。
青云寨
以1982年至1983年我多次去过的天生城来说,当时只是春秋之游,并无特别的了解。而这次通过《万州古寨堡》,我才知道天生城真不简单。照片共有大小12副,包括天生城远景,前寨门、中寨门和后寨门,寨门门额,碑刻,摩崖石刻,还有雨雪阳光变幻中的天生城。从文字介绍中我们知道,崖壁石刻上有记载,早在东汉末年,天生城已作为军事要地而存在,盖因其势险要,“三面峻壁,惟山后长一脊”。其名天生城,跟昭烈皇帝刘备有关。作者还精要地介绍了天生城的面积大小、建筑结构特点,特别点出了在抗击蒙元铁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相得益彰的文图,我可以说与天生城才真正相遇。
另外,对特大型山寨葵花寨俯拍的两处长梯道,镜头的冲击力强,既可感受山势险峻,又可体悟到山民生活之艰难。而图片中18处地势不同、造型各异的卡门丰富了我的认识。当地有葵花寨“48道大卡,72道小卡”的民间传说。我们不能断定其为真实数据。不过汪昌隆从民国万州志中查到,葵花寨有大小108个寨门;另外他实地寻访到的寨门遗址则有60多处(大多毁坏)。从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葵花寨层层设防、处处设卡的历史状况。
而对椅子城、马鞍寨、万斛寨、人头寨、石桶寨等寨的展示,镜头语言直观形象,文字语言简明扼要,特别是一些出乎想象的山寨让人感到惊奇。
甘宁大洞洞寨
汪昌隆镜头里的洞寨和碉楼也是丰富的。说起洞居式建筑,恐怕这是三峡地区先民建筑和居住的一种重要形态。远古时的“巫山人”,就居于洞穴。洞寨,则是兵灾匪乱四起之时用于躲避兵匪、密藏财产而修的“兵洞”。由于经济落后,惜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重庆的山区仍有零星洞居及洞寨住户。今天,洞寨则成为建筑和居住的“化石”。实际上,洞寨并不好拍,累积成系统的资料更难。一是因为不少洞寨处于山中偏僻之处。二是洞寨往往就选在悬崖绝壁的下半截,远拍难选点,近拍难攀援。可见每一处洞寨资料的得来殊为不易。汪昌隆对洞居和洞寨的各种情况的十分了解。我曾经请教于他,是否洞寨的长年居住者都是因为贫穷。他说,这个有区别,洞居大多是,洞寨则不同,大多为有钱人修的。为了坚固防御,修建成本并不低。他说,以前云阳一姓彭的大户人家迁住万州,就选了一处洞寨。姓彭的认为洞寨冬暖夏凉,更可以防盗防匪。另外,汪昌隆拍的碉楼林林总总,既有居住主体与环境,又跟宗祠、佛堂、道观、仓库等关联起来,可以作为乡村历史和文化考察对象。
据我了解,从2004年以来,汪昌隆拍摄了巴渝及周边地区的古寨堡就有280个多处,存下了照片3万多张。十多年来,他攀高山,贴绝壁,穿夹缝,过溪流,抓藤蔓,劈茅草,扛着摄影器材在惊险和艰难中独立而行。我知道,他多次遇到毒蛇、马蜂和野猪的扰袭。可以肯定地说,像他这样持续而大规模地拍摄巴渝古寨堡别无他人——但愿《万州古寨堡》这样优秀的专题作品继续呈现。因为,他所奉献的,不仅是一张张稀有的图片,而且是一部珍贵的巴渝古寨堡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