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湾湖畔好读书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湖湘文脉,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有一所锐气逼人、蓬勃向上的高校,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闪烁耀眼的光芒。虽然它的建校历史还不太长,它的名气还比不上老牌名校,虽然它的现状还与它追求的“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技术大学”宏伟愿景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然而,它始终坚守公益办学、教育报国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踔厉奋发,声誉渐起,相继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等700多项荣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先后报道学校千余次。

  这所高校,就是享有“中国高校最美校园之—”“中国学风最优高校之一”“中国高校最具幸福感校园之一”美誉的民办高校之翘楚、网友眼中“别人家的大学”——湖南信息学院。在学校创办者、领航者陈登斌的带领下,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环境,秉持“生态化、信息化、国际化”校园建设理念,依山临水,因形就势,潜心打造“处处是美景,片片有文化,时时能育人”、具有鲜明湘信院特色和魅力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描绘出一幅“塘湾湖畔好读书”的生动图景。

  

  【大美无言】

  大学中的公园,公园里的大学

  金秋十月,阳光正好。湖南信息学院掩映在松雅湖畔青山绿水间。进入校园,只见山环水抱,藏风聚气,茂林修竹,堆青叠翠,鸟鸣枝头,鱼戏波间,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每一个来访者无不为它的醉人景致深深吸引,发自内心地感叹:“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学中的公园、公园里的大学!”

  湖南信息学院坐落于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的家乡——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毛塘工业园。在学校2004年由长沙马坡岭迁移至此之前,这里山岭起伏,池塘密布,阡陌纵横,路无百米直,地无三尺平,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

  这里适合建校吗?不少人提出了疑问。学校董事长陈登斌却独具慧眼,他眼中看到的不是眼前的荒凉杂芜,而是未来一所水绿山青、魅力无限的现代化大学!

  生态化校园建设之旅就此启程。

  

  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变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陈登斌带领建设团队踏遍了山林的每一个角落,以超然的视角、俯视的目光,打量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处女地”。他提出,尊重原始地形地貌,保护原有山林和水体,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生态之园”。规划建设过程中,陈登斌以前瞻性的眼光,极限挖掘每一座岭、每一片林、每一湾水、每一块坪的潜在价值,依山就势,临湖而筑,将人文建设融入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融入硬环境建设,打造绿色美丽校园,构建最美育人环境,彰显生态育人特色。

  “大学者,大德、大志、大爱、大师、大楼、大树、大园之谓也。” 陈登斌这一办学理念成为此后校园历次扩容提质的圭臬和学校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为了把蓝图变成现实,保证校园生态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出台了《生态化校园建设方案》、《生态化校园管理办法》、《生态化校园建设手册》,从绿色校园建设、文化校园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水土保护系统建设等六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并确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规定了“生态保护十不准”、“绿化护理十到位”“用水用电十落实”“环境净化十禁止”“文明举止十做到”“控制白色垃圾‘三带五不准’”及生态化校园建设奖惩制度。学校以“六化”、“八无”为标准,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提升校园美丽度。“六化”即:“绿化、净化、亮化、静化、美化、文化”,“八无”即:无垃圾撒地、无污水危害、无泥土裸露、无废气排放、无噪音干扰、无高能消耗、无资源浪费、无安全事故。

  建校25年来,伴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进行了五期扩容提质工程,仅“十三五”期间完成的第四期工程就投资逾10亿元,新建了室内多功能体育馆、音乐馆、大剧院、媒体艺术中心、创新创业大楼等,并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提质改造,注入更多大学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成为湖南高校美丽校园的标杆。

  荜路蓝缕,久久为功,梦想照进现实,领导、同行考察校园后赞扬学校“公园建在大学里,大学建在公园中”。

  推窗见山,开门见水,徜徉校园间,人在画中游。如今的湖南信息学院坐拥塘湾湖、毛塘湖等五湖,放歌桥、听雨桥等五桥,樱花园、聚思园等五园,鲁迅广场、孔子广场等五广场,绿化覆盖率超70%,湖水面积占校园总面积的10%。整个校园融山水的自然之美、园林的精巧之美、建筑的宏伟之美、植物的繁茂之美、亭阁的别致之美、广场的开阔之美、小径的幽静之美于一体,步移景异,目不暇接,宜动观,宜静赏,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平安、温馨、快乐、幸福的家园。

  每年9月的开学季,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学子纷纷拿出手机聚焦校园醉人的美景,拍照片,录视频,发抖音,向昔日同窗好友“炫耀”一番:看,我的大学就是“别人家的大学”!

  

  【润物无声】

  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漫步湖南信息学院校园,人们会发现,道路边、绿荫下、草坪侧、湖畔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着一块块形态各异、别具神韵的天然石头,石头上镌刻着格言警句,中英文对照。这些“文化石”仿佛散发出“磁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低头俯看,细细品味,或心有所感,或情有所触。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终极目标”“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的绝望”“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1000余块精美石刻散布校园各处,默默地发出无声“话语”,无时无处不在与湘信院学子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些刻石中最大一块就是设立在学校西大门的“校训石”,上镌“自强不息 敢为人先”八个遒劲有力、气度非凡的大字。“这是湘信院的校训,也是湘信院的校魂。”学校董事长陈登斌说,在25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两度拓荒、三易校址、三次升格,从专修学院到高职专科,再到应用型本科,每一次跨越都是“自强不息 敢为人先”精神的最好写照和最生动的诠释!这种精神已融入了全体湘信院人的血液,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砥砺奋进的动力之源。

  校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瞿佳木表示,校园环境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课程,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人格完善、生活信念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年来,学校拿出“绣花功夫”,不断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把“三全”育人做在细处、落到实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达到“润物无声”的环境育人效果,学校管理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环境建设中处处体现良苦用心,“让每一个地方都能熏陶学生”。除了“会说话”的石头,校园内还有两个“奇怪”的现象让初次到访者印象深刻,那就是:路旁不见垃圾箱,树上“鸟巢”会发光。

  “垃圾箱旁边反而垃圾成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学校组织调研和“会诊”,在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先进经验后,提出教学区域、道路两旁不设垃圾箱,生活区域、公共活动场所以“看不见、闻不到”为原则集中设置。刚开始有些同学觉得“不便”和“不适”,但通过《生态化校园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及文明养成教育、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如今同学们“习惯成自然”。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自觉维护校园的整洁、清新和美丽。

  无独有偶,“怪事”成双。除了路旁不见垃圾箱,每一个初次走进湘信院的人,目光一定还会被数不胜数的“鸟巢”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仔细端详。这些“鸟巢”“筑”在道路两旁树木的树叉上、枝丫间,或一树一巢,或三两相邻,高低不一,分布自然。天上白云朵朵,耳畔鸟鸣声声,不禁令人神思恍惚,仿佛一不小心闯进了一个“鸟的王国”。然而一旦夜幕降临,眼前出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这些“鸟巢”摇身一变,通体透亮,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照亮校园条条绿荫大道。原来这是仿真鸟巢灯:白天是鸟巢,夜晚变路灯!

  据了解,学校在制定亮化方案时,经过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仿真鸟巢灯。鸟巢灯通过仿真树藤穿线管直接安装在树上,既节省了架设电线杆的开支,又与学校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相得益彰,与学校倡导的生态环保理念相吻合。目前这些鸟巢灯已安装了1300多盏,成为绿色校园内一道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青春无悔】

  兄弟连,书写最美人生答卷

  在湖南信息学院,有一群着统一“军装”的学生,飒爽英姿,朝气蓬勃,学校哪里有重要活动,哪里就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就是声名远播的学生社团——兄弟连的成员。

  兄弟连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连”,已成为湖南信息学院的标志性符号和闪亮的名片,先后荣获“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湖南省百优学生社团”、“湖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是星城长沙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立13年来,兄弟连以实践育人为宗旨,相继参加了长沙地铁开通志愿服务、2017年中国改革年会志愿服务、抗洪抢险、长沙“119”消防志愿服务、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志愿服务、“千人海归拾起美丽湘江”行动、抗击新冠病毒志愿服务等100余场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武装部部长陈艺夫是兄弟连的创始人,也是兄弟连“永不退役”的连长。2010年,作为一名退役士官的陈艺夫时任学校团委书记,他根据新时期大学德育教育新要求,萌生了成立一个准军事化的大学生社团,旨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培养作风优、纪律严、专业精、身心健,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他的建议甫一提出,便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支持,后来名传遐迩的兄弟连由此迈开了第一步。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兄弟连诞生至今,一级传一级,一棒接一棒,初心不改,逐梦前行,已成为中国高校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之一,是湘信院最受学生追捧的大学生社团。“人称兄弟连是社会实践军、爱心奉献队、军训教导师、校风守护神,这四个‘标签’是对兄弟连最好的褒奖,同时也是最大的激励。”陈艺夫话语间透出满满的自豪。

  据了解,兄弟连每年秋季开学时“征兵”,面向大一新生招新200人(其中女兵50人),但报名者却达两三千人,真正的“一额难求”。连队下设3个排,12个班,设立连长、指导员,同时配备2名专职指导教师。学校专门配备标准营房,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队员们课内是学生,课外是战士,平时各自回班上课,跟普通学生一样,只是统一着装。下课后回到营地,同吃同住同训,每周利用早晚和周末时间组织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独特通识课程学习,每月开展一次军事技能比拼,课余时间还要站岗执勤,开展志愿服务,充当校园安全守护者、秩序维护者和文明劝导者。

  兄弟连指导员朱梦洁大学时也是兄弟连的一名女兵,毕业留校后重返“军营”。她说,自己在兄弟连的一年时光,是大学时代最美好的记忆,磨炼了意志,锻炼了品格,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来自山东的国旗护卫队队长王浩同学说:“进入兄弟连是自己入校之后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穿上兄弟连特制的迷彩服,会自然地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代表的是连队形象,只能为兄弟连添彩,不可给兄弟连抹黑。”

  兄弟连以“集中一年,分散三年,贯穿四年”为培养思路,大一入连,大二退役,从营房搬回学生宿舍,每个班只留下最优秀的一名同学成为班长。陈艺夫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同学一圆军营梦,进入兄弟连淬炼成钢;另一方面,是为了释放兄弟连‘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正能量。常年有800名兄弟连的新老队员散布在各个二级学院,其激发的正向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这一点得到了各学院领导、老师的普遍认同和充分肯定。“从‘兄弟连’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硬,做人做事都是标杆。”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书记罗容波说,她抓学生工作的法宝之一就是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榜样作用和朋辈引领作用,“上课坐姿都不一样,学习刻苦,自律性强,心态阳光,浑身充满正能量。一个院系有百十名这样的学生作为学生骨干,管理起来省心多了。”

  青春无悔,强军有我。兄弟连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优质输送基地,每年应征入伍学生占全校应征入伍学生60%以上。每年参加湖南省军区组织的“四会”教练员证考试,先后有1200余人获得证书,除连续多年承担本校新生军训外,还承接了包括长沙一中等名校在内的长沙市10多所中学的军训工作,受训学生超过10万人。兄弟连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

  

  乡村振兴,助力有我。兄弟连常年活跃在教育扶贫一线,对口帮扶革命老区中小学、支援西部学校,先后三次走进湘西十八洞村,三年鼎力相助苗寨芷耳村脱贫攻坚。在邵阳绥宁、岳阳平江、常德励志家园孤儿院、青海黄南州、湘西十八洞村、益阳安化等地组织百余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00万小时,筹集善款300万余元,资助孤儿100余人。

  兄弟连的“学生+战士”育人模式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赞誉。据统计,兄弟连入党积极分子比例高达100%,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达20%,高出全校16个百分点;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比例占全校30%以上;每年应征入伍的学生占全校6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来校视察时称赞兄弟连是“全国高校第一连”。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来校视察时高度评价:“兄弟连育人理念先进,育人模式科学,育人质量良好,值得向全国高校推广。”

  【铸魂无痕】

  固本培元,擦亮红色文化底色

  2021年6月28日清晨7点01分,在距离中国共产党100岁华诞还有2天的伟大光荣时刻,两艘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柏莲号”“千帆号”移动党史教育船在碧波荡漾的塘湾湖隆重起航,学校万余名师生员工环湖而立,在一面巨幅党旗映衬下,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声震天宇,场面壮观。

  这是学校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厚植红色文化情怀、赓续红色基因、擦亮校园文明底色的一个缩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董事长陈登斌说,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是党办,民办学校要旗帜鲜明,坚定地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恪守教育报国初心,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动摇,致力于培养政治坚定、人格健全、身心健美、专业坚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充分利用湖南红色资源,与任弼时故居、刘少奇故居、杨开慧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10多个红色胜地签约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汲取榜样力量。倾情建设红色文化物质载体,打造了“红太阳广场”、“红廊”“红颂亭”“聚思园”“共青园”等一批校内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每年9月9日,“开学第一课”在红太阳广场毛主席塑像前举行缅怀伟人仪式已成为学校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活动。学校连续16年组织开展“三月文明月”实践育人活动,一年一主题,学生参与度100%。

  

  学校扎根湖湘大地办大学,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乡村一线,每年组织50余支队伍,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抗疫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学校持续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创造性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造性搭建“互联网+4M”平台,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搭建了“互联网+道德讲堂”、“互联网+道德超市”、“互联网+道德档案”、“互联网+道德银行”(简称“互联网+4M”)育人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效地实现了日常学生工作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让精准思政“有血有肉”。活动开展以来,平均每年累计储存好人好事10万人次以上,制作、采集、上传优秀思政教育类作品达500件以上。“互联网+4M”德育实践平台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首批实践育人百佳精品项目等荣誉。

  【育人无界】

  五大社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提到“社区”二字,想必你会联系到你居住的小区以及小区所在的街道。如果有人告诉你,湖南信息学院校园内有四大社区,你是不是会感到几分惊讶?

  “湖南信息学院是湖南省首家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高校,目前建有‘聚美’、‘聚智’、‘聚信’、‘聚德 ’‘聚能’五大学生社区。”校党委副书记姜佐澧介绍,学校推行社区化管理是为了把“三全”育人落在实处,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学生社区这个阵地,统筹各类育人资源汇集落地,形成管理服务社区化、价值引领生活化、素质养成场景化的育人新机制,拓展学生成长新平台。社区管理是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加强、补充和延伸,与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错位、错时发力,有机协同,互构增能。工作理念从管理转向服务发力,工作阵地从第一课堂转向第二课堂发力,工作方式从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转向学生能力自我提升发力。

  记者走进聚美社区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服务大厅里的一条横幅“欢迎你,社区新主人”。姜佐澧说,这条横幅是为了时刻提醒同学们要树立社区主人翁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四自”能力,学会成长,学会成才,做生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

  据介绍,学生社区设党总支、社区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建有“三室一厅”,即社区办公室、党团活动室、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一站式服务大厅,把党团力量、专业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优势资源汇聚到学生身边。在党总支部及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下,推行“社区、楼栋、楼层、寝室”四级学生自治管理,共同发力将育人资源压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第一线,将学生公寓建成“温馨之家、学习之所、友谊之室、文明之窗”,将学生寝室建成“和谐之室、求索之室、精神之室”。

  

  为给社区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整合全员力量共画“育人同心圆”,学校特制定了《关于推行学生公寓社区模式管理暂行规定》、《社区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社区管理员工作职责》、《学生自治委员会工作职责》、《社区‘一站式’服务值班制度》、《社区文明公约》等制度,确保社区运行有序。社区委员会按区域、楼栋、楼层、寝室为单元细化基层管理,选拔各基层组织负责人(区域长、楼栋长、楼层长、寝室长),实行基层行政首长负责制。同时,各社区都成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纪检检察部、文艺活动部、素质拓展部、外联与阳光服务部等部室,各部部长、副部长挑选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担任。目前四大社区共有600余名自委会成员,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主力军”。

  服务大厅内一块巨大的“一站式”服务指南告示牌特别醒目,上面清楚地标出十二类服务项目,覆盖学生学习、生活事务的方方面,具体包括报损维修、网络排障、快件收发、困难帮助、文件打印、热水充值、直饮水充值、针线包、应急医疗包、房卡补办、学生维权服务、名师辅导室,每类服务都附有联系人和手机号码,做到“学生有求必有应”、“办事最多来一趟”。

  记者在服务大厅遇到一位前来通过自助方式打印资料的刘同学,问起他生活在社区的感受,他说:“挺好的呀!足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学习生活需求,非常方便。同学们对这种‘一站式’综合管理模式十分认同,外校的同学老乡也非常羡慕。作为湘信院人,我真心感到幸运和自豪!”

  追求未有穷期,行者永无止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学校正按“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坚持以人为本,提质生态文化校园建设,丰富美丽校园内涵,致力于打造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和谐友爱的人文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大美湘信院”成为全省、全国生态文化校园建设的标杆!(文/汪少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