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中国,回不去的纯真年代,你还记得吗?

  迈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再回望新中国自成立以后经历的各个时代,不禁感慨变迁与发展的迅速。

  如今的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全面小康任务完成,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然而,曾经的许多社会与文化现象也在逐渐淡去,每当在写字楼加班到深夜,从玻璃窗眺望远方的车水马龙,总会有人怀念起曾经纯真的时代。

  

  一张张粮票堆起来的七十年代,努力只为换取一份简单的快乐

  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称得上是上世纪我国发展轨迹改变最大的时代之一,七十年代本身也因为其包含着新旧两种生活,而一直被视作时代的分界碑。

  或许出生在新时代的年轻人不懂为什么长辈总谈起那个艰难而质朴的年代,但是当他们也去试图了解七十年代,一切都会变得明了。

  七十年代的中国,尚处在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下。由于物资匮乏,市场上的一切都被提前分配好,居民可以凭借发放的粮票、布票去换取。

  

  计划经济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如果说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即各取所需,那么计划经济的追求就是使用价值,也就是自产自用。

  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计划经济往往会产生资源错配,效率低下,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因此,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提出了向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无论现代的经济体制如何相对优越,在七十年代,依然是计划经济掌控国民经济。在货币不能够使用的七十年代,票据就是人们工作、奋斗的目标,即便是为家里购置一台黑白小电视,都要花去几桶油、几袋面。

  当时的“三件套”不是如今的房子车子和票子,而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简简单单的三样东西却能成为在家改善人们生活、在外有面子的关键物品。

  

  相比于如今的天价彩礼、坐在宝马车里哭,那个时代的婚姻显得更加简单朴素,更多的女孩愿意和一个淳朴却清贫的男人结婚。

  上世纪七十年代,电视机尚未普及的时代,市场上最为流行的娱乐设备就是收音机。每天在午后的阳光里打开收音机,听着说书人、歌手、主持人的声音。或者聚在某个相对富足的人家里,围在一起“蹭”电视。

  而当时的“看电影”,也是一大群人集中在一个房间里,利用黑白投影仪放一些比较经典的影片。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影院,在舒适的座椅上,伴着奶茶与爆米花,欣赏一部部彩色,3D电影。

  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东西实在太少,因此人们都有一种容易满足的简单感。

  

  在那个经济相对落后、国际地位不足的时代,每个人胸中都憋着一口气,想要为国争光,因而从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依旧发挥着作用。

  那个时代的人们都被分配到了各个“生产大队”,为了简单美好的理想一起努力。当然,在如今看来,这种制度的落后性是十分明显的,如今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显更能够适应时代。

  但是在“抓革命促生产”成为全民口号的七十年代,每个人都在集体中,哪怕是吃饭,也有单位大食堂的大锅饭。这种形式的优劣性我们不予讨论,但是作为时代缩影的文化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七十年代是结束黑暗,开启新征程的时代

  除了经济方面的问题,政治上也有许多时代特有的标签值得我们反思、回顾。

  七十年代是一个曲折的年代,因为当时刚刚在长期的斗争中,结束了破碎灰暗的那十年。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举国欢庆,中国又一次挺过了挫折与阻挠,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现她的先进性与革命性。

  那个时代最具特色的政策无疑是知青下乡,学校的广大青年都被分配到农村去“插队”,协助生产。

  由于在那十年的动乱中,许多的学生被迫滞留在学校,而在1968年更是出现了全世界独有的初高中几届学生一起毕业的奇观。

  

  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社会一时间根本难以吸收,于是中央的指令就是,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时间,这个号召在热血上涌的青年群体中激起无比的热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七十年代为主要流行时间,一直持续到1978年左右,全国共累计有1700万知识青年下乡插队。

  其中不乏一些依靠精神力量战胜一切困难的好榜样,如天津的一批学生徒步千里来到山西省一个生产队去插队;上海更有一批学生先跋涉到北大荒,再辗转到云南西双版纳,等他们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秋季,开学好几个月了。

  这批青年在乡下参加生产,同时学习知识,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丰富着精神。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严重限制了广大知识青年的作为,他们本应该有能力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被长期绑在一片土地上,每天重复着简单却沉重的工作。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够在多年的劳作中保持高度的热情,期盼着回归的那一天,以一种单纯而执着的精神支撑着自己。

  相比而言,如今的教育事业更加兴盛,培养出的高等教育人才也远超以往,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变得轻浮散漫,难以接受一些枯燥、报酬低的工作。

  不难理解随着生存压力的增长,微薄的薪资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梦想,因此年轻人越来越沉不住气。

  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因为往往失败者才会将理由归咎于时代、社会,幸福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奋斗出来的。如果认为时代有问题,那就去努力改变,而不是一直怨天尤人地抱怨,因为这样子毫无作用。

  七十年代的知青就具备一种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沉下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而他们的等待也迎来了胜利的时刻。

  

  1977年,在那场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上,高考制度恢复,至此,荒废许久的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数百万的学生在苦读多年后,终于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青、军人与干部、以及高中应届毕业生,成为了历史上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考生。

  仅1977年就有570万考生走入考场,而这也是因为高考恢复的仓促。由于高校招生会议开展在暑假过后,早已错过了招生的正常季节,但是领导人毅然追回早已递交的招生文件,重新制定了在冬天进行高考的文件。次年,超过610万人报考,共计录取四十万人,两次高考之间仅仅相隔了不到半年。这也是一种纯粹,是求学、开拓视野、走向未来的极度渴望。

  七十年代的纯真,是从童年就孕育的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什么如此纯粹?因为他们的童年就是在简单的生活中度过的。在七十年代生活的孩子们,在文化与娱乐方面有着与前后时代的孩子都大不相同的地方。

  相比于如今我们的孩子有电脑、手机,可以玩网络游戏,看电视剧、电子小说等娱乐方式,他们的娱乐却是在我们眼里已经成了“怀旧”的内容。

  

  滚铁环,弹弹珠,扔沙包,抽陀螺,这些让大人随便寻来一点材料就能够制作出来的玩具,却是他们能够百玩不厌、永远欢声笑语的秘密法宝。即便是离开了道具玩具,他们也能发明出许多新的玩法,跳山羊、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等,只要几个孩子抱成一团,就能笑着跑动一整天。

  用粉笔头在地上简单地画几道,就能成为一片游乐园。甚至找不到粉笔的时候,用小木枝在土地上也能够划出明显的痕迹,只不过弄脏了衣服,回到家里免不了父母的一顿说教。男孩女孩也有着不同的娱乐方式,男孩子随便找来一根木棍就是他们“横扫天下”的神兵利器,女孩子只要一根皮筋就能够灵巧地玩起跳绳。

  玩累了自然免不得寻来一些零食打发馋嘴,在没有薯片、蛋糕的七十年代,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无非是从粮仓里挑一篮子的玉米,赶往村口让烧铁炉的老大爷做一麻袋的爆米花。

  

  随着吱吱呀呀的转轴声,玉米的甜香就慢慢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最后老大爷踩一下气袋,“砰”的一声巨响中爆米花就出炉了。孩子们往往顾不得烫嘴,就要先抓起一把塞到嘴里,一边咧嘴一边笑得满怀。此外,小卖铺里面的辣条、果丹皮也都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简单便宜,耐吃。

  当然,那时候的孩子们也不是老实地趴在课桌上认真听完一节课的那种,如今的学生喜欢上课偷玩手机,他们也有自己的“偷懒”方法。

  几本传奇志怪小说,在班里传个遍看;一个课本包几次书皮,偷偷在上面用铅笔记录下老师的抽象画;存上好久的零花钱去买一个新的笔记本,抄一些流行的伤感歌词;或者存上更多的钱,到镇上买一个磁带,一张光盘,在没有网络引擎的时代就已经算是高科技玩法了…

  而如今的孩子虽然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却也因此失去了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由于高度依赖电子产品,2020年全国青少年的平均近视率已经超过50%;而多样的零食也让孩子们挑食、厌食、肥胖,2019年全国18岁以下人群的肥胖率也在7.9%左右。此外,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导致抑郁等现象在社会上也屡见不鲜。而这些问题在简单纯真的70年代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反思如何让孩子们的童年保持健康快乐。

  七十年代是深深印在新时代人民心中的一份纯真

  由于当时的教育是十年制,即五年小学五年中学,学生们高中毕业要早上几年,但是在高考恢复以前,高中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农场、工厂或者农村。

  

  七十年代是我国真正步入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十年,中国在这段时期陆续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建交,恢复外交关系。而真正让中国打好国际化根基、改变以往的产业形态的,还是要说到四三方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以后,中国启用了四三方案,这是继五十年代引进苏联支援的156项工程以后,第二次大规模地引进设备。

  与上次不同的地方在于,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大多服务于民生工业,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注重重工业和军工业发展的格局,真正让工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一席之地,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的飞跃。

  四三方案共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达两百亿元。四三方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化肥、生产用电等资源。这为八十年代的粮食产量暴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农业是产业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一切都是空谈。

  马尔萨斯陷阱,是指由于人口的增长往往是指数级的,而粮食的生产只能是做加法,因而往往会产生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生产成长速度的现象。

  

  四三方案是我国真正有能力做出改革开放计划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如果只有传统的农业,永远不能够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只有工业与农业融合,形成现代化农业,才能够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生产出满足人口骤增所需要的粮食。

  七十年代是一个波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我们怀念那个时代,因为它保存着我们从未遗失的一份纯真。

  每当我们想起七十年代的那些趣事,这份纯真就会被唤醒,成为我们在纷乱的世界中,保持安静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