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名家名师、文旅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

  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培育三个层次高水平人才,建设六大门类人才队伍,实施十项人才培育行动 …… 近日,江苏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制定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 年)》。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这份行动计划共分为六个部分,充分吸收了国家和江苏省近期有关人才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精神,同时结合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工作实际和当前工作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分层分类,分 3 个梯次、6 大门类进行人才培养

  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需要高水平拔尖人才来担当、来作为。提出了培养造就名家名师、文化和旅游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这三个梯次的拔尖人才,搭建有利于各类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平台。

  到 2025 年,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选树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名师,培养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培育一批高素质青年骨干人才,形成一支门类更齐全、结构更优化、布局更合理、规模更壮大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成为引领江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考虑不同行业、不同门类人才特点,统筹推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文物博物、公共服务、管理运营、乡村文旅六大领域门类的人才培养,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人才发展支持措施。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盯重点任务、薄弱环节,并注重提炼和延续以往好的经验做法,创新实施十项人才培育行动,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人才项目方案。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要想达到人才培育目标,需要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管理的体制机制,文件中,提到了系列针对性政策举措。

  在人才培养上,加强重点领域、创新领域、急需紧缺领域人才培养,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打造文化和旅游行业重点人才培训品牌。

  在人才引进上,编制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争取开辟特殊人才引进 " 绿色通道 ",放宽人才准入门槛,扶持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人才。

  在人才评价上,加快推进职称评审、评比表彰等人才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细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评价 " 指挥棒 " 和 " 风向标 " 作用。

  在人才激励上,探索文博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文博创意产品收益分享机制,开展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博物馆从业人员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每年遴选 10 名青年科研人员、50 名文旅数字化骨干人才

  文件提出,急需推进文旅科技创新人才。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协同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优势型企事业单位,培育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

  到 2025 年,认定省级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 15 家、省级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研发中心 20 家。实施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面向全省文旅系统具有科研职能的企事业单位,每年遴选 10 名左右青年科研人员,围绕年度研究主题组织开展科研实践,扶持计划周期为 1 年,给予一定资助研究经费支持。

  同时,培养文旅数字化骨干人才培养。联合省内知名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互联网领军企业,推进文旅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创设数字文旅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开展重大课题联合攻关,建立省级数字文旅专家库,组建全省文旅数字研究联盟。加强文旅数字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举办江苏智慧文旅专题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全省智慧文旅高峰论坛,探索建立文旅数字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每年遴选 50 名左右文旅数字化骨干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培育。

  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文博人才

  围绕推动新时代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强考古、文保、策展、修复、鉴定、智慧化等领域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精通价值阐释、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运营、交流传播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壮大考古研究人才队伍,培养选拔一批考古领军人才、考古青年英才,积极推进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

  围绕考古研究、文物鉴定、文物修复、文物策展、文博教育、公众服务、文创营销等重点领域和方向,创新实施文物博物行业 " 张謇英才 " 培养行动,重点依托江苏省文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江苏省重点文物科研基地,通过源头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分专业分门类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每年重点培养 100 名左右有实力、有潜力的文博专业中青年人才,培育 10 个左右文博领域创新团队,遴选 10 名左右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培育对象,对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效的文博行业英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奖励。探索开展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争取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定向培养一批掌握考古研究、文物建筑、博物馆等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

  (编辑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