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之中有人出卖了我:《最后的晚餐》里,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

  01 今天的《最后的晚餐》,是怎么演化出来的?

  《最后的晚餐》,原本是一个古老的圣经故事,因为达·芬奇的一幅壁画,名扬天下。不过要说明的是,它就像小学生作文里的拾金不昧、公交让座……是一个被用滥了的主题,远远不止达·芬奇这一个版本。

  目前已知最早的同题材作品,是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拉文纳的一所教堂内,一幅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镶嵌画,时间大约在公元520年左右。

  古老的马赛克镶嵌画这幅作品延续了中世纪宗教画的一贯风格,人物造型单一、表情拘谨,缺乏真实视觉效果。除了耶稣本人头戴光环之外,十二门徒基本雷同,分不清楚各自的身份。

  不过,这种半圆形一字排开,围坐桌前的布局,开创了《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惯例,后世的很多画作,都在延续这个样式。

  直到13世纪,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镶嵌画上,差不多还是这种风格。在下面这幅作品中,所有的门徒都戴上了光环,但造型大同小异,还是分不太清,到底谁是谁。只依稀分辨得出,门徒约翰伏在耶稣的胸前,还有叛徒犹大,单独把手放在了桌上。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最后的晚餐》作品真正的突破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

  14世纪初,意大利画家乔托的《最后的晚餐》,就有了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门徒们围坐长条桌两侧,神情和姿态多有变化,衣服竟然也有了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耶稣头顶金色的光环,与门徒们区分开来,约翰依旧伏在他身前,唯一那位头顶光环模糊之人,就是叛徒犹大了。

  14世纪乔托版《最后的晚餐》因为乔托使用了透视法,所以画面的真实感比之前要强得多了。

  更加有真实感的《最后的晚餐》画作,是1450年,意大利画家卡斯坦诺的作品。这幅画看上去已经很有近代西洋油画的写实感了。

  构图上仍然是长条桌,人物平摊开来,但门徒们座次有序,不像早期的作品那样排列拥挤。环境色彩阴暗,渲染了耶稣受难前,那恐惧和压抑的氛围,很有视觉冲击感。

  15世纪卡斯坦诺版《最后的晚餐》卡斯坦诺的突破在于,他把犹大放在了C位,独自一人,侧身坐在桌子一侧,耶稣和其余的门徒则相向而坐,位于桌子的对侧。犹大因此而显得很突兀,甚至稍稍遮挡了耶稣,寓意十足。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看过了历史上的各类《最后的晚餐》版本,才能更理解达·芬奇作品的伟大。

  就在卡斯坦诺版《最后的晚餐》之后不到半个世纪,那幅石破天惊、经典永存的巨作,就要登场了。

  02 《最后的晚餐》,到底是个什么事?

  要看懂达·芬奇的这一版《最后的晚餐》,就先要把那个圣经故事理解清楚。

  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故事,在四大福音书里都有记载,也就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均有收录。虽然具体细节各有不同,但大体的脉络基本一致——

  逾越节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节日,每到这时,大家都要宰杀逾越节羔羊举行圣餐。

  在这一年的逾越节,耶稣知道自己将要被人出卖,于是决定为了使命,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和12位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在开餐时说:

  我要实在的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要出卖我,他现在正同我共桌进餐。

  修复版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耶稣还拿了一块面饼,向它祝了福,一边掰开分给大家,一边说道:

  你们拿去吃吧,这是我的肉体。

  接着他又举起酒杯,向它祝了福,一边给大家分葡萄酒,一边说道:

  你们都来喝这杯酒,这是我的血,为人类赎罪,与神求和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

  这个仪式,就演变为基督教所谓的“圣餐礼”,教徒在典礼上所领的圣餐,就是面饼和红葡萄酒,象征耶稣的肉体和血液。当然,不同教派因为对教义理解的不同,细节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用发面饼,有的是死面饼等等。此是后话不表。

  达·芬奇版《最后的晚餐》所表现的,正是耶稣宣布,有人要出卖他,话音刚落的那个瞬间。当适时,12门徒或惊、或怒、或疑、或悲,表现各不相同,精彩纷呈,从此经典永驻。

  03 《最后的晚餐》里的人物众生相

  耶稣位于画面正中,身后是一扇敞开的窗户和两个小窗,光线透射进来,就像给他戴上了神圣的光环,成为光明和良善的化身。

  耶稣的表情平静安详、悲悯从容,和门徒们的“气场”截然不同,他双手分开,与左右两边的12门徒略有些分离,在C位脱颖而出,更凸显一种神圣感。

  局部图经后人辨认,一般认为,十二门徒从左往右依次是:

  马太、小雅各、安德烈、彼得、犹大、约翰、(耶稣)、多马、大雅各、腓力、达太、马可、西门。

  12人在画面中又可分为四组,刚好每组三人。

  12门徒众生相在耶稣右手边的那一组,包括约翰、彼得和犹大。

  约翰号称是“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传说在最后的晚餐中,闻听消息的他,悲伤地把头枕在耶稣的胸前。而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正是约翰在接受临终嘱托。此后又是他,把圣母玛利亚接到家中来赡养。

  达·芬奇版《最后的晚餐》,没有沿用前人的画法,令约翰枕首于耶稣胸前,而是把他画在耶稣的右手边,痛苦地闭上双眼,双手合拢,侧身低头垂下长发,显示出对老师命运深深的担忧和悲伤,也表现了约翰温和柔顺的性格。

  彼得、犹大、约翰三人组约翰身旁,十二门徒里唯一一个脸部沉在阴影之中,以致面貌模糊的,便是叛徒犹大。

  犹大在听到耶稣的话之后,惊恐地转过身子,窥探着耶稣,身体下意识向后倾斜躲避,袖口还把桌上的盐罐带翻了,但右手仍不忘紧紧地攥住钱袋,那里有出卖老师换来的30个银币。

  据说,为了画好叛徒犹大,达·芬奇深入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早到晚去观察那些无赖汉,差不多一年之后,才开始动笔。一个活灵活现的猥琐叛徒,如此跃然纸上。

  后人的创意临摹画(局部)犹大身后,一只左手搭在约翰肩膀上的,是首席门徒彼得。

  彼得是渔夫出身,有点像孔子门下的子路,性格暴烈刚直,他闻听老师的话,勃然大怒,一手把住约翰的肩膀,探身向前,一边用右手握住餐刀,冲动地追问老师,叛徒是谁,似乎恨不得要把那人一劈两半。

  彼得的右手边,也就是整个画面的最左侧,这一组是安德烈、小雅各、马太三人。在这一组里,紧挨着彼得就座的是安德烈。他是彼得的弟弟,曾和彼得一起捕鱼为生,但二人性格似乎截然不同,安德烈亮出双手,转头注视着他的老师,似乎正发出难以置信的感慨。

  安德烈、小雅各、马太三人组安德烈右手边是小雅各。他知道彼得的脾气,赶忙伸手绕过安德烈,拍拍彼得的后背,防止彼得一时冲动,发生意外。

  画面最左侧的是马太,他扶案站了起来,身体前倾,惊讶万分,远远望着老师,透出一股关切之情。

  再来看耶稣的左手边这一组,包括多马、大雅各、腓力三人。

  最前方分开双臂、露出胸膛的是大雅各,他和彼得、约翰,被认为是耶稣最得意的三个弟子。此时的大雅各似乎很愤怒,嘴唇微微张开,挺胸张手,不知是在祈祷,还是在诅咒那卑鄙的叛徒?

  多马在雅各的身后,竖起右手食指,好像也在说话。有人研究认为,他的视线是在朝向犹大,打这个手势是说,别以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就是你干的。

  多马、大雅各、腓力三人组腓力在大雅各的身后,激动地站了起来。他双手捂住胸口,悲伤不能自已,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在向他的老师耶稣表白:您不会以为,这事是我做的吧?

  画面最右边的一组,是达太、马可和西门三人。这三位正在激烈讨论,猜测着谁是叛徒。其中达太面朝西门,双手伸向画面中央耶稣的方向,好像在问,是谁出卖了我们的老师?

  西门坐在整个画面的最右侧,摊开双手,似乎在和马可对话,意思大概是说,这太诡异了,我也猜不着哇。

  达太、马可和西门三人组04《最后的晚餐》幕后的创作故事

  用今天的话来说,达·芬奇是一位“被绘画耽误了的工程师”。就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评价的:

  (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

  达·芬奇设计的直升飞机达·芬奇设计的巨型弩机达·芬奇的涉猎实在太过广泛,很多时间精力分散在了科学研究和工艺革新上,因此他只能算是一位“低产”画家,然而他的传世之作,从《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到《拈花圣母》、《抱银鼠的女子》等等,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达·芬奇的名作《岩间圣母》达·芬奇版的《最后的晚餐》大约创作于1499—1498年间,是为意大利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拉齐修道院,圣母感恩礼拜堂餐厅所作的壁画。

  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从草图到完工,总共经历了23年之久,期间几易其稿。从最初的的草图可以看出,他原本打算延续传统的布局,让约翰继续趴在耶稣身前,也仍旧把犹大放到长条餐桌的对面,单独就座。

  达·芬奇用过的人物设计手稿将草图和最终作品进行对比,不难看到作者在这23年间深思熟虑,对于艺术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

  不过,达·芬奇的另一项创新似乎是失败的。他抛弃了当时通行的湿画法,也就是在墙壁上先用石膏打底,再在潮湿未干的表面上作画。达·芬奇的做法,是自创了一种用颜料加蛋黄的调合剂,用在干透的墙壁上直接画。

  可惜,这种新配方耐久性很差,完工还不到20年,在达·芬奇本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掉色剥落了,半个世纪后甚至发生了霉变。

  最后一次修复之前的斑驳图像数百年来,后人在原作上反复修补,结果却搞得更糟糕。17、18世纪的油画家们,只知道用颜料来重新渗透墙面,搞得原画面貌全非。直到1908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成功分析出当年达·芬奇画料的成分,重新去除后期修复时覆盖的颜料,这才勉强恢复出来。

  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进行了一轮抢救性修复,画作才成为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但这毕竟是经过了几百年涂抹之后的复原图,很多细节还是无法还原,画中人物的真实身份,有些还颇有争议。

  这是否就是当年作者的原画,图像背后还藏有哪些“达·芬奇密码”,更是不得而知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