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

  上映仅仅9天,《哪吒之魔童降世》即创下了18.10亿票房的佳绩,正在向20亿冲刺,成为了国漫电影有史以来的巅峰之作。打破了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的国漫电影票房记录,其总票房9.56亿元。

  香港著名导演王晶曾说,不卖座的电影不是好电影。从这个角度上说,《哪吒》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无疑是一部好电影。对于好的电影,自然有口皆碑,其故事情节、人物设计、技术特效、音乐、美术等方面早已被众影评人交口称赞。

  据说这部电影从创作到诞生耗时5年,光剧本就打磨了2年,改了66稿。不过依然有些许瑕疵。比如太乙真人这个角色,一口川普,听着确实好笑,但其喝酒误事,事后也无丝毫愧疚之情,实在不像一个神仙所为,感觉侮辱了神仙的智商。灵珠和魔丸被调包的剧情显得牵强。这个环节的处理有些儿戏,设计了不少笑料,对于儿童观众来说比较有趣味性,但是从整个神话故事整体表现力来看,欠缺了一些神秘感。另一个不足就是敖丙的行为转变有点儿突兀。前一秒还视哪吒为唯一的朋友,后一秒为了龙族重见天日就要水淹陈塘关,对于这一心态上的转变虽有铺垫,但是心理斗争表现得并不充分。

  电影的美术效果精美绝伦、细致入微。为哪吒庆生的场景不是晴空万里,而是乌云密布,表现了此时剧情的悲剧意味。人物形象设计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口味。最出彩的不是哪吒,而是灵珠敖丙。当敖丙的斗篷被掀翻,露出真容,影院里的观众直呼“哇,好帅啊!”其形象十分符合当下人们对小鲜肉的审美品味——年轻、俊朗、稚气、柔美。至于哪吒的形象,则略显意外,不过也合乎情理。1岁的哪吒穿着小肚兜被小朋友追打时,看上去还是个平常的可爱小孩。在遭到误会之后,他故意为非作歹,被画上了黑眼圈,牙齿也参差不齐,一副痞子形象,显现了其从善到恶这一心理转变。

  本片最突出的主旨即是哪吒对自身宿命的反叛。哪吒在激战时怒吼的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所谓宿命,指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你的前世、现世、来世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它是佛教对于人生命运、因缘际会的诠释。它代表着一种神秘的、无法抗拒的力量。

  中国的神话故事都有非常浓重的宿命色彩。比如说孙悟空被关押在五指山下500年后,注定由唐僧解救他。他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斩妖除魔。再比如说葫芦娃,先有蝎子精、蛇精危害人间,后才有老汉种出七彩葫芦娃。七个葫芦娃各具奇赋异稟,为的就是消灭这两个妖精。还有白蛇传,白素贞为报答许仙救命之恩,遂化作人形,在西湖边巧遇许仙,约定终生。尽管许仙是个懦弱胆小的凡夫俗子,但因他曾救过她的性命,她始终都对他痴情守护。

  在哪吒这个神话人物身上也有宿命的影子。原《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宿命在其父陈塘关总兵李靖看来是一个妖孽。其母殷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出一个肉滚滚的圆球,吓坏了李靖,说他是个妖孽。李靖拔剑欲劈砍肉球,不料跳出个穿肚兜的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夫妻俩看到孩子如此可爱,都很喜欢。第二天,太乙真人来访。太乙真人给孩子取名为哪吒,并收他为徒,送他两样法宝——乾坤圈和混天绫。

  哪吒长到七岁那年,普天干旱。四海龙王要百姓进贡童男童女,否则滴雨不下。一天,哪吒到大海洗澡,他拿着混天绫在海里一晃,掀起大浪,把东海龙王的水晶宫搅得天摇地晃。东海龙王先后派出夜叉和三太子讨伐哪吒,都被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痛失爱子,联合西海、南海、北海三个龙王来找李靖要人,威胁他要水淹陈塘关。为了保全陈塘关和父母,哪吒一人做事一人当,拔剑自刎,以命抵偿。

  哪吒原本孝顺、正直、勇敢,杀死夜叉和三太子,也算为民除害,却因此惹怒了东海龙王。李靖胆小怕事,担心龙王告到天庭,于是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哪吒,注定了哪吒的悲剧。然而,太乙真人救了哪吒。哪吒再次转世,惩治了邪恶的龙王,拯救了苍生。看似异类的哪吒,实则惩恶扬善的英雄。

  宿命论是中国神话故事的一条脉线。泱泱中国几千年,佛教、道教思想影响深远。这两个宗教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因果轮回”——有因必有果,有什么样的因就注定什么样的果,且因与果相互转换,称为轮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些都是因果轮回思想的体现,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不自觉地被宿命“统治”着。

  中国人痴迷于宿命论,因此有了缘分说。人与人相遇是缘分。因缘际会乃上天注定。偶然发生的事件中有必然的因素。这样就可以解释生命的无常、人生的巧合,还有一些不可言说的神秘力量。英雄、天才或是悲剧人物都有一种仿佛是上天注定的命运,从而才具有了超越凡人的能力和特殊命运。

  新版的《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力图打破宿命的裹挟。原本是魔丸降世的哪吒,生性顽劣,具有极强的摧毁性,被众人视为妖怪。他外表桀骜不驯,内在却十分孤独,渴望被众人接纳。当天劫降临,要摧毁陈塘关之时,哪吒向天怒吼——“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强烈地展现了他对宿命的反抗。

  影片里把这种宿命还解释为人们的“成见”、“偏见”。因为是妖,人们惧怕哪吒。因为是妖,龙族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海底镇压怪兽。因为是兽,申公豹不被师傅天尊看中,无缘十二金仙。非常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们人类未必像童话中人物一样与生俱来被赋予某种特殊的命运,但我们的生命或多或少都在受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的影响,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从出生,即被定义男孩儿应该怎么样(比如坚强、勇敢,不能哭鼻子,男儿膝下有黄金),女孩儿应该怎么样(比如温柔、懂事,不能像男孩子一样淘气)。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社会这个大群体无意识地给每个社会角色贴标签。你要做个好妈妈、好媳妇、好儿女就要无私、要奉献。作为男人你要像个男子汉,有出息。你不能离经叛道。我们虽为自己而活,但同时又活在别人期盼的目光中。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什么样的伴侣,要不要结婚,做哪些工作体面、能赚钱,很大程度是受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这决定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现在的社会要比过去宽容得多。女人的工作能力被认可,离婚不再被看成是丢脸的事,唱摇滚、跳街舞也不被看成是不务正业,电玩打好了都能赢冠军……但依然有很多人对不理解的事抱有成见,比如说剩男剩女性格古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有缺陷,认为某个地区的人就是怎么怎么样……小到对个人的形象、能力、性格抱有成见,大到对国家、政治存有偏见。近日发生在香港地区的暴乱,抗议者把香港经济衰退问题、生活、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都归罪于中央政府,采取暴力、激进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也是始于对中央政府的成见。有成见在,就有不公。如同电影中申公豹说的那样——“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它”。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对成见的一种拷问。凭什么中国的动画电影不可能比美国迪士尼、皮克斯制作的好?!凭什么中国的动画电影不能走向国际化,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凭什么中国的动画电影不能创造票房奇迹?!这部电影从人物形象、剧情设计、美术色彩、动画特效、音乐、台词等方面无疑都是上乘之作。其中包含明显的中国民族特色,如八卦、太极、莲花、古代服饰、童谣,这些中国文化符号,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展现。

  除了收获观众追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借由童话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宿命、成见的思考。在观影之后,你是不是为小哪吒顽强抵抗命运的精神打动了呢?你是不是又燃起了心中的火焰,引发了关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呢?

  这部电影是另一突破是对陈塘关总兵李靖的人物形象改写上。原故事中李靖胆小怕事,是一个坚硬的父亲形象,担心龙王告到天庭,“大义灭亲”,打算杀了哪吒。新版故事中的李靖则不然,他爱护孩子,求天神拿自己的命换哪吒的命,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坏孩子,告诉哪吒,“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读了导演饺子的传记,我才知道新版李靖的身上有着导演本人父亲的影子。弃医从影,饺子得到了父亲的支持。虽然家庭并不宽裕,但饺子的父亲依然相信自己的儿子,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新旧两版李靖人物性格的变化上,体现的不仅仅是饺子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也体现了新旧两代父亲与子女在亲子关系方面的进步。1979年出品的《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很像中国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波人,他们生长在新中国初期,那个时代过分讲政治,政治大于人性,因此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就如同旧版的李靖,生冷、直接、强硬,不讲人情。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李靖性格比较像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国父亲,他们成长的环境已大有不同,社会更加人性化,亲情和人情更加浓厚,这一波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高,在对待子女这方面就如同新版李靖更加通情达理,更有温情,也更加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李靖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化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对于靠电影为生的商人来说,卖座的电影可能就是好电影。但是卖座的电影如果只图观众一乐,仅仅是靠光怪陆离吸引观众的眼球,则谈不上任何价值。好的电影应该既是人类文明的展示,也应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导演饺子团队通过动画电影这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制造了商业奇迹,另一方面触发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小小的瑕疵可以忽略不计,不得不说是一部有价值的好电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