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念《辛德勒的名单》观感(二)

  我一直在想,电影为什么要采用黑白片形式?

  影片最大的成功是塑造辛德勒这个人物,从辛德勒我们看到:世界是一样的,只有你可为或不可为,人在善念之下的可为,就是善良。

  黑与白,这显然是斯皮尔伯格的艺术手法,仅仅是为了衬托黑暗中的纯洁吗?

  应该在于理解,在于文化思想的延伸,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看法,然而,影片却又神奇般地在两处地方还原彩色,一处是,影片进入主要叙事时段的67分钟处,辛德勒骑马来到山冈上,望向清扫犹太人的混乱恐怖的大街,忽然,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映入,在黑白中夺人眼目,她的红衣共闪现9次,用时2分半,她与那个世界格格不入,不同色彩,一处是,影片进入尾声,犹太人奔向小镇,在《金色的耶路撒冷》歌曲中,突然还原了色彩,原来是现代的犹太人祭奠辛德勒,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让人们感受到善念的光辉。

  黑与白,也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两处“点睛之笔”吗?确实痛在心灵,尤其,红衣小女孩带着微笑,红衣褪色成黑白,还原世界的那一刻,煞那间,她留在人间最后的微笑,刻入你的记忆:“这个世界多需要善良啊”。斯皮尔伯格却在此时还忘不了在人们的记忆里,深深地刻下一道微笑的“伤痕”。后来,我们再见到这身着红衣的小女孩,已经躺在了运尸车上。

  连姆尼森饰演的辛德勒非常成功,这个爱尔兰一米九的大个子演员,骨子里就带着贵族高贵的气质。你只要稍稍注意,就会发现导演的伟大,但凡是辛德勒出现的镜头,都是略带仰角,让辛德勒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让人鄙视的邪恶,则是透过辛德勒的背影展示卑微和渺小,告诉你,辛德勒不屑一顾,一个表情都不留下。

  辛德勒出场就在“行骗”,豪赌,随时一副居高临下手眼通天的架势,危急关头昂首阔步,不可一世。舞曲“一步之遥”还有另一个中文译名“只差一个马头”,表白了曲作家的心理,此时用在辛德勒出场,表达得非常贴切,其实导演是在暗示观众辛德勒到来的目的,他是行骗“第三帝国”,解救犹太人来了。我们没有直接看到辛德勒表白善念,反而看到他有点唯利是图,他并没有向任何人说出他的善良,直到该和他的“工人”分手之时,才痛苦地表白真相。他让“他的”犹太人,尤其是“他的”会计师斯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不可言说的秘密,斯皮尔伯格一直将辛德勒这个“谜”留着,让观众去猜,表现在影片中,辛德勒让斯登猜,他表演的行为总是与他内心的善良背道而驰。

  辛德勒胆大机智,令人吃惊,他的第一家工厂生产锅碗瓢盆,第二家工厂生产子弹壳,两家工厂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说是来发战争财的,生产的产品对战事毫无用处。辛德勒不断地强调他的工厂,他的工人,其实他就一个目的,把他的“犹太人”保护出来。受辛德勒贿赂的纳粹军官们都被他欺骗,以为他的目的就是来大发战争财的,他们得到好处,所以,并不介意让他捞一把,纳粹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身边这个纳粹党,是一个帝国的叛徒,实际上是违背帝国的意志来保护“犹太人”的。

  辛德勒虎口拔牙,令人敬佩,片中不乏惊险,不顾性命拯救犹太人的片段,他冒险救出了已经被塞进死亡列车的斯登,之后,又截下了一趟本应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把满满一车男工送回他的故乡捷克斯洛伐克。最后,运送女工的列车被误发到了奥斯维辛,辛德勒此时不顾一切闯入死亡集中营,重贿指挥官,险中求胜,把女工抢救回来。

  辛德勒没有瞒住睿智的斯特恩,才有了斯特恩的充分发挥,擅自做主,救下无数犹太人,才有了两人形成的默契,心照不宣,直到制作最后一份被营救工人名单,窗户纸终被捅破,斯特恩回复了他的善念善行。

  “凡救一命,即救世界”,让观众为人性的善念泪流满面。

  剧照一剧照二剧照三剧照四剧照五剧照六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