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后清帝能力呈倒金字塔状,前期敢御驾亲征,后期两位弃宫而逃

  清王朝早期打天下的都是能征善战的马上皇帝,诸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

  但到了入主中原后,皇帝能征善战的传统则逐渐被抛弃了。

  数一数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可以说,从乾隆皇帝之后,治国理政真是一个不如一个。

  

  顺治皇帝6岁接替皇位,却被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专权压制多年。

  多尔衮塞外打猎意外死亡后,顺治得以亲政,也展示了出色的治国理政能力。他为稳定王朝政权、奠定大清国势做出不少英明决断。

  只可惜这位顺治爷太多情又有些偏执,因痴迷红颜、钟情出家而英年早逝,还给后人留下了去向谜团。

  在历史上有“千古一帝”盛名的,是康熙皇帝。

  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

  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生涯中,他留下了智擒鳌拜,平定三藩,驱逐沙俄,收复台湾等许多闪光业绩。

  而特别值得一说的,康熙曾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平定大西北叛乱,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伟大捍卫者。

  其后人评价他“勤政爱民,乾纲在握,总揽万几,而文德武功超越三代,历数绵长,亘古未有”。

  纵览清代皇帝史料,入关后的十位皇帝,面对战乱敢于御驾亲征的,只有康熙帝一人。

  康熙皇帝第一次御驾亲征叛乱祸首噶尔丹,发生在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他时年35岁。

  

  (剧照)

  这次出征,康熙调集五万军兵,发起“乌兰布通战役”。

  他钦命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三万兵马,出古北口;再命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兵两万出喜峰口;两路大军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康熙帝御驾率领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作战。

  乌兰布通一战,双方以大炮火枪对轰,激战竟日,兵将们多次近距离激烈搏杀,最终清军惨胜,康熙的国舅兄佟国纲战死,噶尔丹率败兵逃走。

  六年后的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决定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又亲率三路大军分路进剿噶尔丹叛军。康熙帝统领中路大军直对噶尔丹本人所在地。发起“昭莫多之战”。

  当时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看似较为有利。

  哪知噶尔丹的兵马外强中干,他们面对康熙皇帝亲自统领的王朝大军,竟然一触即溃,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率数十人逃脱。

  此战是清军击败噶尔丹叛军的关键一战。从此,噶尔丹势孤力穷,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大清王朝之下。

  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是在康熙三十六年二月。

  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又获知噶尔丹逃窜到了宁夏一带。康熙帝再次率军渡过黄河,擒拿噶尔丹。

  此时的噶尔丹已经众叛亲离。他在清军包围的四面楚歌中,走投无路,选择了服毒自杀,结束了其祸乱国家的耻辱生涯。

  康熙皇帝通过御驾亲征,消灭了对清王朝威胁最大也比较难缠的敌人和对手,更为自己执政生涯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雍正皇帝无疑是一个勤政并敢于铁腕治国的优秀皇帝。他在治理内忧外患方面的成就可圈可点,尤其是把父皇晚年怠政留下的乱摊子重新治理得风清气正,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

  可惜,雍正帝继位时就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也仅仅在位十三载。不仅没曾上过前线,据说连京城都不曾出过。

  接下来接班的乾隆皇帝,可远比他父亲雍正和祖父康熙潇洒多了。

  他基本是躺在前辈打下的丰厚基础上享乐的皇帝。数次豪华下江南巡游,到处吟诗题字,大兴文字狱,大摆千叟宴,傲当太上皇···

  

  (乾隆下江南)

  但乾隆在位六十多年,基本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虽然他自诩“十全武功”,可是水分太大,能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没有几件。而后人记住他的“业绩”,更多是他宠信并养肥了大贪官和珅。

  作为一代著名皇帝,乾隆帝绝非一无是处。他在位期间,积极缓解皇族内部矛盾,开始着力收复历代疆域,使得清朝的版图达到最大化,这笔历史功绩后世是不否定的。

  嘉庆皇帝被许多学者评价为“庸帝”。因为他在位25年。以维持为主,平庸无为,既没有创新,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其在历史上最大的亮点,是主政后迅速惩办了和珅。

  嘉庆的儿子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倒是上过战阵。那是天理教徒勾结太监造反时,作为皇子的他,显露出爱新觉罗子孙的血性,亲手用鸟枪击毙了几个翻墙闯宫暴徒,保证了皇宫安全无恙。

  但坐上皇位后,道光帝在面对英帝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却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听信谗言,结果自酿苦酒,终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成为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作俑者。

  毋庸置疑,鸦片战争中的清军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在位三十年间,道光帝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致使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萌生于他的执政期内,大清王朝开始日暮西山,危机四伏。

  后人还认定,道光是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更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

  而道光帝之后的几位皇帝,能在历史上有点作为的可谓凤毛麟角。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更是哪个都上不了台面。

  特别留给后世嘲笑的,是作为大国皇帝的咸丰和光绪两人,竟然会做出弃都、弃宫狼狈出逃的可耻举动。

  不妨说说这段丑陋历史:

  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太平军在南方攻城夺隘,势如破竹。咸丰三年,洪秀全宣布定都天京(南京)。

  正在咸丰帝慌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时,英、法等西方列强国再次染指中国。

  咸丰四年,英、美、法三国向清廷提出修约等无理要求,被咸丰帝拒绝。

  恼羞成怒的英法于是组成联军,在咸丰十年(1860年)春,利用坚船利炮进渤海轰天津,发动侵华战争。他们在通州八里桥之战击败清军后,兵临北京城下。

  

  面对入侵之敌,咸丰皇帝毫无“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民族气概,他被两万多英法联军吓破了胆。竟然的打着“木兰秋狝”幌子,从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避暑山庄保命,留下恭亲王奕訢在京议和。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像一群饿红眼的疯狗,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把火烧毁了圆明园。

  恭亲王奕訢秉承咸丰之意议和,屈膝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还承认了咸丰八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丧权辱国几乎到了极致。

  英法联军撤兵走了,咸丰帝仍在热河行宫寻欢作乐,拒不回北京理政,于1861年暴死在那里,年仅31岁。

  咸丰这一场弃宫逃跑的“创举”,还真切遗传给了他的懿贵妃(慈禧),使她也在四十年后重新效仿了一遍。

  1894年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的“灭洋”之举,成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

  八国强盗以“来华镇压义和团”为借口,组成联军部队,发起侵华战争。

  1900年8月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前,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因晚清的所有军费大都被慈禧太后用来享乐,军事荒废。八国联军侵华时,守将大都逃跑。得知慈禧和光绪帝弃宫向西安逃亡,一些防守京城的官兵甚至都未开一枪,便也弃城而逃,致使北京城轻易沦陷。

  令人玩味的是,袁世凯训练的万余天津小站新编精锐陆军,在这场战争中近在迟尺却未参战,当了一回隔岸观火的看客。

  而南方各省大吏亦联合与列强签订了所谓“东南互保”条约,致使整场战争变成了北京的皇族势力与西方列强之间的较量。

  1900年8月15日清早,慈禧太后眼见大事不好,裹挟光绪皇帝仓惶弃宫西逃。

  

  在流亡途中,慈禧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并反目发布了彻底铲除义和团的指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顺利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随即在京城纵情行凶,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不计其数。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浩劫,终于变成一片废墟。

  于此同时,八国联军又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俄军在9月攻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

  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侵略者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遭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1901年9月7日,庆亲王奕劻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卖国的《辛丑条约》,终于保住了慈禧太后的权位,却强化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清朝廷由此彻底成为帝国主义手中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