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性侵未成年人嫌疑犯超4万:你嫌性教育早,坏人不嫌孩子小
近日,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起因是班里有老师怀孕了,有同学对性别和生育好奇,她正想借这个机会,向同学们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没想到引起家长不满,有家长觉得“自己女儿才9岁,班里还有男生,老师不应该教给孩子这方面的知识”。
家长如此反应已经不算新闻了,几年前,杭州萧山一位二年级的家长吐槽学校发放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并晒出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认为孩子接受不了相关知识。
01
性羞耻下的人们,“谈性色变”
国人“谈性色变”,来源于对性的羞耻感。人对性的羞耻感,来自两个方面: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殖崇拜”;愈演愈烈的对于性行为的“物化”。当两者冲突的时候,就产生了性羞耻。
知乎网友“匿名用户”指出,性的羞耻,来自于人类自身的矛盾,一边认为丑陋,一边认为合理,一边认为回避不了,是羞耻最本质的根源。
羞耻感的成份非常复杂,包含有自卑感、愤怒、被压抑感以及恐惧感。性羞耻对于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可以说渗透在我们的性文化、性别文化之中。很多人接受的性教育是危言耸听式的,“不要随便跟男生打交道,一旦失身,你这辈子就完了!”
曾经,那名被拐卖至深山、后成为乡村女教师的郜艳敏,被拐一年后回到娘家,父母却劝她回去,“在咱们这个地方,结过婚的女子,再想找个好对象就难了……”
当有人被性侵害后勇敢地站出来揭发施暴者时,总有很多声音质疑,“是不是你当时穿的太性感暴露了?不然为何坏人选择你下手?”这种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屡屡存在。
在群体性羞耻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在遭受到性猥亵/侵害时选择沉默,因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而不少不法分子也正利用人们的这一“遮羞”心理,肆意妄为,甚至实施进一步的威胁控制。
在性羞耻文化影响下,很多人无法面对遭遇性侵后的自己,《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那本书中,房思琪被老师李国华诱奸后,决定爱上老师,因为那是她能想到的唯一解决之道,“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用如此想法“合理化”自己的遭遇,消解身心遭受的痛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将受侵害的遭遇曝光,如蔓延全球控诉性侵犯的“me too”运动。日本的伊藤诗织根据自身遭遇性侵经历写成纪实作品《黑箱》出版,“公布这一切让我有了某种战胜黑暗的力量!”伊藤诗织说道。
当然,我们还是羞于谈性,不愿把隐私的事拿到台面上来说。所以当9岁女孩的家长得知老师在讲解怀孕相关知识的时候,变得不解、恐慌。
这个问题不是回避就能解决的,这些知识孩子不知道,更加没办法自我保护。从韩国“N号房事件”,到近期黑龙江某女童被邻居带走遭受虐待的新闻,此类事件一再爆出。
而根据2017-2019年检查机关起诉相关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三年期间,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加起来超过了4万人。
数字触目惊心!
02
性知识不是隐私,是科学,不要害臊!
一边是性侵犯数量的不断攀升,一边是大量家长对儿童性教育的缺失与误解,性教育亟待提上日程。
值得庆幸的是,各地已经开展有效的性教育课程,有些学校将性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但是仍有不足,性教育课时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性教育教材匮乏、家校性教育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到底该实施怎样的性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致力于提升、普及、传播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认为性教育是一套内涵丰富的课程体系,是“全面性教育”。
大量证据表明,性教育能够使儿童和年轻人获得准确且适龄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建立积极的价值观。
预防儿童性侵害只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不是全部。2018年联合国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明确了全面性教育的概念。
全面性教育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
它包括8个核心概念: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理解性别、暴力与安全保障、健康福祉技能、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性与生殖健康。
每个概念下细分为4个年龄段: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都涵盖知识、态度、技能三个维度。
以“暴力”概念为例,5-8岁的儿童需要做的是定义取笑、欺凌、暴力、儿童虐待、性剥削等(知识),知道它是错误的,是对儿童权利的侵犯,而非受害者的过错(态度),最重要的,知道当他人对自己进行虐待时,可以采取什么行动,如说“不”/“走开”,求助等(技能)。
03
全面性教育,父母也要参与
当前父母要做的,不是对性教育回避,而是应该主动学习,承担好教育孩子的角色。
“我了解到性教育的意义,但是真不知道从哪开始讲,怎么谈。”一位5岁孩子的母亲在微博发问。其实,性教育有章可循。
父母要告诉孩子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如果有人要触碰你的身体,你有权利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你不同意,别人就要停。
区分有些身体接触可能让我们感觉很温暖、安全、舒服。有些身体接触可能让我们感觉很不安全、不舒服,如打、踢、揪、掐等身体接触,这些是危险的,要坚决拒绝!
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对儿童的性侵害,比如有人故意让你看或触摸他/她的隐私部位,有人强迫你脱掉衣服。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人可能对儿童进行性侵害,可能是熟人,陌生人,男人或女人。
还有一些“红色预警”,遇到以下情景要特别小心,汇报家长。比如,有人对你做出让你不舒服的身体接触,有人请你吃糖,请你独自上他的车,或是让你独自跟他走;和老师等其他人单独待在一起,对方要求触摸你的隐私部位。
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可以把与孩子谈论儿童性侵害的话题变成家庭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与孩子一起讨论。
借助动画、绘本,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选择合适的素材。同时,也让孩子敢于表达,随时可以和父母讲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向孩子承诺不会因此受到责骂或惩罚。
04
性教育是成人需要补的课
对每个人来说,性教育是需要贯穿一生的。北大女生包丽被男朋友牟林翰情感虐待后选择了自杀,令人扼腕叹息;某男子找前女友求复合,被拒绝后竟然当街暴打女方。某女士得知丈夫是同性恋后,陷入重度抑郁……
对成人来说,我们学习了高深的知识,却欠缺一门课,那就是情感教育、性教育课。
性教育,人们常常以为讲授生理方面的知识就够了。其实,性教育不仅涉及两性在生理方面的问题,还包含性别认同的心理发展、两性及其他亲密关系的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等。
近几年,某些高校开设了关于爱情的选修课,选修者甚众,因为大多数学生整个青春期埋首书本,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情观,面对怦然心动该怎么办?
以至于不少年轻人步入爱情误区:面对心仪的对象手足无措,以为一时激情就是爱情,不懂得安全性行为。而面对分手,被分手这类心理危机事件,不知道如何处理,做出过激行为,更是不足取。
与其让年轻人在恋爱中糊涂摸索,倒不如让教师、专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为青年的爱情提供指导,从春心萌动的年纪就开始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不做舔狗,也不做渣男,恋爱开心,分手也坦然。
在性学专家周正猷看来,性教育要更早,早到孕期、孕前,甚至更早。在人生不同阶段,性教育都不应缺席。青春发育期和青春期的性教育以引导为主,“宜疏不宜堵”,让青少年了解这一阶段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保持正常异性交往之外,主要精力还需放在学习上。
青中年成人期性教育的目标已经不是强调控制、压抑,而是如何提高、追求人类爱情的极致体验,增加与成年人性多元化相适应的性教育内容。
对年长者而言,更多需要的是拥抱、抚摸、接吻等肢体接触,同时也要多一点体贴、关爱、尊重、互助等深厚的情感表达,爱情的体验才会更加丰满、深邃。
另外,残疾人也应该有自己的“性福”,利用现代康复手段,为自己的正常性体验的恢复做出努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