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语是什么

  咒语是什么

  关于咒语这类的问题是我很不喜欢回答的,为什么呢?因为难懂,信息量太大,对佛学的关键性知识需要充分的了解。

  首先第一个问题:咒语能起什么作用?

  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大乘弟子,看过的经文不少吧?各种经文里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咒。其中介绍作用的千百万种,数都数不清,尤其是介绍到公德利益这块。经常出现什么字眼啊?利益不可穷尽,不可思议,成就无量功德。人们是不相信经文还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说不理解无量是什么意思?还是说不理解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怎么会有咒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呢?经文上说什么作用就是怎么作用呀,功德利益就是作用呀,需要动脑子想啊。所以咒到底有什么作用?总结起来不外乎成就世间利益和成就出世间利益,就这两点。明白?

  第二个问题:咒语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咒语是什么。我们观察一下使用咒语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最后总结下来,咒语就是凌驾于语言或者文字上的一种行为?这样的行为是什么?是不是人愿意、自愿的作为呢?当然是,那么它本质就是在作业的,是通过语言的一种作业。所有众生的作业范畴是什么?就是以心的目标发起的作为。那么世间的一切法都被称为什么?有为法对不对?因为业的传播发展,所以有因、有果、有因果关系。因为不同的意愿导致的作为,最后会形成什么?结果至少是暂时性的结果对不对?

  所以当我们不了解一件事细微处的关系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呢?观察这件事的表象,咒语是语言行为。于是就涉及一个问题, 在你心中语言的原理是什么?语言的本质就是,把意愿、含义通过声音这种媒介传给一个目标对不对?这个目标可以是别人、别的众生或者物体,也可以是自己。所以我们可以对着录音机说话,可以对别人说话,可以对小猫小狗说话,可以对花草说话,也可以自言自语。所以咒语同样属于语言行为的范畴,它一定是有含义、有目标,传给外在事物作为目标,也可以内在自己为目标,是一个自主信息传达的行为。所以本质来看和说话、读书、唱歌、写字异曲同工,是一回事。

  我们人所有行为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种,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以及精神活动的行为。语言这件事,它既是身体的行为,也是语言的行为,也是精神活动的行为。从有人类诞生起到今天,或者说,从一个小孩子出生成长到他死亡这样一生,他到底能用语言做多少事情呢?实际上从根本来说,即使是一个智商200的科学家,穷尽一生,他也不可能计算出,语言这件事到底对一个人,或者说人类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因此,不用说咒语即使是就是普通的语言,也是不可思议的,成就的业(因为业是扩散传播的)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无法定量的。就好比无价之宝,因为无法定价,所以称为无价。因为作用无法定量,所以被称为无量。理解吗?

  但是我们能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思考。咒语被称为咒语,而不被称为言语,是为什么?凭着这一点,我们就能分辨出,咒语为什么和言语作用不同。虽然本质原理是一样,就好比滑轮和杠杆原理是一样,但是为什么形态不一样。佛教的咒语,特定指的是某一类含义内容的语言。因此它区别其他的语言,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这类语言到底在传达什么样子的内容。因为搞学术研究需要时间精力成本,所以我就帮你们整理出来,佛教咒语大概是一些什么样子的内容。

  第一类,叫做三宝类。这类咒语内容全部是礼拜、称赞、表达、皈依佛或者法或者僧的,尤其提到皈依这个词的最多。皈依是什么意思?巴利语sara a,汉译就是皈依的意思,它的原意指的是依靠,或者被护佑、被保护、避难所、安全处的意思。所以如果有皈依这个词的咒,比如我皈依佛法僧。原意是什么意思?我被佛法僧护佑,或者说佛法僧是我的庇护之所的意思。当一个人这样表达意愿的时候,他几个意思啊?如果他是对自己这样说,是不是在提醒自己要亲近佛法僧呢?当他对别人这样说的时候,是不是希望他人也能亲近佛法僧,因为善知识而得到庇护呢?既然是这样的话,利益可以计算出来吗?所以同理,namo(南无)、namas,是礼拜、礼敬的意思,同样被翻译成皈依。很多咒都是这个为开始,也是同样的道理啊。

  第二类,慈爱类。咒语内容如果去研究,会发现传世表达美好的祝愿、意愿的内容。诸如“雨宝陀罗尼”,里面充满了功德盈满、吉祥、谷物财宝如雨下降这类美好的意愿。这一类就被称为慈爱类。当一个人以这样的语言,对自己散播慈爱,对他人散播慈爱,你们说有作用吗?有什么作用?我们中国人常说恭喜发财,祝你幸福美满这样的语言,为什么它如此神奇,说出口以后,听的人眉开眼笑的?这样的原理还需要细细讨论吗?

  第三类,道德类。咒语的内容通常是告诫,比如不可杀盗淫妄酒,不可如何如何;比如,应除贪嗔痴。不论是对自己说还是对他人说,作用明确可见把?发心也明确可见吧?

  第四类,法义类。就是把佛的教导和诸法的原理,简化成简短的语句,方便记忆。随便举例好了,比如心经大家都念过,最后结尾的“去吧去吧,去彼岸吧”意义非常的简明。关于彼岸的描述在经文里也言简意赅,诸法空相、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等等。这类咒语通常都搭配有经文,对于定义和用意在经文里已经很详细描述了。所以这样的咒语有什么作用,也是可见的,原理也是不用细论的。

  第五类,法疗类。这类咒语怎么会起到疗愈的作用?原理是什么?佛法向来注重精神层面。人生理层面的事情很好解释,比如细菌感染、发炎,很容易就能找到病患之处,并且用适当的手段治疗。可是心病呢?你说一个人他不开心、他愁苦,他的病根在哪里?假如他不执着,是否心能安稳很多?恰恰佛陀的法,就是教导人不可执着的。把这样的教导,适当的法义浓缩成简短的句子,让人思维忆念,起到治愈心灵的作用,有什么好神奇的?这不是顺理成章吗?除此之外,包括禅修、业处的修行浓缩成的句子,教导人集中精神在中性的事物上,而不去烦恼过去未来的幻象,不正好就是解决忧患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吗?

  第六类,名称类。这一系列的咒语罗列出了很多很多特定人物和鬼神的名号。包括,诸佛的名号、菩萨的名号、天神的名号等等。试图称赞他们,而获得他们的帮助或者保护的作用。鬼神会不会帮助你我们先不讨论,佛说鬼神会帮助你,就犹如人会帮助你一样,如果鬼神有情,那必然他帮助你有他自己的原因,这个我们就不用管了。但是,最重点的一系列名号非常明确,比如佛号,很多咒语里都是各种佛的名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历史上无数大师说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本身就是最深奥的道理。又比如说,佛陀这两个字,当我们念诵这两个字时候,什么用意啊?有的人是企图得到佛的帮助。另外呢?他要念这个东西,他总得先知道自己在念什么吧?阿弥陀佛四个字是个佛的名字,而不是一种印度小吃的名字吧?所以怎么样?他的心是以佛为目标的,他必须了解或者试图理解这个东西,佛是什么。因此他念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如果他想要成为佛,他念佛或者他想起佛的某种美德,于是他念佛,那么他最后得到什么?是不是一种向往?或者期待得到某些东西这样的念想和愿望?所以名称类咒语是什么用意?什么原理?

  下面接着来讲咒语关于教派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提到说,南传佛教,包括上座部等等,他们都认为咒没有作用,或者明确就提到佛是禁止诸如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

  可是我们现在毕竟不是当时,佛陀的原意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事情的细节,我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些你们就会明白。

  佛教它是一个外来的宗教,它是依据外国语言而传入中国的,于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翻译问题。很多词汇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的。比如涅槃,你不可能翻译成魂飞魄散。又比如彼岸,中国文字的彼岸就是河对岸,没有安稳无苦之境这层含义。于是乎我们必须弄懂佛当时说,不允许念咒也好,说念咒没有用也好,他说的咒到底是什么东西。他说的咒是你说的咒吗?是我们理解的咒吗?

  举个例子好了,佛当时说不允许用梵语传法,但是我们后来中国翻译的经文却全是梵语的。佛当时又说了,允许人们用自己的方言来传达法义。假使梵语就是一种当地方言,那么岂不是佛自相矛盾吗?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明白他的用意,梵语当时是婆罗门贵族用的雅语、官话,而不是平民百姓所使用的日常白话,所以假如用梵语本质上人群上就分三六九等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甚至是被限制不允许使用雅语的。因此为了明确表示平等的态度,佛不允许用梵语。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语言上的不平等已经消失了,现代梵语和古梵语有区别,而且已经没有不允许某种人群使用某种语言的歧视已经不存在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梵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就是一种印度方言而已,所以它被使用已经无可厚非了。当然对于严谨持佛陀原话为依据的人,采取保守态度对待,也没什么不可以。

  有了这样的了解,就不妨再深入一下中国的方言问题。中国在佛教传入之前也有自己的信仰,萨满啊、巫术啊,一些原始的宗教,包括似道非道的原始道教。人们对于能起到一定比如驱鬼降妖、趋吉避凶、沟通神灵的语言,统称为咒。这就是中国人的观念,所以外来的和尚你念什么经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先问问,你这个念了有啥用?什么?你说可以祈福,你说可以护卫自己?你说可以传播真理?你说可以防止自己出现过失趋吉避凶?那我不管你念的啥,我们这疙瘩就管这玩意儿叫做咒。因为全是外来的,你愿意是什么我很难用我们的文化去理解,所以为了方便,就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去理解,我说这是咒,这就是咒,明白吗?这就是任何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你说这不是咒,这是经文,但是在我们理解里这就是长咒啊。中国人是很务实的,凡事以作用、目的为基础。比如常常问,你干这个干嘛?能当饭吃吗?能中状元吗?能升官吗?人们习惯用结果的得失来判断事物的性质,所以曾经一度,包括现在南传的护卫经,咱就叫他护卫咒,因为护卫经的内容看起来和咒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

  既然内容和性质是一样的,抛开语言习惯不说,实际上本质就是有等同的地方。因此一群人在那里争论不该念咒,一群人又在旁边,凭什么?明明咒是好东西。结果两人说了个同名,但是概念不一样的东西。随便举例子好了,我们上网用调制解调器,被称为什么?被称为“猫”。可是此猫非彼猫。一个人说,哎呀我家断网了,因为猫坏了。大家听到这样的话,会理解成,他上不了网,是因为他家的一种喵喵叫的哺乳动物受伤或者生病了吗?

  说到这里就可以理解到,很多事情是一些概念上的无知引起的。那么我们需要继续深入了解一下,那被大乘佛教说,允许念诵而且非常好的,作用功德无量各种各样的咒是什么东西呢?外来词,叫做陀罗尼,中国也是没有这样的词汇的,意思是总持。总持什么意思?就是汇总,总结过后方便持诵、执行的意思,总持这两个字本身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说句不正经的,网络用语里,“总持”多了去了,喜大普奔,知道吧?造,知道?然并卵?这些其实就是很多丰富含义的缩句而已。陀罗尼就是这样的性质。它同样不外乎就是之前讲述的六种咒语的范畴里。而六种咒语相应的经文有没有?有啊。

  那么经文和咒语有什么区别?说到这里,已经可以理解了,就是个指鹿为马的问题。咒这个字,这个词,本身只是语言,所以爱叫啥是咒,它就是咒,本来大乘佛教的人,就是选择了变通、灵活,充满生命力的方式。那么语言的灵活性,它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这里延伸到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南北传会有很多决定性的分化。我们如果参与到南传的实修和学习里,已经明确得出了结论,涅槃、解脱就是无上之法,一切形式都要以这个为终极目标,因此在无佛出世的时间段里,阿罗汉就是最高的修学标准。对于很多世间形式主义的东西,全部要为解脱让道。如果这个东西只是能增长你世间的福报,对于涅槃它过于迂回和复杂、难以理解,我们就会认为它是涅槃的远路。既然是远路,我们就要回归最质朴之处,摒弃复杂。所以明确的禅修、四十业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六观智就是主体。在我们修业处的时候,有没有念的部分?有呀,不管是嘴巴上的,还是心里的默念,包括十随念、天随念、佛随念,我们反复默念佛陀,这个短暂的音节。为了使自己的心跟随所知的概念,对佛陀的所知,这和咒一模一样。对于一个门外汉,非佛教徒而言,你就是再念一个短一点的咒而已。因为要趣向涅槃,因此以最直接的方式。

  但是大乘不一样的,标榜的就是以佛为目标,不是解脱就完了,要圆满,不仅要解脱自己还要成就能度人的法。众生千万,有的波罗蜜足够有的不足。不足的怎么办?你只能善巧迂回的去教化,简单的不行就来复杂的,所以“咒语”(经文)长点有什么好稀奇的?咱变通啊,咱懂得指鹿为马啊。要说指鹿为马会迷惑人是不是?那我举一个佛陀指鹿为马的例子给大家听听?

  在王舍城,佛陀遇到一个长者的儿子善生。正在礼拜六方,就是东南西北加上上下。于是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父亲交代他要这样礼拜,于是他这样做。这类就属于典型的,比如口念阿弥陀佛,但是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印度宗教非常繁杂,礼拜六方其实是外道礼拜六个方向神明的仪式而已。可是佛对他说什么?佛不仅没有阻止他这些外道的仪式。佛还说,对啊,就是要礼拜六方呀,而且不只是用身体拜就可以了,六个方向分别代表父母、师长、妻妇、亲友、僮仆、沙门婆罗门这六种人。不仅要用身体礼拜,还有发自内心的尊敬。听了这样的教导,这位长者子很开心,并且知道要对这些人善,你说他获得利益没有?当然了,这段典故广为流传。

  同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收纳拜火教徒为弟子。告诉拜火教的人,真正要注意的火,是贪爱的火、嗔恨的火、愚痴的火。说句实话,这可不就是指鹿为马善巧方便吗?你管它是鹿是马呀?你能骑着走到你的目的地不就行了,去争辩这个是咒那个不是,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想办法更加接近智慧、接近解脱,对不对呢?

  该讲的,都讲差不多了。最后总结一下吧,佛说禁止的咒,那是针对外道的仪式所说的,这个用意必须得清楚。至于大乘的陀罗尼,什么总持,不可否认,有很多理解,尤其市面上的是不对的。但是人家用自己的善巧,把庞杂的内容简化成真言来偈颂,心正确的造作善业促进解脱的业,那是人家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真是要成佛、要知道一切、要度自己、要度他人,那么你先别管别人对还是错,先利用起来。至少保持自己不要落入邪见、不正见解,必须全面变通的看待,回归实用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