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首富张茵的奋斗史

  2006年10月11日,《胡润百富榜》公布了中国第一位女首富。

  那年,49岁的她,以270亿元的身家,问鼎榜首之位。

  成为女首富的第一天,公司股价上涨2.7%。

  她的财富在一天之内,又增加了17亿元人民币。

  这位当年最富有的独立创业者,就是张茵。

  你可能会猜,做什么生意,能当上中国首富。是来钱快的互联网,还是创新为王的高科技?

  都不是。

  这个买卖,是咱们平时随处可见的“不入流”行当。

  说出来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肮脏、杂乱、没出息的感觉:收废纸。

  (张茵)

  2020年,靠收废纸起家的张茵,以420亿身家,名列《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第10位。

  张茵因此被称为“废纸回收大王”、“纸业女王”。

  “捡破烂”能赚这么多钱?我们就来看看张茵是怎么做到的。

  (张茵)

  

  1957年,张茵出生在广东韶关一个军人家庭,后在黑龙江长大,家境中等。

  对于外界一度盛传她是官二代、富二代的谣言,张茵早就回应过:

  “我父母不是高官,父亲只是一个连长。”

  退伍后,父亲转业在一个矿上做矿长。

  家里人口众多,张茵排行老大,底下有7个弟妹。

  张茵作为大姐,不仅要帮母亲操持家务,还要照看小崽子们。

  带娃的辛苦程度,丝毫不亚于工作上班的艰辛,更何况是带一群娃。

  所以是不是可以推论,早早的“育儿经验”磨练了张茵的组织和控场能力,为之后的创业管理提前操练?

  同时,掌管7个大小娃的吃喝拉撒,对张茵的耐心、毅力、大度品格的培养,也略有益处。

  长大后,在张茵公司任职的弟妹说:

  “我们都会听大姐的意见,不管是公司发展还是生活方面,一般她的眼光总是正确的。”

  可见张茵树立的权威感,也得益于自小磨练出的气场。

  

  从小,张茵母亲就时常教育他们,不要占人家的小便宜、对人要有礼貌、学会推己及人、理解别人。

  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在年幼的张茵心中扎下根,成为一生的处事准则。

  张茵回忆说:

  “如果我们在外面和别的孩子打了架,父母从不去骂别人,只会来教育我们。

  虽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却能让我们八个孩子都非常孝顺,这是我觉得为人父母最成功的地方。”

  俗话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张茵成长在有理有爱、和谐亲厚的家庭氛围中,让她坚强刚毅的性格中多了一抹自信、宽容的色彩。

  中学时,张茵每天要走十多里山路上学。

  虽然家务较重,但丝毫没有影响她的优秀,门门功课名列前茅。

  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张茵就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上大学,主修财会专业,毕业后顺利应聘上一家深圳公司的会计工作。

  1982年,25岁的张茵离开东北老家,去往深圳发展。

  知识改变命运,在她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从北到南,张茵离成功越来越近。

  80年代,大学文凭是非常吃香的硬核敲门砖。

  张茵不仅凭此敲开了大公司的门,还靠着过硬的专业实力,跳槽高升,很快成为一家合资企业的财务部部长和贸易部部长。

  年薪50万,包分配住房,这样绝佳的福利待遇,对当年任何打工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职业发展高峰。

  但张茵却在干了三年后,“任性”辞职。

  那她找好了下家,去更好的平台吗?

  不,她没有再找工作,而是收废纸去了。

  

  年纪轻轻的女孩子,放着安稳优渥的工作不要,去干容易被人误解的“捡破烂”,张茵是怎么想的?

  这还要从一次“偶遇”说起。

  1985年,张茵受派去香港出差,结识了辽宁营口市一家造纸厂的老板高万宝。

  同是东北人,老乡见老乡,自然多帮忙。

  在交谈中,张茵从这位业内人士口中了解到,目前国内造纸速度严重滞后,废纸回收体系也不完善。

  高档纸的原料基本依靠外来输入,市场缺口很大,而香港正是输出地区之一。

  高万宝建议张茵,利用她手中积蓄的人脉,做废纸回收买卖。

  高万宝还保证,不管她在香港收到多少废纸,他都会如数买下。

  还没有开张,就有了“订单”,这让张茵很是心动。

  但耳听终为虚,眼见才为实,谨慎的张茵决定亲自考察一下市场。

  于是,利用这次公办出差的机会,张茵开始有目的地留意一些工厂废纸的进出情况。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仅仅逗留两天时间,张茵就亲眼目睹不少企业和单位产生的、堆积如山的废纸张。

  这些废纸被收到指定站点后,会在一天之内被打包装进数十个货柜,送往内地。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货车开进来等着装柜运送。

  

  张茵因此才真正相信高万宝所说的:

  “你可别瞧不起废纸,它们可是宝贝。

  未来的造纸业,一定会从资源造纸转向再生纸,这条路下面都是黄金。”

  回到公司后,张茵立马就递交了辞呈,决心下海经商。

  其魄力和勇气,足可看出她极富有前瞻性的眼光。

  老板苦留不住,家人劝阻无效。

  28岁的张茵,怀揣着3万块钱,从深圳一路南下,只身来到香港。

  张茵租下一间37平米的房间,既当办公室,也是起居室,准备大展拳脚。

  东北老乡很讲义气,说到做到,立马就跟张茵签订了为期三年的购买合同。

  这就是说,至少在3年内,张茵不用太担心销量的问题,只管卯足劲收纸就行。

  这让张茵在起步初期轻松不少,只要保证货源渠道,在香港立足就不成问题。

  

  但创业从来不会这么容易,遍地黄金意味着竞争激烈。

  因为收废纸的入行门槛低,技术难度小,早早就被“底层人士”率先垄断。

  张茵这个“新人”想要插足进来,必须跟各个地盘的“龙头老大”搞好关系。

  张茵虽然年纪不大,但周旋沟通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

  她没费多大劲就站稳脚跟,相安无事各做各的买卖。

  可张茵没干多久,就开始“不守规矩”。

  当时,为了让废纸更压秤、多卖钱,同行都会心照不宣地往纸里掺杂质、洒水,一般水分保持在30%左右。

  买家们没有更好的进货渠道,只得忍气吞声,接受这样的“潜规则”。

  但“死心眼”的张茵觉得这样太不道德,于是率先把自家纸张水份压低到10%-15%。

  水份一少,相当于变相降价,这样就直接损害了同行利益,太不“厚道”。

  由此,张茵因违反“行规”被围攻,受到同行联合抵制。

  并且,下游收购商也受到恐吓不敢供货给她。

  那段时间,甚至就像港片里演的那样,张茵常被黑道拦路威胁、电话骚扰……

  张茵虽然个子娇小,看起来斯斯文文,却是外柔内刚,硬气得很。

  

  面对被“架空”的不利局面,张茵没有惧怕退缩,而是冷静应对。

  她一方面寻求警方庇护帮助,一方面积极联络客户表诚意。

  为了拉回货源,张茵挨家挨户一个个跑、一个个谈,拜访那些住在窝棚里的废纸收购商。

  凭着真诚和耐心,赢得了信任和钦佩。

  那些虚张声势的道上人物,在对张茵叫嚣无效后,也就草草收场,各回各家。

  回忆起这段惊险的初创时光,张茵只是淡淡地说:“只能用艰难困苦来形容。”

  躲过这些明枪后,张茵还要提防暗箭。

  有一次,张茵跟一个澳门商人谈好了300万港元的生意,结果对方回去后却给她开来一张300万韩元的支票。

  这一百多倍的缩水差价,气得张茵孤身连夜追到澳门,拿回应得的支票。

  如此种种吃亏受骗的经历,练就了张茵一双识事断人的火眼金睛。

  现在只要和对方聊上几句,她基本就能确定,这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合作。

  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张茵就建立起自己的纸行和打包厂。

  她不无感慨地说:

  “虽然从事废纸回收的,大都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但他们特别讲信义,跟我很投缘。

  加上我做事豪爽、坚持品质,又赶上香港经济的蓬勃时期,因此很短时间内,我就完成了部分资本积累。”

  1988年,张茵在东莞建立起自己的独资工厂——中南纸业。

  

  两年后,张茵的“胃口”慢慢变大,香港地区已经满足不了公司发展需求,她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海外——美国。

  踏足洛杉矶的张茵,跟5年前初到香港时一样,奔波在大小工厂之间,向别人口干舌燥地介绍自家公司,找货源、拉客户。

  不同的是,这次她不再孤身一人,而是有了携手相伴的丈夫刘名中。

  刘名中出生于台湾,精通多国语言。

  本是医科专业的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拥有多家诊所,还兼职做钢材贸易,两人就是在贸易往来中相识相恋。

  后来,随着张茵事业蒸蒸日上,刘名中放弃自己的专业,妇唱夫随,陪她远赴美国开拓市场。

  面对外界说老公“吃软饭”的可笑言论,张茵认真回复道:

  “挑选另一半时,必须看中对方是否和你一样专注事业。

  否则相互不能理解,日子久了就会累。我老公完全能做到这一点。

  有人说他一个大男人,屈居在女人之下,我老公根本没在意这个。

  他不在乎这些虚荣的东西,非常尊重我,他也是公司的创始人。”

  有了爱人在精神层面的内在认同,以及身体力行的外在支持,张茵能够心无旁骛。

  凭借之前积累的经验和财力,在异国他乡放开手脚,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

  

  她颇有感悟地说:

  “在美国创业,最主要就是靠信誉好。

  谁都想做废纸,但不是谁都能做的。

  我们必须知道国际化的企业怎么经营,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1990年,张茵在美国成立中南控股公司,秉承着“以诚为本”的原则,继续从事老本行。

  九十年代,正值中美交往频繁,往来箱货大增。

  细心的张茵察觉到,这些集装箱返回中国时,往往空载而归。

  有空位,就有商机。

  张茵立刻与船运公司取得联系,利用这些返航的空船帮自己运纸回国。

  相对低廉的运输费用,进一步帮张茵节省了生产成本,让公司在激烈的竞争新环境中占得先机。

  次年,张茵豪气并购当地两家废纸回收小公司;

  接着,张茵的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废纸原料出口商;

  10年间,张茵在美先后建立了7家打包厂和运输企业;

  此后,美国《纽约客》以“废纸大王”称号,对张茵进行封面报道;

  在美国评出的全美知名女性企业家中,张茵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女性。

  随着财富不断积累、荣誉不断叠加,张茵没有在交口称赞中迷失方向。

  她始终觉得不踏实和不满足:“如果一个行业我无法做到第一,我会选择放弃。”

  回收废纸这个行当,毕竟是属于人人可做的“低级工种”。

  天花板就那么高,新人对手层出不穷,很难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张茵想要修建自己的护城河。

  恰逢此时,张茵关注到国内高档包装用纸开始盛行,需求量猛增,而缓解供小于求的办法还是“老样子”——进口。

  于是,在国外打拼6年,大获全胜之后,张茵决定回国“折腾”。

  

  1996年,张茵大手笔斥资1.1亿美元,在东莞建立玖龙纸业,完成从废纸回收商,到新纸制造商的华丽转身。

  在接下来不到三年的时间,张茵大步扩张,以产能20万吨的傲人产量,雄踞行业老大的位置。

  要知道,当时一般工厂的产能只有区区5万多吨。

  到2005年,公司已成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纸巨头。

  但同时,与张茵的狂野圈地模式相辅相成的,是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一度达到惊人的80%。

  身经百战的张茵自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她把解决方案扔给了资本市场。

  2005年,张茵带领公司在香港上市,一举融资34亿港元,负债和资产关系顷刻间反转。

  李兆基、郑裕彤、郭鹤年等众大佬纷纷入股,投资这匹横空出世的黑马。

  得益于上市资本加持,2006年,张茵以270亿身家一跃成为中国首富,称霸《胡润百富榜》。

  财富榜创立人胡润如此评价张茵:

  “她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位女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

  在她之前的闻名女富豪,是撰写《哈利波特》的小说家罗琳,不过后者的财富估值不过10多亿美元,远不及张茵。”

  其实早在2003年,46岁的张茵就曾第一次登上胡润排行榜,资产排居第17位。

  但低调的张茵并不想张扬:

  “那时我和我的家族企业还不是上市公司,只是一个私人企业。

  所以财富并不那么准确客观,我也不想被过多关注。”

  因为当时被排名,张茵还给胡润发过律师函,表明不愿上榜的态度。

  直到两年后公司上市,张茵的“高调”财富再也藏不住,终浮出水面。

  

  无限辉煌的背后,往往还需要经历千难万险。

  张茵在登顶首富之位后仅2年,就迎来重大考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纸张价格骤降,库存积重难减。

  以3月12日一天为例,公司股价暴跌40%,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跌幅;

  张茵的财富,在一日间蒸发掉134亿港元。

  “公司破产”的消息不胫而走,张茵一方面要应付股东的怀疑追问,另一方面更要想办法扶大厦于将倾。

  当时,多家公司和投资人“趁火打劫”,想要入资稀释张茵手中股份。

  虽然如此一来,张茵可以拿到资金缓解困局。

  但也意味着,她必须或多或少放弃对公司的决策控制权。

  张茵不甘心就这么把一手打下的江山,拱手分于他人,因此一咬牙决定自食其力:

  她制定全面收缩方针,叫停新增工程;

  将原先32天的采购周期,缩短至7天;

  库存由36天,减至15天,灵活调整生产计划;

  改变之前内外销一视同仁的做法,在外销严重受创的情况下,着力激发内需市场,将内销比例调至8成以上;

  国内废纸用量,也从5%增至40%,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张茵心有余悸回忆:“那段日子真的很难,我每次回到办公室,心情都很沉重,有时连走路都觉得困难。”

  在张茵充满智慧的正确改革下,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就逆转颓势,实现盈利3.02亿元。

  第二年利润提升到13.38亿元,增幅达414%。

  张茵得以在大规模倒闭的巨大危机下“独善其身”,成为行业神话。

  2020年,张茵入选“202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

  

  走过大风大浪,张茵谈起自己的成功时,总说是运气好:

  “刚创业时,碰到改革开放的好时机;

  到美国,又恰逢经济复苏;

  金融危机,国家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帮我转危为安。

  这些都是天时地利人和。”

  确实时势造英雄,那也得先有英雄气概。

  在张茵身上,极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果决干脆。

  张茵是个直性子,有什么决定当机立断下了,就不会轻易更改;

  对下属提的要求,只要答应了,就不会拖着不兑现。

  同样的,她最讨厌的就是因为偷懒没把事情做好。

  一位与张茵合作许久的商业伙伴评价她:

  “张茵个头不高,脸微圆,私下不是那种爱打扮的女性。

  但只要出席社交场合,她都会细心装扮一番,看上去很干练,是个做事的人。”

  的确,也许实业家都比较勤俭。

  像张茵手上常年戴的“鸽子蛋”,还是丈夫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枚3克拉的钻戒。

  除了自身“不讲究”外,张茵在用人方面,也是简便地“任人唯亲”。

  张茵公司里,弟妹中有5位在公司做事,其中一个弟弟还进入了管理层;

  她老公是执行董事,一个儿子是非执行董事;

  带她进门的“师傅”高万宝的儿子也在公司任职。

  这样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用人标准是按亲疏来的吗?

  

  张茵给予否认回答:

  “我是唯才是举。

  当初我先生还在做医生时,我就发现他有商业才能,所以动员他进入商界。

  其他人也是,各有所长。

  事实证明,他们都做得非常好。”

  尤其谈到宝贝儿子时,张茵更是赞不绝口。

  公司刚上市那会,张茵就带着24岁的大儿子进入董事会。

  关于别人对这个年轻后生的质疑,张茵大方护航:“他人品好,学历高,现在只是欠缺经验。”

  张茵不仅对大儿子关照有加,对小儿子也是悉心教导。

  小儿子初中毕业时,打算邀请同学来家里举办庆祝活动,但不想请老是欺负他的那个男生。

  张茵当时在外地出差,知道这个情况后,连打三次电话给小儿子,劝说他:

  “你一定要请那个同学,通过这种方式感动他,化敌为友。人不能记仇。”

  小儿子考虑纠结两天后,最终听妈妈的话,邀请了那位同学。

  两人竟然得此摒弃前嫌,成为挚友。

  相比于一些企业家对继承问题的回避躲闪,张茵十分坦诚地说:

  “如果我退出公司,我一定会将两个儿子培养起来,继承我的事业。

  所以对他们,我倾注了很多心血,希望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做人。”

  

  当谈到给女性创业者建议时,张茵是这样说的: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适合做什么,不要勉强;

  其次要有宽广的胸怀,以及敢于冲破压力的决心;

  此外,家庭、事业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

  乍一看她的建议,好像平淡无奇。但一细想,深以为然。

  第一点,找到自己的方向。

  不要为了走出家庭舒适圈或逃离主妇角色而勉强创业,要想清楚自己适不适合。

  第二点,胸怀和决心。

  传统角色下,“抛弃”家庭去拼事业,对女性的压力仍比男性的要大,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点,平衡之道。

  事业做得再大,都禁不住后院起火。女强人在与商界大佬争夺天下时,也要尽量兼顾家庭身份。

  

  其实无论男女,成功从来不易,需要权衡取舍。

  许多人往往活了一辈子,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人生的困难所在。

  那么有一个最简单的自检标准,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自己:

  你放弃的,是你觉得没那么重要的;而你坚持的,才是你真正在乎的。

  价值排序的不同,成就着不同的人生,我们是自己所有选择的集合和结果。

  愿你我落子无悔。

  关注我@我是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我是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