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焦作钢铁厂女工人跟工友闲聊,才知未婚夫竟是周总理侄子

  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是伟人,从来就不仅仅体现在那些丰功伟绩上。建国以后,他们的行为举止方式、人情世故、家风塑造等,都有自己的格局。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如此得人心的重要原因。

  相比起周总理,毛主席的家风是很多人都了解的。周总理因为一生都没有子女,因而很多人对他的家庭了解更多的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爱情,周总理的家事家风却有些少为人知。事实上,作为一个伟人,周总理在这一点上,跟毛主席也很像。

  1959年冬天,焦作的一家钢铁厂里,几个女工人正聚在一起休息,为了消磨时间,七嘴八舌的八卦些什么。这几个女工人里还有钢铁厂的“厂花”,叫晋菊清,农民家庭出身,自己又是女工人,根红苗正,加上人也漂亮,那时候已经有了未婚夫。

  晋菊清没想到的是,工友的八卦会突然落在自己头上。

  

  (右晋菊清)

  当时,几个姑娘突然想起了什么,接着神秘兮兮的对晋菊清说:“你知道周荣庆是什么身份吗?”

  晋菊清一愣,周荣庆正是她的未婚夫,从北京来的,是个工人。她有些奇怪那几个姑娘为什么会这样问,但毕竟自己还是了解周荣庆的,就回答道:“还能有什么身份,就是个工人,不过是从北京回来的。”

  晋菊清和周荣庆的感情很好,彼此也十分了解。两人都是从小丧父,被母亲拉扯大的,长大以后又都成了工人,一起建设国家,在各方面都有情感的共鸣,结婚是迟早的事情。

  没想到,有个姑娘听完晋菊清的回答,神秘地笑着说:“听说,周荣庆是周总理的侄子!”

  

  这句话实打实地让晋菊清震惊了。跟很多人不一样,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鲤鱼跃龙门”的兴奋,而是生气。生气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她觉得周荣庆隐瞒了这个事情,是对她的不真诚。

  下班以后,晋菊清气呼呼地去找周荣庆质问,周荣庆这才苦笑着告诉她自己的苦衷:“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而且我大伯也不让我说我们的关系。”

  周总理的家人们没有几个是当高官领导的,他们也甘于风险,奋斗在第一线,周总理对他们为何如此苛刻呢?

  

  周总理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恩溥,另一个叫周恩寿。三兄弟早年间都在参与革命,但只有周总理一生没有子女。

  周恩溥就是周荣庆的父亲,1945年,周恩溥参加革命活动时被国民党逮捕,为了保护大哥周恩来,他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下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从此以后,周恩溥的妻子王兰芳只能独自拉扯着儿子周荣庆长大。

  王兰芳也是革命人士,一直在东北抗日。当时的东北是日占区,其中的艰险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女人,既要养育孩子,还要参加革命,也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物。

  而周荣庆长大以后,虽然知道了大伯周恩来的身份,但在周恩来和母亲王兰芳倡导的教育和家风下,也一直甘于奋斗在建设新中国的一线,从没想过“攀高枝”来大富大贵。

  

  周总理的“苛刻”要求,也是那时候提出来的。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没有什么钱,各个方面都是百废待兴。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总理一直都是以身作则,能省则省。周总理甚至让王兰芳放弃国家补贴,而是自己从不多的工资里划一部分给王兰芳。

  因为身份特殊,对于自己的家人,周总理也定下了一些家规:

  一,不能送礼,不能放下工作专门去北京看望他和邓颖超。

  二,不允许动用公家的资源,平时的生活也要艰苦朴素。

  三,不能说出跟周恩来的关系,不允许通过这层关系去炫耀、谋私利、搞特殊。

  周总理自己没有子女,这些家规,自然是说给整个周家的后辈们听的。周荣庆正是周家后辈中的“长子”,更应该以身作则。

  周荣庆从前一直在部队,转业以后,本来可以在机关单位做个干部,但自己选择了去基层锻炼,这个选择,刚好也是周总理希望的。在周总理看来,深入到劳动人民当中,学到的东西是受益终身的。

  当然,这也说明了,周荣庆本来就是个艰苦朴素、不攀高枝的人。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周荣庆跟晋菊清恋爱期间,一直没有提自己是周总理侄子的事情。但对于晋菊清而言,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隐瞒自己,而不是未婚夫是谁的侄子。得知周荣庆的苦衷后,晋菊清虽然理解,但还是很生气。

  于是,晋菊清一气之下就要跟周荣庆分手,理由是自己的母亲和已经故去的父亲都只是普通的农民,自己也只是普通工人,配不上有个总理大伯的周荣庆。

  周荣庆得知后,哭笑不得,但无论怎么劝也没用。母亲王兰芳知道以后,就亲自找到了晋菊清,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周总理的亲属不假,但我们也是普通人,你不要有什么顾虑。”

  两人一番长谈后,晋菊清才没有了担忧,也对周荣庆消了气。不久之后,周荣庆就和晋菊清结婚了。两人结婚的时候,邓颖超还专门给他们做了结婚礼物从北京邮来,是一床毛巾被、一双枕头、一张毛毯。

  

  婚后的周荣庆和晋菊清一直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周荣庆的工作多有变动过,但一直是基层,没有做过领导。两人始终很低调,除了周总理、邓颖超、王兰芳患病时,几乎没有打扰过周总理他们。

  周总理等长辈去世以后,周荣庆和晋菊清也传承下了这种家风。

  母亲去世的时候,周总理也正在重病,周荣庆心里明白周总理的想法,没有把母亲的葬礼搞得太隆重,只是一切从简地操办了一下。母亲王兰芳葬在了焦作市烈士陵园里,结果下葬不久后,焦作市就出了新政策,烈士陵园里非烈士和老红军的人一律火葬。

  这项政策当时还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毕竟在中国,把亡者从棺材里再抬出来火葬,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是周荣庆以身作则,把王兰芳火化以后再下葬,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为政策的推行减少了很大的阻碍。

  

  1992年,周荣庆去世前,邓颖超的身体情况也很不好,周荣庆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嘱咐晋菊清和自己的后人:“不要把消息告知任何一个能联系到邓颖超的亲属,丧事从简,不要大操大办。”

  对于周荣庆来说,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母亲和周总理。在乱世里他们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生命,太平时期里,又甘于平凡,默默建设。这就是周总理的家风,他们甘于平凡,却一点都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