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我们对港片的情意结,告别了他的电影王国

  1905电影网专稿 11月2日,电影大亨邹文怀先生辞别人世,享年91岁。

  

  作为幕后老板,观众影迷对他的个人印象或许不深,但只要在一段铿锵有力的“登登登登”音乐下,呈现四块耀眼夺目的“金砖”,大家一定会想到,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曾有这么一家电影公司缔造了无数的港片传奇,成为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这就是嘉禾电影公司(Golden Harvest)。它的诞生,除了为整个香港电影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培养了一大批如今仍名声斐然的华人巨星及导演,甚至为华语电影突破亚洲走向国际,做出独一无二的重要贡献——换句话说,嘉禾的成就,正是港片成为“东方好莱坞”的最佳写照!

  “斗”来新公司

  自上世纪50年代的半世纪以来,香港只有两家机构足谓“电影王国”,一是成立于1957年的邵氏,另一便是成立于1970年的嘉禾,而邹文怀正是两大“王国”里的核心人物。

  邵氏成立一年后,他便入职担任宣传主任,耕耘十载,1968年已升任副总经理和制片主任,掌管邵氏的制片和宣传业务,可谓另一位影坛大亨邵逸夫最信任的干将。

  然六十年代后期,方逸华入主邵氏掌管财政,令邹文怀愈发受制,但此时他已与邵氏技术主管何冠昌和梁风自成一“派”,跟方逸华的“财政派”互相斗法,互不顺眼。

  数轮对抗下来,邹文怀意识到削不了方逸华的权,对邵氏的大片厂制度也颇不认同,最终拉拢一批对邵氏不满的导演和演员,加上两位“盟友”:何冠昌和梁风另立山头。

  换句话说,若无方逸华的“干政”,可能就没有邹文怀成立嘉禾的决心。

  店小野心大

  成立嘉禾后数十年,邹文怀与何冠昌一直都是两位主事老板,股份为邹2股何1股。

  但成立之初,嘉禾只是尖沙咀东英大厦一间不到八百尺的写字楼,三个老板(加上梁风)一人一间办公室,再划出一个范围做其他人的办公地点,就此开启创业之路,而整家公司的启动资金,不过才40万港币。

  公司虽小,但邹文怀野心很大,嘉禾的英文名“Golden Havest”,就是1954年首次举办的东南亚电影节最高荣誉的名称,“称霸亚洲”之意呼之欲出。

  而且后来嘉禾的片头LOGO也一度是“嘉禾贡献,最佳影片”,正如他所说:我们的愿望不但是要自己出品最佳的影片,更希望看到同业出品的也是最佳的影片。

  第一场官司

  1971年1月30日,嘉禾刚上映创业作一周,便被邵氏控告其第二部影片《独臂刀大战盲侠》侵犯版权。但此时邹文怀跟邵逸夫已互无瓜葛,片子照上,最后票房155万港币,算是理想。

  但邵逸夫没有“放过”邹文怀,邵氏对嘉禾的官司从香港一直打到英国枢密院,最后裁定嘉禾胜诉,但《独臂刀大战盲侠》的影片版权归于邵氏,算是嘉禾的“赔偿”。自此,邵逸夫与邹文怀几十年来都有心结,终究未真正握手言和。

  巨龙回香港

  1971年,嘉禾制作了近10部电影,多数票房不算理想,对邹文怀来说,创业之初就几乎在“失败”边缘徘徊。

  但这时恰好遇到李小龙跟邵氏谈崩返美,原因是1万美元的片酬、拍摄时间不超过60天及剧本符合李小龙要求才可开拍的条件让邵逸夫对这个在美国也混得不怎么样的华人明星缺乏兴趣。

  此时邹文怀本让罗维太太刘亮华在美国邀郑佩佩复出拍戏,当时郑未答应(但后来给嘉禾拍了),刘亮华发现李小龙跟邵氏合作失败,索性介绍李小龙给嘉禾拍戏,这就是的由来。

  1971年10月31日,投资仅5万美元的《唐山大兄》公映,以319万港币票房打破香港历史纪录,李小龙随即成为轰动全港的超级巨星。

  1972年,李小龙又跟嘉禾合作了和,分别以443万和530万票房,在一年内两次打破香港票房纪录,终成就李小龙的银幕传奇。

  这期间,邹文怀也因李小龙经历了“大喜”和“大悲”。

  喜在1972年,邹文怀引入好莱坞盛行的“卫星公司”制度,支持李小龙成立“协和”电影公司,方式是李小龙开拍新片担任编导演,邹文怀则负责投资宣传和发行,日后双方五五分账。最终《猛龙过江》票房大卖,双方都赚了不少钱,令邹文怀未来更用心去推广“卫星制”。

  悲在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突然去世,当时叫不醒他,再打电话将他送去医院,最后对外宣布他回天乏术的,都是邹文怀。

  生前,李小龙说一辈子只佩服两人,一是妻子琳达,另一就是邹文怀。

  笑匠创高峰

  失去李小龙后,嘉禾并未经历多久低潮,便将另一位猛将:“冷面笑匠”许冠文纳入麾下。

  嘉禾能打动许冠文,在于第一次谈剧本时,邹文怀说:“剧本你自己看着办就行,只需要给我一沓纸,反正我也不懂,我是做戏院的,反省和宣传的事你要信我,其他的事你可以自己拿主意。”

  除了如此自由的创作度,邹文怀对许冠文新片的投资,也是“差不多你要多少都给你”的程度。就这样,许冠文在邹文怀支持下拍出,结果以625万港币票房打破历史纪录,成为嘉禾又一高峰!

  许冠文联同两个弟弟许冠杰和许冠英,为邹文怀拍摄多部经典:75年年度票房冠军,76年853万打破票房纪录,是70年代香港票房最高的电影;78年年度票房冠军;81年1770万再破票房纪录...

  在许冠文眼里,邹文怀就像父亲一样关心他,除了支持他成立“许氏影业公司”拍戏,按比例分红,甚至说要买一辆跑车,邹文怀都会马上开支票给他,所以那段日子,许氏兄弟跟邹文怀的关系确实亲如“父子”。

  百万挖成龙

  1979年,邹文怀开出更大手笔,为刚凭大红的成龙送上一张支票,而当时成龙根本不会数支票上有多少个零,以为是10万块,结果竟然是100万港币!

  随后,成龙把支票退给嘉禾,但邹文怀始终眼光独到,他坚信嘉禾未来靠成龙将有更大发展,结果又先后送来200万和470万港币的支票,最终吸引成龙加盟嘉禾。

  从1980年的到2001年的,成龙与嘉禾合作了21年,创下各种票房佳绩,甚至成为国际巨星,嘉禾功劳甚大。所以,成龙既将另一位老板何冠昌称为“干爹”,也视邹文怀为“恩师”,而很多人不知,成龙英文名“jackie chan”更是邹文怀为他改的。

  得益于邹文怀的眼光,成龙还开启了两个“第一”:1980年,成龙本想让《师弟出马》在79年圣诞节期间公映,因之前李小龙和许冠文的电影都在此时大卖。但嘉禾否决提议,还将片子安排在农历春节之前上映——当时香港人过春节都在走亲访友,哪有时间看电影?

  不料,《师弟出马》竟打破了历史票房纪录(1102万港币),也第一次让香港人在过年期间涌向影院,自此让全香港片商和影院发现:春节上映电影可能大有市场。从此,“春节档”与“贺岁片”正式成为香港电影的两大主流名词,换句话说,是“台前”成龙与“幕后”邹文怀共同带起的。

  1995年,嘉禾跟好莱坞发行公司新线(new line cinema)合作,将发行到北美上映,结果第一次有港片拿到北美票房周冠军(986万美元),最终更打破北美非好莱坞电影票房纪录(3240万美元)。可见正是邹文怀的慧眼之下,将香港电影带入了美国的主流市场!

  此外,成龙也在邹文怀支持下,成立嘉禾的卫星公司“威禾电影公司”,当时拍戏少则投资3000多万港币(),多则投资6900万港币(《奇迹》)甚至1亿港币()。

  甚至到90年代投资2亿港币()和1.7亿港币(),嘉禾都照给不误,可见成龙能成为国际巨星,背后邹文怀、何冠昌与嘉禾的支持功不可没。

  日本开先例

  上世纪70年代初,得益于李小龙电影,邹文怀开始跟日本的东宝东和公司携手,由他们在日本发行嘉禾港片。

  本来双方合作愉快,但邹文怀始终不敢跟好友,东和的发行人川喜多长政提一部戏,就是《精武门》。

  川喜多一直追问邹文怀为何不把这部戏给他在日本发行。邹文怀反问“你知道这个故事啊?日本人看了会把你骂死,你干嘛还要发行?”

  川喜多的回答是:“当时是有很多心地坏的日本人,做过很多不应该做的事。这些戏给现在的(日本)年轻人看,作为警惕也不错。有什么负面反应,我全盘担当。”结果,这样一部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港片,在日本票房高达10.9亿日元!

  1973年日本发行,票房高达30亿日元,自此在日本掀起功夫片热潮,更被日本影评人称为“日本的香港电影零年”。

  当年引进日本的香港功夫片就近30部不说,日本电视台更在黄金时期播放香港功夫片,连带日本影坛也出现不少“功夫明星”...这些成绩,跟邹文怀及嘉禾以香港电影打开日本市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在邹文怀操盘下,许冠文和成龙分别被介绍到日本市场,前者以“MR.BOO(值得被嘘的人)”为名在日本票房卖座,不仅《半斤八两》在日本以粤语原声大受欢迎,连主题曲都在东京广为传唱。

  后者更不用说,其主演的港片8次打入日本外语片年度前十,仅80年代在日本累计票房就超过300亿日元。所以谈到华语片在日本的成就,邹文怀是绕不过去的一笔。

  北美独一功

  1976年,邹文怀已不满足香港和亚洲市场,因而为嘉禾成立了西片制作部,拍摄外语片。

  在这之前,嘉禾也跟美国的华纳公司合拍了《龙争虎斗》,以约70万美元的成本,换来当年北美2500万美元(年度票房第十)的惊人票房,对于这个市场,自然要抢主动权。

  1981年,嘉禾投资的西片,以7200万美元成为1981年北美年度票房第六名,全球票房更是冲破1亿美元,成为嘉禾在北美市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987年,邹文怀更拍板要开拍《忍者龟》,当时他的理念是:用香港的龙虎武师穿龟的面具和服装,就能容易又便宜地拍出独特的动作片。

  拍完之后,好莱坞的大片商起初不愿发行,结果邹文怀找了一家长期靠独立制作的恐怖片赚票房的新线公司发行,结果《忍者龟》北美票房超过1.35亿美元,不仅位居年度票房前五,新线更因此从三流发行晋升为好莱坞顶级发行方。换句话说,嘉禾“成全”了新线90年代在好莱坞的地位!

  当然,1980年代嘉禾也制作发行成龙第一部外语片在北美公映,虽然拿到了北美票房周冠军,但最终只有800多万美元,对成龙来说是一次滑铁卢。

  好在邹文怀与嘉禾坚持不懈,终于在1996年成功以《红番区》将成龙带入北美,随后几年,成龙几部由嘉禾投资的港片,在北美累计票房超过1亿美元。

  内地起“分账”

  1993年之前,由于内地电影市场是统购统销制度,所以既无院线,也无明确的票房统计。但在其他市场,票房是跟分账收入挂钩的。

  1993年,嘉禾与吴思远就跟内地电影部门谈启动分账制度的事宜,最终,嘉禾出品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成为内地第一部“地方分账”上映的电影,嘉禾方能分取影片在江苏(包括上海)地区上映的票房利润,成为内地推行分账制的先行者。

  1995年,《红番区》成为第一部以“分账引进”方式在内地大规模公映的港产片,这也是内地容许每年十部外地片进口分账新政策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好莱坞的),结果不仅以9500万人民币票房成为当年华语片票房冠军,更在内地首开了“贺岁片”和“春节档”的概念,可谓影响深远。

  之后几年,嘉禾出品的成龙电影在内地屡屡卖座,也让邹文怀宣布成立“嘉禾中国电影基金”,投资拍摄内地电影,足见在内地电影市场发展史上,邹文怀及嘉禾都是一大功臣。

  类型片风潮

  除了外地市场,邹文怀及其嘉禾也开创了几个华语类型片风潮。

  首先是1985年,以850万投资,上映后港台东南亚甚至日本都卖座鼎盛,开创了“僵尸片”长达30多年的经典风潮,堪称神话。

  1991年,嘉禾与麦当雄合作的,香港票房高达3900万,为香港电影开启了“黑帮传记片”的潮流。

  同年,嘉禾制作的在港爆冷大卖,票房近3000万港币,再次掀起了香港的武侠片热潮,“黄飞鸿”系列更成为华人武侠的金漆招牌。

  1996年,王晶、文隽和刘伟强跟嘉禾合作,拍摄“古惑仔”系列和,前者至今还是华人观众最具情怀的系列之一,后者更是将华语片带入电脑特效时代,意义重大。

  说起嘉禾打造的“僵尸片”神话,也要提到从70年代初就在嘉禾旗下的洪金宝。1974年,香港功夫片因李小龙去世一度低潮,洪金宝当时也没什么工开,加上将为人父,为生计几乎要去转行做厨师。

  但邹文怀和何冠昌知道后,主动每个月借4000港币给他,而且整整借了一年,令洪金宝感恩至今,所以他说过:“我在外面可以收很高价钱拍戏,但在嘉禾我只收1/3的价钱,我要还这份情。”所以作为《僵尸先生》的监制,洪金宝带着他的班底开创潮流,确实也是给邹文怀等人“还情”。

  冠军纪录王

  自邹文怀成立嘉禾以来,它迄今还是拿到年度票房和纪录最多的香港电影公司。破香港票房纪录的有《唐山大兄》(71)、《精武门》(72)、《猛龙过江》(72)、《鬼马双星》(74)、《半斤八两》(76)、《师弟出马》(80)、(85)、(87)、(90)、(91)、《红番区》(95)和《简单任务》(96),年度票房冠军除了这些,还有《天才与白痴》(75)、《卖身契》(78)、(97)和《风云雄霸天下》(98)等,堪称香港电影史上的冠军和纪录之王!

  当中,《半斤八两》和《简单任务》更分别成为香港70和90年代票房最高的香港电影,另外嘉禾还统治了这两个年代的香港总票房冠亚军,分别是《半斤八两》(853万)和《卖身契》(782万),以及《简单任务》(5751万)和《红番区》(5691万)。

  当中巨星涵盖了李小龙、许氏兄弟、成龙、洪金宝、周星驰等,为何都愿意为嘉禾拍戏?

  一大原因也如金像奖为邹文怀颁发“终身成就奖”时的评价:嘉禾富有香港特色的电影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电影都争相学习参考,影响深远。

  奖项破纪录

  1997年,由嘉禾出品,陈可辛执导的在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夺得九项大奖,迄今仍是港片的获奖纪录。

  事实上,陈可辛先前参与成立的“UFO电影人公司”,也是嘉禾注资给他们发展,方得以拍出许多90年代独树一帜的中产阶级题材电影。

  嘉禾在香港金像奖上拿过不少最高荣誉“最佳电影”,包括(第一部获最佳电影的动作片)、、《跛豪》、《女人四十》、《甜蜜蜜》等。

  主演嘉禾电影而金像封影帝影后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张曼玉和萧芳芳,更凭嘉禾出品的文艺片和《女人四十》,先后成为第一位和第二位获得柏林影后的华人明星,可以说是为同业争光。

  传奇终落幕

  1998年,嘉禾位于香港将军澳斧山道的片场地皮被政府收回,后来本想竞投将军澳新影城,但由于王晶布局,联合六家电影公司出手争地皮,令嘉禾败下阵来。

  其实幕后推手是邵氏,可见邵逸夫对邹文怀心结未解,最终嘉禾只能放弃制片厂。

  所以,当时即使《风云雄霸天下》成为香港年度票房冠军,也让邹文怀无心恋战。

  何况在此之前,“盟友”何冠昌也已逝世,成龙跟嘉禾的合作也近尾声,最终在合作了(1999)和《特务迷城》(2001)后,成龙与邹文怀也分道扬镳。

  2003年,嘉禾制作了最后一部电影之后停止制片业务。前后几年,邹文怀先后将片库卖出,又卖掉了旗下电影的版权,2007年又将其股份全部卖给内地的橙天娱乐集团,成为今天的“橙天嘉禾”。

  虽然四块金砖还是保留,但早已与邹文怀无关。对此他也只认为,嘉禾终究不是他的家族产业,即使卖掉,也不后悔...

  如今邹文怀去世,真正宣告了嘉禾传奇的终结。

  回顾邹文怀与嘉禾为香港电影做出的贡献,我们方知,无论说他改变香港电影工业风貌,还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领路人,又或是华人世界的电影大亨,甚至说华人巨星的最强“推手”,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邹先生在自己心里的地位。

  只因这一刻,他是带着我们对香港电影多年来无可取代的“情意结”,告别了他的电影王国,那份感激与怀念之情,不曾褪去。

  谢谢您,邹文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