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皇位的?

  公元876年,黄巢与王仙芝的农民起义军达三十万,朝廷看剿灭效果不明显,便下诏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说:让我考虑考虑。黄巢说:你不要中了朝廷的圈套!

  黄巢出生于曹州冤句县,从小聪明伶俐,爱作诗,深得家庭长辈喜爱。黄巢家中世代经营盐业,因此生活条件较为优渥。

  黄巢自幼便有远大志向,不甘于人下,年少时便参与科举制度,由于才疏学浅,因此屡试不中。但他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考试不中的原因归结于考官对自己存在偏见,愤懑之下弃文从武。

  黄巢虽然在从文方面天赋并不高,但在习武方面却很有一套,长拳短打、马上步下是样样精通。后来随着父亲年事过大与他年龄的增长,能够独当一面的黄巢继承祖业成为了盐商的首领。

  

  盐作为各家各户的必需品,每日消耗何止千万?私盐在封建社会被朝廷全面把控,是不允许个人倒卖出售的。正是因为朝廷进行了严格管控,因此贩卖私盐行业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黄巢家更是积累了万贯家财,这也为他能够成为农民起义的带头大哥奠定了经济基础。

  公元874年,全国发生水旱灾害,农民的田地收成只有半季,在粮食收成不佳的情况下,唐僖宗依然不间断收取赋税。而各个州县官吏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隐瞒不报灾情,以至于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农民心中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峰。

  在这种情况下,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人,汇聚穷苦潦倒、饥肠辘辘的农民几千人,在长垣县揭竿而起。其实农民起义也是被逼无奈,与其被剥削欺压活活饿死,倒不如投靠王仙芝混口饭吃拿命一搏。胜了固然很好,败了最多一死,只不过一个是死于战事,一个是死于饥饿。

  公元875年,黄巢聚拢饱受苛政徭役的百姓几千人,又收拢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旧部,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起义人数也迅速达到了几万人之众,与王仙芝遥遥呼应。

  公元876年,王仙芝与黄巢的义军辗转多地,进攻朝廷各地城池,在此过程中互有胜负,但王仙芝与黄巢的义军声势却日益壮大。到了七月份,农民义军人数达到三十万之众。

  由于农民义军作战勇猛,朝廷各地疲于抵抗,剿灭义军效果甚微,且义军有星火燎原之势,于是朝中有人建议招安农民义军的头目王仙芝。

  

  蕲州刺史裴渥在丢失蕲州之后,对王仙芝说:你率兵攻城略地,不就是为了能够博得功名吗?你整日南征北战,不就是想拜侯入相吗?你颠簸流离奋勇抗争不就是为了能够安居乐业吗?不如我上表朝廷,为你求得官职,天下太平乃是人心所向。

  不日朝廷下诏: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这个官名看起来相当威风,实际上官职并不大,左神策军押牙就是皇帝的仪仗队,负责皇帝出行的一些琐碎事情,并不掌握兵权。而监察御史在唐朝更是八品下的官职,比起正七品的县令还错着两级,由此看来朝廷还是没把王仙芝放在眼中。

  王仙芝接到唐僖宗的旨意后,或许是由于连年作战厌倦了军旅生活,也许是朝不保夕的战斗日子让他心有余悸,因此有了接受唐僖宗敇封,回归平淡生活的想法。

  当王仙芝将这个想法告诉黄巢后,黄巢怒不可遏。对王仙芝大骂道:当初我们一起起义时,说要同命运共生死,现在朝廷封你做了芝麻小官,那跟随我们的三十万兄弟该何去何从?你当初所说的忠义两字仅仅是说说而已吗?黄巢越说越气愤,不能自已之下居然掌掴王仙芝,搞得王仙芝灰头土脸很没面子。

  既然大家都闹到这个份上了,再强行绑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王仙芝与黄巢分道扬镳。王仙芝在黄巢的当头棒喝下,终没有接受朝廷的招安。

  这次招安虽然王仙芝并没有接受,但却拆散了义军。公元878年,王仙芝在黄梅战败,被曾元裕部斩杀。

  

  而此时的黄巢正在攻打亳州,正在战事胶着之际,王仙芝的旧部赶到,一起并入了黄巢的队伍,义军顿时声势大起,一举拿下亳州,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

  为了镇压黄巢,朝廷调集了大量的兵马围追堵截,面对这样的局面,黄巢审时度势,主动联系朝廷假意投降。就在唐僖宗大喜过望之时,黄巢率众连夺多州,趁势北上,朝廷显然看穿了黄巢的意图,派重兵防守,无奈黄巢只得转头南下。

  南下时,黄巢的义军感染了瘟疫,淮南节度使高骈趁机率兵围攻黄巢,黄巢再次假意投降归顺朝廷。就在高骈放松之际,黄巢率领义军冲出重围,再次获得生机,并率军大杀四方,相继拿下洛阳与长安,得到消息的唐僖宗匆忙逃走。

  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率领义军进驻长安,并在含元殿称帝,建立大齐政权。

  由于黄巢并未对唐僖宗进行追杀,因此给了唐僖宗与唐朝喘息时机。再加上入城之后,之前的义军抢掠居民,与当地农民离心离德,最终在公元884年兵败自杀。

  纵观黄巢与王仙芝的一生,初始之时用心用力,取得成果后骄兵自豪。虽然黄巢走到了最后,但却并无治国之才与整军之心,终在自得自满之下被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