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部电影,就保留了香港的一条街?《岁月神偷》的香港情怀

  说起华语电影,不得不提香港电影。那说起香港电影,你能想到哪些?

  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大话西游》,成龙的《醉拳》《警察故事》,周润发的《英雄本色》《赌神》,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许鞍华的《半生缘》……如果真要认真罗列,估计要沏杯茶慢慢地唠一会。

  但是随着大陆经济崛起,文化发展,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回顾香港电影的历程,起起落落,从筚路蓝缕一路走来,走过繁华,也走向衰落。虽然衰落,但不是没落。

  2010年上映的《岁月神偷》,在日渐衰落的香港电影史上,一举斩获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新人奖、最佳电影原创歌曲奖,第60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最佳影片奖,成为当年的黑马。

  这部电影取材于香港永利街,真实的再现了六十年代香港的特色,唤起了大多香港人的情怀。政府当局决定永久保留“永利街”,并将其纳入市区重建局的重点项目,希望能够好好的保留街道原貌,传承特色文化及历史景观。

  

  01 电影鞋匠罗的香港故事

  《岁月神偷》这部电影,发生在1967年至1977年的香港,故事围绕深水埗罗姓鞋匠一家展开,关于小儿子的梦想,大儿子的恋爱,父母生活的艰难和不屈。

  8岁的弟弟罗进二受到“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影响,梦想自己长大能成为太空人。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他,偷了一个鱼缸套在头上,假想自己在太空中遨游。

  弟弟的形象,是当时千千万万男孩子的缩影。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用梦想捆绑现实。当时的太空人,现在的AI智能,都是时代加诸于我们的映像。

  中秋节快到了,妈妈拎着很多月饼回家,是为了上下打点关系,让爸爸有生意可做。一份是给片区警长白礼仪,一份是给“帮过爸爸,但说脏话”的黑道叔叔。

  在警长来到家中时,弟弟很好奇,为什么警长是外国人,中文却说得很好。警长说,在香港中文好和英文好同样重要,但只有英文好才“有的捞”。

  而根据当时香港环境,很多大陆人去香港,在深水埗做起小生意维持生活。港英政府,上层阶级都是说英文的,讲中文的是底层的百姓。因此讲中文是为了对百姓收取“保护费”,而讲英文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在哥哥罗进一检查出得了血癌之后,在香港的医院里,医护人员根本不管哥哥。原来,想要得到服务得给小费,就连抽血的护士也要小费才给哥哥抽血。这在现在看来几乎是没有职业道德的事情,在当时的香港却是普遍的正常现象。

  生活如此艰难,但罗爸爸和罗妈妈还是艰难的撑了过来,靠着“一步难,一步佳”的信念和希望。

  只要你不妥协,生活迟早会向你低头。

  

  02 导演罗启锐的人生故事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同时是电影的编剧。那么是什么推动了罗启铭想要表达《岁月神偷》这个故事呢?

  其实,罗启锐在担任导演之前,更多的工作是编剧。他凭借电影《秋天的童话》获得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他的电影更多的关注香港民众的现实生活,用镜头记录香港的时代变迁。

  这部电影是以罗启锐自身的故事为载体,更像是他的回忆式自传。电影中罗爸爸和罗妈妈的原型就是罗导的父母,父亲沉默寡言,母亲开朗乐观。品学兼优但不幸身患重病的哥哥,也是罗导的儿时记忆。

  故事很感人,但拍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费非常有限,这使得导演要在挑选角色和保证剧本质量之间做出取舍。不过好在真正优秀的电影,也值得被优秀的人发现。

  据拍摄的幕后花絮称,任达华在看完剧本后就哭了,看完第二遍又哭了。跟导演罗启锐交谈了5分钟就答应拍戏,并且以远低于“亲情价”的“父子价”接拍。饰演草根罗妈妈的吴君如也以“亲情价”出演,颠覆了她以往喜剧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

  至于加盟客串的导演许鞍华,还有秦沛、谷德昭等人,既是看中《岁月神偷》这一剧本,也是香港电影人的一次集体怀旧。

  采访中,任达华表示,如果要拍一部缅怀旧香港的电影,非罗启锐和他的妻子张婉婷莫属,因为他们就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至2010年电影上映,罗启锐经历了44年的港英政府时代,13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时代。他对香港的变迁发展有着切身的体会。

  “是金子总会发光”,《岁月神偷》就是香港电影里的一块金子,所以才会吸引优秀的人参演,吸引我们去观看。

  

  03 历史香港人的情怀故事

  一部电影吸引任达华、吴君如亲情参演,吸引许鞍华、秦沛客串,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怀旧是一种情怀,一种不能、不愿忘却过去的回忆,但同时又带着希望面向未来的勇气。根深风吹不倒,冠盛才会满京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的上海人到香港发展,他们多为裁缝、理发师,集中在深水埗一带。月饼在当时是奢侈品,弟弟说要吃一盒的蛋黄莲蓉月饼,而妈妈只能给一个,生活的苦只是单纯的苦。后来弟弟偷偷卖明星照片,为了吃到月饼瞒着家人,买了一盒月饼,但钱不够。后来有人来向妈妈要剩下半份月饼的钱,被蒙在鼓里的爸爸非常生气,训斥弟弟。

  即使日子再难,罗家也是踏踏实实的过日子。有人想要罗爸爸三天赶出一双鞋子来,罗爸爸坚持七天才能做好的原则,宁可不卖,也不抛弃自己的底线。教育孩子也是,不能偷、不能抢,否则是要被打的,即使最后心疼的人是自己。

  弟弟在回答父亲的每天问话中,也能看到弟弟的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子女对父母的认可和接受。开始的时候,只是敷衍的回答。

  “今天学校教的什么?”“中文和英文”

  “中文教什么?”“中文”“英文呢?”“英文”

  后来,也许是岁月的流逝带来的成长,也许是经历让我们看清父母深切的默默地爱。回应不再是敷衍,而是告诉他们,我在成长。

  “今天学校教的什么?”“中文和英文”

  “中文教什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英文呢?”“man, I’m a man.”

  弟弟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每一个香港人都在成长。父母在变的更加坚强,因为他们要保住顶,保住一个家的顶。

  

  这是一家香港人普通而温馨的故事,

  这是一群香港人在岁月里成长的故事,

  这更是一代香港人在苦难中,相信会有“双彩虹”的故事。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

  看到了一条香港永利街被永久保存,

  看到了一群香港影视人倾情加盟,

  看到了一代香港人不屈服于生活的压力,迎面苦难,却也不放弃希望,

  他们才是岁月偷不走的真挚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