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人士的冬奥会:有了手语转播,我们看懂谷爱凌“小栓子”
“踢刀了踢刀了,没关系别担心,这里会有一个判罚!”当李文龙的冰刀和加拿大队员碰在一起摔出场外后,王濛第一时间在直播解说中给出解释。
此刻刘洋并没有选择调大电视音量,而是打开网页开始搜索原因。刘洋是一位听障人士,他听不到现场解说第一时间的规则解读,只能等待赛后的新闻报道。
早已习惯没有声音的刘洋,本届冬奥会却多了一个习惯,观看手语解说的赛事回放。这是北京冬奥会转播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多听障人士在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
刘洋观看手语冬奥转播。“解说员”“昨天的5000米接力,中国男子进决赛了。”一大早,刘洋就在群里发了条消息。随后有人接茬:“今儿还会有直播吗?”刘洋立刻截图赛事预告并写道,“下午5点有500米决赛。”
这是群里的常态,每逢重大比赛,就会有人像刘洋一样往群里发各种赛事信息,刘洋把这种行为称作“解说员”。
“有中国队的比赛就直播,时间上不固定,谁有空就谁来弄。”按刘洋的说法,“解说员”纯属自发行为,更多凭借的还是自己的热情。但像奥运会这样的大赛,“解说”从未缺席。
刘洋便是积极分子之一,他颇为骄傲地写道:“东京奥运会我‘解说’的时候,搞得很多同学都无心工作了。”
不同的是,这里的“解说员”并不说话,而是把各种文字信息扔进群里,描述比赛状况——因为22人的班级群里都是听障人士,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
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们对体育的热情有增无减。刘洋这样解释:“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听力其实对体育运动没什么影响,只是不方便交流,不能及时接受信息。”
对冬奥会颇感兴趣,同为听障人士的吕昀有着相同的感受:“这届冬奥会在中国举办,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这样的盛会无论如何都想看。即使没有字幕没有解说,我们也听不见,但是可以看画面,同样可以看到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样子。”
刘洋。第一眼的惊喜如果是他们熟悉的比赛项目,刘洋和吕昀能看个大概,但是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有些束手无策。
“你们还能听王濛解说搞明白原因,我们完全是看天书。”男子接力5000米比赛后的第二天,刘洋感慨道。
事实上,刘洋班级群远比他描述得更加热闹。短道速滑第一个决赛日出现多次判罚时,班级群出现了各色消息:专业朋友的解释、新闻推送的链接、社交媒体的图片、甚至还有国际滑联的官方网页......
普通人通过现场解说一句话就能获取的信息,他们要通过更多途径才能明白现场具体发生了什么。
相比其他类型节目,体育赛事对听障人士并不友好。比赛画面能提供的信息有限,太多细节是藏在现场解说的声音当中,但他们无从得知。就如吕昀所说,“我其实很喜欢看电视,有字幕的电视基本没问题。但体育规则比较多,不懂这项比赛也没有解说的话,就很难看得懂。”
吕昀此前只在新闻中偶尔看到手语解说的身影,更别说在体育赛事中配备手语解说了。
相比直播没有声音,更让刘洋无奈的是缺乏互动。刘洋感慨:“你们能及时了解情况,还能互动,我们是没办法,总是比你们晚,只有比完了或第二天看新闻才知道。”
刘洋的观赛体验,直到朋友发给他一段视频才有所提升。那是一段北京冬奥会中国队首金比赛的AI手语解说,虽然只是录播回放,但2分半的比赛,刘洋终于能从手语解说中明白夺冠夜比赛中的种种细节。
“我第一眼看到还挺惊喜的!”此前,刘洋只在LOL的总决赛直播中看过真人手语解说,但AI手语解说,还是第一次遇见。
于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刘洋多了一个习惯——时常翻看AI手语解说视频。他给出解释:“如果有朋友想看当时的比赛,我就会把视频搜出来给他们看。”
谷爱凌“小栓子”,人名热梗它都能懂刘洋习惯的转变,来自央视频和腾讯团队共同打造的3D手语翻译官“聆语”。
“目前许多新闻资讯、文娱节目中都缺少手语翻译,这对他们理解社会带来的很大阻碍。”说起“聆语”诞生的原因,腾讯云小微数智人产品总经理杨丽解释:“我们了解到很多听障人士,对于体育比赛也有很大的热情和关注。我们希望能够搭建信息无障碍的桥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观赛体验。”
在距离春节不到两周的时间,3D数智人手语翻译官“聆语”方案启动,最终敲定了在央视频上亮相。
5日晚,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得中国体育代表团本届冬奥会首金,“聆语”正式“上岗”,在2分37秒的比赛时间内,“聆语”用232个手语动作,完成中国队首金解说。
杨丽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相比真人手语翻译,“聆语”有着更多优势,“一是可以减轻真人手语老师的翻译工作量;二是可以快速机器翻译;三是易复制,满足大量节目内容翻译的需要。”
据介绍,“聆语”具备健听人语言与听障者手语的机器翻译能力。基于对《国家通用手语词典》的长时间学习,“聆语”只需输入健听人语言即可通过机器翻译低延迟生成高准确率的手语语言表征,并基于腾讯多模态端到端生成模型,进行联合建模及预测生成高准确率的动作、表情、唇动等序列,实现自然专业、易懂度高的手语效果。
事实上,AI手语翻译与虚拟主播相比有着更多难点。像“普通话”一样,手语有通用手语,也有类似方言的不同手语表达形式。因此,需要采集足够多的语料,才能让“聆语”更准确地表达不同场景下的内容语义。
对此,“聆语”除了完成对《国家通用手语词典》8867条通用手语的采集,还覆盖了23000个词汇量种类,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达到160万。
据了解,词汇的覆盖不仅包括通用手语,更是涵盖了许多体育专业词汇。这样的专业词汇,是此前手语尚未尝试过的领域,“在这一部分词汇的覆盖当中,其实是我们跟专业老师逐步在摸索的,很多时候这里面是没有业界标准的。”
杨丽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鸟巢’这一类词汇,是需要去约定和定义,才能达到听障人士的可懂度。为了更好服务赛事解说,这类词汇覆盖超过了15000多个。”
正是庞大的词汇和语句覆盖量,让“聆语”手语可懂度达90%以上。
此外,“聆语”还能通过大数据基础,及时获取热词并智能迭代。“比如谷爱凌,首字母+唇形才能定义成特殊的词,我们能够快速及时的掌握热词,并及时进行手语词汇补充。”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谷爱凌这样的名字,还是“小栓子”这样的热梗,都能通过“聆语”传递给听障人士。
行业专家表示,AI手语翻译这项技术要产生实际的应用价值,需要在技术链路上完全跑通,通过健听人语言驱动,实现实时的AI生产。在观看多场不同AI手语翻译的比赛和解说之后,专业手语老师也表示,“聆语”的翻译完整度、可懂度更高。听障人士也能像同龄人一样get到网络热词,距离“信息无障碍”环境也更进一步。
他们,被看到“聆语”的出现,让刘洋和吕昀这样处于无声世界中的特殊人群,也能“听”到北京冬奥会各种比赛的盛况,提升观赛体验。更让人欣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目光关注到这一弱势群体。
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中国有2780万听障人士,手语是这些听障人士之间相互交流思想、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语言。
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
本届冬奥会上,以“聆语”为代表的虚拟手语数字人,就成为了北京冬奥会期间的一抹亮色。腾讯、百度、智谱AI、小冰公司等企业推出的手语播报数字人,纷纷出现在听障用户的视野当中。
事实上,打造“无障碍的冬残奥会”一直是北京冬奥会的努力方向。以国家体育馆“冰之帆”为例,无障碍设施早已遍布场馆。
“冰之帆”场馆里的所有客梯均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场馆内没有一处门槛,残障人士可从各个入口直达比赛场地及无障碍看台。
馆内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因地制宜将看台突出,做成类似于阳台的样子,分散在各个场馆的入口处,可让残障观众距离冰球比赛场地更近。
此外,残奥会时,在运动员更衣室至比赛场地,全部铺上仿真冰板,并降低坡道的坡度,运动员可以从更衣室滑入比赛场地,解决了运动员因场地不便,需要进入赛场后更换冰橇的不便。
其他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同样一应俱全,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曾夸赞:“国家游泳中心是我经历过的历届冬奥会中最棒的冰壶场馆。运动员更衣室、无障碍坡道等设施的设计非常精巧,考虑十分周到。”
无障碍,更团结
如果把场馆的无障碍设施看作对运动员和现场观众的人文关怀,那么像“聆语”这样的3D手语翻译官,则是通过科技的力量,展现出对成千上万观众的尊重,这与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精神不谋而合。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更团结”的愿景凝结在每一片小雪花上,从“我”变成了“我们”——既包含了中国态度,又表达了世界期望。
“我们”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便是残障人士。数据显示,全球约4.3亿人有中度及以上程度的听力障碍,但他们追逐运动的激情同样热烈。让有障碍的生活,变成无障碍的人生,科技的背后同样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
就如吕昀在聊到AI手语解说时,写下的一句感慨:“我们日常生活有障碍,但是热爱运动的心无障碍。”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