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幕后,为何设置一个外国小女孩,还朗读《一千零一夜》?

  

  坐在电影院里,正襟危坐,看了一场《万里归途》。

  没想到,一向泪点高寒的我,竟然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哭了,倒在沙发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哭得一塌糊涂,哭得迷里懵瞪。

  

  恍惚间,突然看到吴京出来了,吓我一跳,以为到了《战狼3》。

  看完电影,已是深夜。走在外面安静而又空阔的大道上,心里不断涌上一股又一股,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好奇心。

  于是,好巧不巧,我看到了下面这些幕后,小吃一惊。

  

  当宗大伟毅然决然,放弃跟随同事们一起回国回家,而选择逆行,带着成郎跳上司机大叔瓦迪尔的面包车。

  瓦迪尔大叔熟练地驾驶着面包车,载着大家驶向战区。

  

  此时,车厢里突然想起《星星点灯》的前奏。接着,歌词又紧跟着出来。许多人,再也忍不住了,泪滴大朵大朵落下。

  其实,瓦迪尔大叔并不是这辆面包车的真正司机,他只是在表演“开车”。当然了,宗大伟和成朗,也都是在表演“坐车”。

  而这俩车的真正司机,此时正在车顶,紧张地驾驶着面包车,前行,左拐,右拐,上坡,下坡,碾压过一个石头……

  

  其实,就这俩瓦迪尔大叔驾驶的面包车,剧组前前后后做了4辆(其他3辆,也各有各的用途)。

  瓦迪尔大叔开的这一辆车,是特制的,为了体现出完美的镜头感,所以必须把动力系统放在车顶。

  宗大伟和章宁有一场火锅戏,很劲爆。

  原来,一开始俩人只是据理力争,用的词都是文雅和优美,态度都是平和而礼貌。但,张译演完,觉得没劲,不符合角色的个性。

  于是,他大胆提出,要跟章宁吵一架。

  “当外交官,如果怕吵架,那就是还没入门;不怕吵架,才算刚刚入门;吵架时还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才算开始找到吵架的感觉。”

  

  导演饶晓志很支持宗大伟这个想法,立刻让编剧们给他俩找一些阿拉伯谚语。然后,大家一起从里面挑出了一句:“面具戴久了,就变成脸”。

  没想到,简直就是妙手偶得,这句话后来竟然成了贯穿全剧始终的一句经典台词,有力地推动和表现着剧情的发展。

  前后总共出现三次,次次点睛。尤其在第三次,“穆夫塔戴面具这是以前就设计好的,没想到也和这句词“合上槽了”。

  饶晓志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就是“电影之神”给的礼物。

  

  影片中,有一幕场景虽然没有炮火,没有死亡,但却深深震撼到了每一个观众。

  就是当125人因在交战区失联,镜头闪过,是他们跟着宗大伟等外交人员跋涉荒漠的场景。

  这时,小女孩打开从废墟中捡到的那本阿拉伯童话《一千零一夜》,朗读起了其中辛巴达的航海故事。

  充满童真和稚嫩的声音与残忍而时刻面临死亡的现实,瞬间交织在一起。

  

  危难不可避免,但总有人走向危险的堤坝,也总有人走向烈烈山火、走向最危险的地方,为了最需要的同胞,把沙漠变成绿洲,把江河变成水电。

  也许,正是这样的凝聚力,支撑着他们走过了32万6713步的归途。

  导演饶晓志能够找到电影里《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的故事,并且还能与“归途”的故事进行奇妙的串联,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经历。

  其实,用《一千零一夜》作为小女孩的一个行动,不是饶晓志的主意,而是监制王红卫首先提出来。

  然后再经编剧史册不断润色,试错。

  

  最早,史册第一个想到的是阿拉丁神灯。让小女孩朗读了一段后,感觉不是那个味儿。于是,就再找,最终找到了辛巴达的故事。

  竟然发现辛巴达的航海故事与《万里归途》,有一种奇妙的映射。

  小女孩这个人物的设置,在影片中犹如画龙点睛,是最亮的点,不可或缺。

  本来,最早设置的是一个中国小女孩。可是后面越来越觉得力量有点弱了,无法表达中国与外国人民共同经受的战火痛苦。

  

  编剧史册,说这个小女孩身上不只是简单的柔弱,仅仅表现出要被保护的特质。而是应该还有“野性”和“能量”。

  所以,经过大家激烈讨论,最终在国籍的设置上,他们产生一个野心,就是表现“命运与共”,让观众能够真正共情他们。

  那只有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经历战火才能表现出来,“就像宗大伟跟边境官哈桑说的那句话:

  “我们是从同一个大陆走出来,我们都是人类,我们都相信爱,相信勇气。”

  

  面对不明队伍前来时,宗大伟不顾危险地回到哈桑办公室,想要营救哈桑。

  宗大伟安慰哈桑说:“我们中国也是从百年战乱中一步步崛起富强起来的”,哈桑眼里全是泪光。

  都和殷桃救的外国小女孩一样,大家“命运与共”,在战火中在灾难中就是一家人。

  

  饶晓志一开始给剧组的美术设计团队,定编定岗,只给了15个人的预算。

  没想到,最后他们竟然为《万里归途》的道具和置景团队,招聘了1000人。而且,他们还大干特干,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

  在2个造出来的城市里,他们别出心裁破天荒地设计出70个可以充当前景的各种小摊位。

  除此之外,他们还又做了50多辆外国车,什么消防车呀,军火车呀,出租车呀,洒水车呀,以及私家小轿车什么的,统统都有。

  尤其是每一辆车,都经过专门的重新设计、加色涂装和深度改造。

  

  另外,又从1000人中抽调6个人,组成特种部队,在剧组里什么也不干,专门就负责改车。

  比如,他们特制的一辆武装列车,采用电驱动,这样就能灵敏地控制和刹车,同时也噪音很小,小到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响声。

  最后,这部车被派上大用场,用在片中反政府军掳走宗大伟、白婳和刘明辉等人那场戏中。

  

  导演饶晓志事后才得知,这竟然还不是从外面市场购买的,而是李淼团队自己研发的并且,为了能够及时充电,他们在车上装了一个柴油机。

  这样,就可以不停地给电池充电,保证随时可以给电就走,为了保证动力,车底下铺得满满的竟然都是锂电池。

  真是拼了,怪不得这部电影这么好看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