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

  大家好,这里是王安洲。

  相信熟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朋友们对克伦威尔这个名字应该是不陌生的——当议会军陷入险境的时候,是他自己出钱组建了一支铁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大败王军——后来又在纳西比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而在查理一世被斩首处死后,他自封为护国主,成为英国的最高统治者。

  

  可以说,克伦威尔这个名字伴随了大半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着革命的进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这个称号克伦威尔当之无愧。但是虽然,他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可对他的评价却始终没有定论。

  “暴君”与“英雄”,这两个称号如天使和魔鬼一般,围绕在他的身边。

  

  就连历史课本对他的评价也有很大的出入——在人教版课本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当中,给予克伦威尔很高的评价,并称他的独裁统治是“特殊时期的必要政策。只有这样,新生的资产阶级才能站稳脚跟。”同时称赞他的宗教餐饮政策以及发展工商业的法律。

  然而,讲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选修二,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夺取了民主革命胜利的果实”、“导致国民怨声四起”、“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英国经济倒退”。

  如果光光看这两段评价,我们甚至有可能感觉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仿佛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则是袁世凯。

  

  让我们抛开那些断言,去从史料中探寻一个对克伦威尔来说比较合适的评价吧!

  自1642年支持王党和支持议会的军队爆发内战以来,克伦威尔就一直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当埃塞克斯伯爵的议会军在西南地区被王党击溃时,克伦威尔的铁骑军却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逆转败局,大败王军。

  

  在不久之后,也正是他向议会提出了兵制改革主张,使用募兵制——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不管是在古代的罗马的马略改革还是中国唐朝的改革,一个国家一旦改变兵制为募兵制,就会出现两大后果——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但是很容易出现军阀倾向。

  因此,罗马出现了苏拉、克拉苏、庞培、凯撒等人,中国则出现了无数藩镇割据的军阀。

  

  而英国则出现了克伦威尔——由于杰出的战绩,他随后出现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和骑兵司令,并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溃王军。如此功劳,再加上铁骑军为他自己亲手打造,克伦威尔在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在国王沦为阶下囚之后,失去了共同敌人的议会培训组发生了内部矛盾——长老派主张维持旧有的体制,克伦威尔的独立派则代表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而平等派则试图为广大群众争利。

  这时军权的作用,体现出来了——克伦威尔先是把军队开进伦敦,驱逐了长老派;又在后来利用军队镇压平民的游行示威,打击了平民派。

  

  从此,克伦威尔政权的性质基本定下来了——军事独裁政权。依靠军队打击自己的敌对政党,既然成为立国之本,接下来就不可能被颠覆——因为一旦立国之本被颠覆,他的政权离灭亡也不久了(参考韩国光州民主化运动平反)。因此,他只能维持着军队的统治,牢牢的用军队控制着国家。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二次革命胜利后,克伦威尔两次用军队驱散议会——因为议会所象征的民选,实际上就是在挑衅克伦威尔的军事强权。

  

  护国主时期的克伦威尔的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方面:军事,宗教,经济。

  军事与经济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的军事和经济是高度相关的——这倒不是因为此时的英国和普鲁士一样,整个国家都被绑在了军队的战车上,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军事独裁统治之下,军事和经济同时成为了政府最重要的两根支柱——而这两根支柱也相互影响。

  

  由于王党分子逃往苏格兰和英格兰,克伦威尔连年率兵出征——为了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除了增加赋税,他不仅拍卖即将征服的爱尔兰的上百万亩的土地,还拍卖原来属于王室的土地——我之前因为已经经过连年内战,那些几近破产的农民,自然买不起这些土地,所有的土地几乎都进入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手中——这在客观上也是一种土地兼并。总而言之,便是:军事上的对外出征不仅提高了百姓的赋税,还极大地壮大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

  而在对内方面,克伦威尔用军队镇压平等派以及掘地派的示威,使用武力平定他们因为反对圈地运动爆发的起义——圈地运动的受益者无疑是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而航海条例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在军事上对荷兰构成严重打击,在经济上,再一次喂肥了国内的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集团。而国内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集团对商业的垄断,则等于是把平民的命根子抓在了手里。

  宗教

  克伦威尔的宗教政策是开明——但这某种程度上似乎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虽然当时英国的宗教改革进行得比较平缓,英国国王直接把信仰由校会改为圣公会——但是清教与正统的天主教之间无疑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清教内部的各个派系也互相倾轧。

  

  作为清教出身的议员,克伦威尔自然不会支持天主教——可是,国内天主教的势力又实在强大,再加上新并入的苏格兰,爱尔兰等地区又有广大的天主教徒,为了避免国家分裂,克伦威尔只好容忍不同宗教互相融合。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克伦威尔呢?

  毫无疑问,克伦威尔是爱国的——可是他爱的是那个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英国,不是那个广大平民的英国,更不是国王的英国。他率领的的新贵族与资产阶级跟国王的斗争,就好像是罗马的自由民和贵族的斗争——他们确实是向专制政府宣战,可永远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从来没有考虑过更下层的奴隶。

  

  克伦威尔的一切政策,不管是所谓的发展工商业,还是对外征战中对土地债权的出卖,都是为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团——而他为了国家统一而在宗教上做出的开明,实际上也是,为了避免这个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英国发生分裂——实际上,克伦威尔也是擅长妥协的。早年,他所率领的独立派是支持君主立宪的,可是平等派却支持共和制,他因此而向平等派做出妥协——毕竟共和制并不损伤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他无疑是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卫道士。

  

  由此,我们对克伦威尔可以做出两个评价——而在这两个评价中,选择哪个,完全凭大家的想法:

  在客观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卫道士/因阶级局限性而不彻底的民主斗士。

  大家对克伦威尔怎么看呢?欢迎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进行探讨,我会一一回复的。

  我是王安洲,一名投身于人文科学领域的作者,下一次更新再见!

  单选|大家更认同哪个评价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卫道士不彻底的民主斗士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