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殡,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从此定下一规矩
中国古人常说盗亦有道,意思是即使是做盗贼,也有他们行业所谓行事准则。
比如在我们熟知的很多小说和武侠影视中,强盗或者小偷一般情况下都不欺负穷人,他们甚至专门劫掠富商地主的钱财和粮食,然后分给穷苦百姓。
例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他们就曾明确表示要“替天行道”。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盗墓行业里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任何从事盗墓的人都不得去盗包拯的墓穴,人们不禁好奇为何会这些三教九流之辈也对包拯佩服的五体投地呢?
清如水,明如镜的包青天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出生于诗书之家的包拯自小开始就表现得认真好学,后来在当地大文豪刘筠的推荐下,包拯在29岁那年考取了进士及第。
本来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可以大展身手,可为了能够侍奉自己年迈的父母,包拯毅然辞官回家尽孝十年,待双亲西去之后,包拯又再次出山。
很快他凭借着高超的断案能力赢得了青天的赞誉。包拯为官一生清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公堂之上处理案件。他死后并没有为子孙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只有那发人深省的家训。
他告诫后代子孙,如有做官之人,凡因贪赃枉法而受到处罚的,即使在死后也不允许葬入祖坟之中。
其实包拯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清官跟他自小受到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小时候包拯的父母就对他的言行举止有着严格的要求,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包拯很少有时间在外嬉戏玩闹。
他的童年大都是在读书当中度过的,相传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在他的额头上有一道月亮形的胎记。
话说文曲星在下凡的时候,需要去南斗星君处进行报道,但因为等得不耐烦,便直接从南斗星君的脸谱中随意拿了个脸谱便下界去了。可后来才发现自己拿的是武将的黑脸谱。
而武曲星星无奈只能拿着不属于他的脸谱下界,因此包拯就是我们所常见的黑脸,而武曲星转世的狄青则生的眉清目秀,反而需要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具来震慑敌人。
可刚出生的时候家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怪胎,因为包拯生下来就奇丑无比,加上脸又黑,后来是大嫂偷偷地将他抱走,送到别人家寄养长大。
江心弃砚美名扬
历史上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像牛舌案和铡美案早已被人们传承一段佳话。而包青天的美名最早来自于他在岭南任职期间。
古代时期的岭南,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广东省地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荒僻之地,很多人都不愿意来这个地方做官。加上岭南又是百越之地,很多地方土著经常与当地的官员发生激烈的冲突。
而包拯在刚上任没多久,就设法将山中这些流窜的人口变为定居的居民,让这些土著真正的能融入到汉人的生活当中。
当时,岭南的端州地区盛产端砚,很多官员都借此机会贿赂当朝权贵,欺压百姓,包拯在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他决定要从自身做起,不允许地方官员借此名目来克扣工人的钱财。
其次,包拯还借整治端砚贿赂的机会,平反了当地的一起冤假错案,证明了砚工们的清白,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自此之后,包拯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包青天。
后来在包拯准备离开岭南地区回京述职的时候,当地的百姓纷纷来到游江岸边为他送行,而著名的江心弃砚的传说就由此而来。
话说包拯手下的官员吴文书私收当地百姓的明砚,但他又怕包拯知道此事。
于是在出发的前一天,他将砚台偷偷的藏入到船中,可没成想在启程的当天,端州的天气瞬间阴风怒号,大雨倾盆。
包拯察觉事出蹊跷,便告诉船上人说其中一定有人做了有愧于当地百姓之事,因而上天才挡住去路。
包拯于是下令所有随行人员打开行李包裹挨个检查,最终发现了吴文书先前藏匿的砚台。
一番审问后,包拯便将这珍贵的名砚扔入到了江中,力求做到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自那之后人们对包拯的敬佩之情便更上一层楼。
万民敬仰,流芳百世的清官
包拯一生不畏权贵,素以廉洁清明著称。他执法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绝不轻易向权贵们低头。
公元1062年5月,64岁的包拯在工作期间突然病倒,随后便骤然长逝,包拯死后整个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当时的皇帝为了悼念这位贤臣,亲自下令停朝一天,举国哀悼。
考虑到包拯生前的卓越功绩,在其死后,皇帝决定将其风光大葬,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出殡的当天,从开封府门口竟抬出二十一口棺材。
相传很多王公贵族在下葬的时候,为了避免被他人盗窃,会设计出很多疑冢。例如历史传说中曹操的72疑冢就是典型的代表。但像包拯这样同时将二十一口棺材下葬的却十分少见。
包拯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自己生前大多是和一些地方的权贵恶势力作斗争,他担心自己死后这些人会寻求报复。因此用二十一口棺材来迷惑众人。
实际上二十一口棺材当中只有一口是用来装噬他的尸体的。包拯知道打造一副棺材耗费巨大,他不想在自己死后还要铺张浪费,因此他留下遗命,在自己下葬后将剩余的二十口棺材返还给当地人使用。
包拯死后,人们也纷纷地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一生替百姓直言的青天老爷。
甚至于在盗墓界也曾明确规定,凡从事摸金之人绝不可偷窃包拯及其后人的墓穴。
虽然包拯在当初用二十一口棺材来迷惑世人,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今我们还是找到了他的陵墓所在地。
这也为人们更好地去祭奠这位流传千年的清官提供了机会,而包拯也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