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大夏国主明玉珍:连结数万韩国明氏后裔的巴蜀传奇

  重庆长江南岸,明玉珍死后开凿的大佛

  大夏国主明玉珍:连结数万韩国明氏后裔的巴蜀传奇

  文 / 蒋维明

  垂柳依依,细雨霏霏。朝鲜半岛三八线之南,土台上屹立着座“望祭坛”。坛身书有“祖上恩德永慕,后孙精诚望祭”的联语。每当清明节时,韩国明氏大宗会数万子孙的代表衣冠似雪,在这儿遥望远方,拜祭祖坟。

  据明氏代代相传,他们家族的根在中国“西蜀渝州”,远祖是一位德化万民的君王,兵败后,儿子被放逐到高丽岛上,后代繁衍于韩国、朝鲜等地。20世纪50年代到中韩建交这段时间,明氏子孙无法去寻根祭祖。这“西蜀渝州”指的是四川盆地内的重庆。1982年3月,重庆市江北区爆出一则让世人瞩目的新闻,江北区上横街重庆织布厂基建工地,发现了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大夏国皇帝明玉珍的墓葬。

  重庆织布厂基建工地发现明玉珍墓

  发现明玉珍墓

  明玉珍墓背靠重庆江北的宝盖山(又名睏龙山),东近滔滔长江,南临嘉陵江。此地背山面水,气势恢宏,墓门恰好正对两江汇合口的朝天门码头,正所谓“山川形胜望中收”。

  陵墓全长5.4米,宽3.6米,深约3米,用石灰糯米浆浇灌卵石垒成,十分坚固。内棺为柏木,外槨用名贵的香榧木,有抗腐防潮之效,出土时色泽如新。由于大夏国信奉明教,信奉弥勒佛,崇拜日月,赞美光明,提倡素食、戒酒、裸葬,崇尚俭朴,故严遵教义的明玉珍皇坟规模不大,随葬品不多。但出土文物很有研究价值,如:黄缎铭旌(招魂幡)上绣“太祖”二字;黄缎刺绣龙袍,黄缎襦裙(战袍)未穿上身,覆在尸体上,象征裸葬;殉葬品仅金杯一只、铤形银锭二枚,大者重131克,小者重73.5克,简约得近乎寒素。

  图1:

  考古发掘出的明玉珍墓室

  图2:发掘出的明玉珍黄袍(已残损)

  还有一块“玄宫之碑”,记述了墓室主人的生平和业绩,全文1004字。此碑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图1:玄宫之碑

  图2:玄宫之碑拓片

  经媒体报道,明玉珍墓的发掘引起国内外关注。经过史学界对大夏政权及明玉珍、明昇父子生平的研究,证实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后,曾将明昇放逐海上,去了高丽半岛(即朝鲜半岛),其子孙如今总计5万多人,其中韩国有3万多人。

  1995年5月2日,香港《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岁月悠悠六百年,亲情脉脉一线牵。六百年前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后裔,最近从韩国千里迢迢赶至重庆寻根祭祖。”

  图1,2:韩国明氏后裔在睿陵祭祀明玉珍

  图3:韩国明氏后裔在睿陵祭祀明玉珍后合影

  图4:从韩国千里迢迢赶至重庆寻根祭祖的明氏后裔

  明玉珍墓,史称“睿陵”。韩国明氏大宗会访问团在明玉珍墓前参拜,敬献花圈、奉上家谱、供上瓜果香烛。明氏大宗会家谱的记录与睿陵陈列馆收集史料两相对照,一一吻合。

  人们不禁要问:明玉珍何许人也?在历史长河中,他创立的大夏国是怎样一个政权呢?

  图1:明氏宗谱

  图2:明氏宗谱表

  石人一只眼

  元末,有一首传遍南北的《醉太平小令》写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所谓“开河”,是因黄河下游淤沙、泛滥,影响漕运和盐业,元至正十年(1351),朝廷任命工部尚书贾鲁兼任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15万、戍军2万,开河280里,欲将黄河勒回旧道。河工经费被官吏大量侵吞,久走江湖的韩山童便编造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不日,河工们在黄陵岗取土,果然掘出事先埋好的一尊独眼石人。韩山童于是顺“天意”率众起义,被推举为“明王”。“变钞”指当时滥发的纸币,使得物价暴涨10倍,许多地方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后,尽管元朝派出官军,搜捕、屠杀了韩山童,但头扎红巾的起义军主将刘福通又拥戴山童之子韩林儿,举兵攻占颍州(今安徽阜阳)、汝州(今河南临汝)、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不久,韩林儿称帝,国号大宋。这一支红巾军被史学家称为“东系红巾军”。后来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此时亦在“东系”,系郭子兴帐下的一员小将。

  另有一支徐寿辉领导的“西系红巾军”,活跃于湖北、江西地区,他在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后称帝,国号天完。徐寿辉攻打湖北安陆、沔阳时,闻听父老争传,随县有一位名叫明玉珍的屯长,义勇贤德,乃当今豪杰。于是徐寿辉派彭莹玉去拜会、招抚。

  明玉珍,本姓旻,因信奉明教,改姓“明”,系湖北随县梅丘的富家子弟,“身长八尺,以信义为乡党所服”。元末天下大乱,饥民四起。父老推举明玉珍为屯长,召集青壮年千余人,操练民兵,在随县青林山结寨自保,捍卫乡里。

  青林山蜿蜒40华里,重峦叠嶂,青溪萦绕,山顶有两个山头,双峰并峙,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彭莹玉又名彭二和尚,缁衣僧帽,进得山来,恰逢明玉珍与相好的彭姑娘在茅室煮茶。相互见过后,彭二和尚转达了徐寿辉的致意和渴慕,并说道:“元失其政,王纲解纽,群雄逐鹿,问鼎中原。主公徐寿辉起兵湖广,威震长江,延揽才俊,思贤如渴。据贫僧看来,青林山幽则幽矣,然气势局促,非龙腾虎跃之地。足下英俊少年,正当际会风云,驰骋疆场,作天完朝的柱石,流芳青史!”一席话激起明玉珍心中的波澜。

  过了一段时间,明玉珍即率领手下人马投奔徐寿辉,投入到反抗元朝暴政的潮流中,建功立业。徐寿辉很重视明玉珍的才干和为人,以隆重礼节迎接他的到来,任命他为统兵征虏大元帅,驻守湖北沔阳湖畔训练军队。

  1353年,元将麻哈都进犯沔阳府,与明玉珍大战于沔阳湖中。明玉珍的水师力挫强敌,将元军逐出境去。可明玉珍在湖上为流矢射伤右目,他强忍疼痛将利箭拔出,脸上流血不止。妻子彭夫人连忙为他敷药、包扎。船儿摇摇星空浩淼,月影波光,彭夫人用梦幻般的声音幽幽轻哼着民间流传的谣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石人一只眼,浩荡长江日月显。”唱着唱着,联想到丈夫被射废了一目,成了只眼(此后人称“明瞎子”);而日月二字,合起不就是“明”么?这朦胧的语句,莫非隐含天机?

  1354年秋,大雨滂沱,水涝成灾,粮食大量减产。次年闹春荒,民众流离失所,天完朝的军粮供应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军心不稳,权臣倪文俊、悍将陈友谅于是向徐寿辉提出建议,派明玉珍“入蜀哨粮”。陈友谅此举的目的之一是排挤一个竞争对手。

  明瞎子奔袭重庆

  不久,徐寿辉拨银万两,令明玉珍进四川筹集粮食。1356年冬,明玉珍率6000义军和50艘大船经由宜昌逆三峡而上,抵达夔州。由于四川连年丰收,谷价很贱,明玉珍公平交易,很快买进粮食将船舱装满,1357年春准备返航。

  这时有一位不速之客来访。改变了明玉珍的生命航程。

  元朝在全国设有11个行省,四川是其中之一。四川省重庆路,治所在巴县。元政府派行省右丞完者都、左丞麻哈都驻防重庆。这时元军已经腐败,官吃空额,兵力薄弱;执政者只好号召境内豪绅自办民团乡兵以自保。这期间,有个叫杨汉的人,在西平寨操练了5000乡兵,自称义兵元帅。右丞完者都封他“千户”之职,令他率众到重庆江北设防,并在城中设宴欢迎他。完者都实则是要吞并杨汉的义兵。“鸿门宴”上,伏兵杀出,杨汉拔剑自卫,跳岩侥幸逃得性命,逃至江边,他夺了条小舟,亡命长江,后碰到明玉珍的部队。

  杨汉在三峡口向明玉珍介绍“重庆防务空虚,左丞与右丞不和,互相掣肘。可分兵水陆两路,奇袭重庆,尽收巴蜀”。明玉珍暗自踌躇,他担心擅自兴兵,不论胜负都会遭到朝中悍将陈友谅的诋毁进谗。明玉珍之妻彭夫人在后舱见明玉珍举棋不定,建议他召见心腹部将戴寿共同谋划。戴寿三思后进言道:“明公修兵沔阳,为民也,哨粮于蜀,亦为民也。不若发粮十之三回沔以济荒,存其余以取重庆。事济则有为,否则掠其财物而归,何损也。且此次出兵,窥陇蜀、据上游、保荆襄、开粮道,一举数得,幸勿他虑”(明黄标《平夏录》。明玉珍最终采纳了戴寿的建议,迅速发兵从水陆两路溯流而上,在杨汉义兵的配合下,四月初在朝天门登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元军,俘获四川行省左丞麻哈都。右丞完者都则率残部仓皇窜往嘉定(今乐山)。

  明玉珍在重庆站稳脚根后,听说天完朝发生了内讧,权臣倪文俊欲加害徐寿辉,事情败露后,被悍将陈友谅袭杀。陈友谅自此居功自称平章,挟持徐寿辉号令诸将。明玉珍于是上奏章给徐寿辉,斥责陈友谅“谋为不轨,驱除异己”。1358年夏,陈友谅派遣刺客陈亨等到重庆行刺明玉珍,恰巧明玉珍出征广安,结果陈亨杀员外郎鲍玉等7人后逃走。两年后,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谋害徐寿辉于采石矶船舱,自立为帝,国号汉。

  短暂的大夏王朝

  明玉珍闻主公徐寿辉遇害,悲恸异常,他在重庆长安寺(今25中学校)设立灵堂,为主公发丧,哀乐声声,白幡漫漫,将士们哭祭灵前。正在这时,陈友谅派来使节,招抚明玉珍,要他率部归顺,加官晋爵。明玉珍拒不受诏,在灵前斩使焚诏,并迅速派出兵马,在瞿塘关设防,不与陈友谅交通。他的义举,受到部众的敬重。

  1361年10月,明玉珍受部将拥戴,登上王位,1363年元且,正式称帝,国号大夏,以明教为国教。明玉珍严格遵守明教教义,秉性仁和,生活简朴,纪纲法度,井井有条。他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建立行政机构,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宰相),明二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享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立妻彭氏为皇后,子明昇为皇太子。在中央设国子监,地方郡县设提举司,发展教育,并实行科举。经廷试赐董重璧等8人为进士,其余“同进士出身”若干人。他还亲赴璧山县登云坪拜访隐士云山翁,咨询治蜀之策。不久,分全蜀为八道,即上下川东道,上下川南道,上下川西道,上下川北道;其疆域最盛时东至湖北宜昌、恩施,西至云南昆明,南至贵州遵义,北至陕西南郑、汉中。明玉珍在境内设官管民,体恤民生,恢复、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较之历史上许多以马上治天下的“流寇”更加体贴民情。大夏朝规定,轻税薄徭,“定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 (明·黄标《平夏录》) 。明朝初年的大儒方孝孺为之赞叹不已。

  此外,明玉珍还把没收元朝贵族的“放牧地”和抛荒田土交由士兵垦殖,屯田以养军,减轻国库负担。在明玉珍的感召下,天完朝镇守彝陵(今宜昌)的参政姜珏拒绝了陈友谅的招抚,特投顺大夏,明玉珍仍令他镇守宜昌,屯田养军。

  收复疆土,坚持反元斗争。大夏建国之初,设置奉天征虏大将军府于汉中,作为夺取陕陇的基地;又设置奉天征蛮大将军府于彝陵,以抗拒陈友谅兴兵来犯。为扫除川中元军残余,明玉珍命大将明二率军强攻嘉定大佛寨,俘获元朝四川右丞完者都等。

  1363年,明玉珍命明二等领兵远征云南。这时的云南由元朝分封的梁王治理。明二攻占昆明逐走梁王后,颇为骄横,杀戮过多,军纪不好,不久,大理总管段功兴兵打败明二,迫其撤军。

  这一时期,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并在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中击毙陈友谅。朱元璋与明玉珍盟好,共讨元室。元、吴、夏在当时成三国鼎立之势。

  惜乎天不假年,明玉珍称帝三年之后,便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对彭皇后说:“元虏未逐,余志不能遂也”(《明氏实录》) 。彭后泣不成声。玉珍嘱彭后辅佐10岁的太子明昇,又召左丞相戴寿、新任右丞相万胜等大臣说:“西蜀险固,若协力同心左右嗣子,则可以自守。不然,后事非我所知也”(《明氏实录》) 。语毕驾崩,终年36岁,这一天是1366年2月6日。

  奉遗诏,明昇即帝位,母彭后垂帘听政,年号开熙。幼主初立,夏朝便发生了内乱。

  明玉珍临终嘱咐戴寿、万胜等“协力同心”,然事与愿违。右丞相万胜不是别人,正是能征善战的明二。万胜在进军四川时,被赐姓明,改名明二。后明二屡立战功,逐渐傲慢自大,不受明玉珍的约束。远征云南之役,他的野心尤为暴露,连远在千里之外的朱元璋,也知道明二“掠民为患,玉珍不能制” (《明氏实录》)。后来明二竞然恢复原来的姓名万胜,此举说明他不愿受制于明玉珍,君臣间的疑怨已经明朗化。明玉珍之死,虽然多数史料反映为自然死亡,但亦有明人叶子奇的《草木子》、郎瑛的《七修类稿》记有“玉珍为明二杀之”之说。史载,当明玉珍尸骨未寒之际,万胜擅杀夏朝大臣都察院使张文炳,气焰嚣张之极。明玉珍义子明昭忍无可忍,请旨于彭皇后,将万胜密召至崇文楼将他杀死。

  明昇的帝位暂得以巩固,但因万胜同党、平章吴友仁在保宁(今阆中)发动叛乱,派人勾结元朝实力人物李思齐。于是大夏国内部干戈不息,两败俱伤,实力被严重削弱。而这时,长江中下游,已被朱元章所据有。

  放逐于高丽

  东系红巾军中的武将朱元璋在混乱时局中渐渐成了气候。1364年,他在南京自立为吴王。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将东系红巾军的首领小明王韩林儿沉溺于镇江瓜州渡口,两年后,称帝于南京,年号洪武。1370年3月,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北伐,大军打到大都城时,元顺帝还在仪天殿欣赏16位天魔女的裸舞。

  1371年,已做了4年皇帝的朱元璋为统一全国,兴兵伐夏,命汤和、廖永忠统水军沿三峡进发,又命傅友德、顾时率步骑由陕西甘肃入川。夏军不支,邹兴等将战死,明军进逼重庆。彭皇太后审时度势,对右丞相刘仁说:若拒守,死伤必多、玉石俱焚。不如早降,以免生灵涂炭。遂率明昇赴朝天门迎降,由水路去南京朝见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封明昇为归义侯,并赐彭太后王妃级待遇,留母子于城中,另任命降臣刘仁为应天府尹。一年后,彭太后郁郁寡欢而死。不久,朱元璋下令将明昇逐往海上,交由高丽国王安置。

  世事沧桑,经六百多年繁衍,现今散居在朝鲜半岛“三八线”南北的明氏子孙已达数万人,有的曾出任过韩国检察长,有的是建筑业巨子。韩国明氏大宗会于1995年4月来重庆拜扫明玉珍墓后,不断有明氏子孙组团来祭,许多子孙想重修皇陵,使之成为旅游胜地,以缅怀这位杰出的历史英豪。

  明氏宗祠

  明玉珍死后,其部将邹兴督工开凿了高约两丈的弥勒石佛,侧刻二弟子侍立(现今仍屹立在重庆长江南岸),隔着大江静静庇佑长眠于地下的明玉珍。在成都金堂城厢(今城厢中学),尚遗存有大夏朝修建的明教寺庙建筑,为国内所仅有;山门前,4株参天的古银杏树,见证了六百年历史风云。而大夏朝为稳定物价铸造的铜钱“天统通宝”、“天统元宝”,流传至今的数量已不多,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古佛古庙古钱,都是大夏国历史的见证之物。

  图1:明玉珍睿陵

  图2:明玉珍睿陵的纪念碑

  撰文/蒋维明

  供图/转自明氏文化公众号

  主编/晨 曦 编辑/SS 设计/SS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