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陨落》票房也陨落,9.5亿打水漂,电影很差吗?

  作为科幻电影领域的观影者,最近上映的科幻电影《月球陨落》我自然没有放过。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电影斥资约人民币9.5亿,截稿时豆瓣5.4分,票房收入1.58亿人民币,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像电影中月球那样一路陨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是好莱坞灾难片的标杆,其导演的《2012》、《独立日》、《后天》、《哥斯拉》等,虽不被资深导演看好,但在观众眼中也算挺不错的,而《月球陨落》这部电影重新刷新了罗兰.艾默里奇电影口碑的新低。

  当然观众也分为两派,一派怀着对艺术以及科学的严谨态度,认为罗导毫无下限胡乱煽情,让观众感受到灾难的不是来自电影中的月球,而是看电影本身。另一派观众怀着吃爆米花看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态度,认为莫要对一部爆米花电影有太高的期许,把视觉效果拉满,能够满足休闲娱乐足以。

  

  电影讲述月球不再依据原轨道运行,而是在绕地球旋转时不停地接近地球,眼看要撞上地球了,电影中美国国防部提议要用核弹的爆炸使月球回到轨道,但“博士”发现应该有外星人操控月球,因为月球内部是空的。为了探寻月球内部的秘密,两位宇航员偷偷用博物馆中陈列的航天飞船飞向月球。剧情大概如此,诚然,我们对科幻电影的要求不能过高,月球内部空心与否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感兴趣的观众也可以自行去查阅资料。但用核弹去改变月球轨道以及用博物馆陈列的老旧飞船就非常离谱了,这也许是口碑差的原因之一,逻辑很难说服观众。

  

  作为科幻灾难片,130分钟的电影,前一小时都在铺设情感纠葛,家庭伦理关系故事性多而杂,拖沓一小时之后才开始进入主题,我估计怀着看科幻大片的观众在电影院睡一个小时应该也不会错过太多剧情,这也是口碑差的原因之一吧。有观众调侃,把电影删减到只留下月球、灾难、外星人,也就够了,丝毫不用为观众打造过多的伦理关系而费心。

  

  电影中一些细枝末节并未做到让观众信服,比如,一个未经训练、胖乎乎的宅男山姆维尔塔利竟然可以坐上火箭升入太空,显然导演把宇航员这个职业看的过于简单,如果门槛如此之低各国宇航局何苦到处寻觅人才呢?宇航员不仅需要非常专业的航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临危不乱的心态,以及为全人类奉献牺牲的精神。

  

  第二个细节在于地球被陨石乱撞了一次后,地球气候没有丝毫变化,依旧是蓝天白云小花猫,人们站在蔚蓝的天空下到不像是经历了什么世纪灾难,而像是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想必是我等胡乱猜测,也许是导演想让这蔚蓝的天际表达人类大难不死的愉悦心情也未尝不是。这种表现形式应该是所谓的借物抒情吧。

  第三个细节是蜂群,故事中说这智能蜂团来自几十亿年前文明下产生的微型机器人聚合体,几乎是所向披靡,人类智慧还算发达,我觉得人类文明距离能够产生这种智慧机器人的文明还差好几截,但是主角们随随便便一发炮弹就把这群智慧机器人从世界上抹除了,一是觉得可惜,二是觉得这群机器蜂不该如此脆弱,消灭也就消灭吧,只能说主角光环过于耀眼。

  

  其他细节就不一一补充了,如果你还没看过《月球陨落》推荐你看看,细节虽然差强人意,节奏以及情节有诟病,但导演脑洞以及花里胡哨的特效也比较适合抱着爆米花在大荧幕上观看,如果你已经看过了,也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