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5篇有关“做研究”的经验性文章
文章来源: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作者:刘西川
为什么要推荐这5篇文章?
从读硕士研究生到现在有将近20年,我一直都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搜集一些学有建树的学者写的“经验帖子”。现在想来,当时的动机是那么单纯可爱,只是想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想从他们那里学到治学的宝贵经验,希望能从这些经验总结中窥探学习和研究的“门道”,当然难以掩饰的是自己内心隐藏的野心,即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搜寻并反复研读这些经验帖子,有什么用呢?我想,至少有两大益处:
其一,读这些帖子的过程,实际就是熏陶。一旦找到了榜样,知道了目标是什么样子,自己就会想办法去模仿、去接近,这就好比听到心仪的戏曲或者歌曲,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两句。经常看这些帖子,遨游在字里行间,耳濡目染,身上也会慢慢有了他们的一丝气质。很多时候,即使一个人天资聪颖,但是胆子小,缺乏向先贤和前辈靠拢的勇气,缺乏榜样的引导和激励,终会落个泯然众人矣的结局。
其二,这些帖子都是学者们将其一生的认知和经验进行总结并倾囊相授,在读这些帖子时,一定要揣摩、吸收和借鉴,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这些经验是各学者在其具体的研究中通过不断解决其遇到的困难所总结出来的,是他们的探索和智慧。对初学者来讲,他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困顿之际,学者们的经验就如雨后甘霖,尤为可贵,帮助其少走弯路。对年轻人来讲,阅读这些帖子,可以知道前辈们是怎么经历和实践的,从方法和技术这两个方面来做好准备;有了这个准备之后,能更好地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去揣摩、运用和印证。
如果有年轻朋友让我给他们推荐经验帖子,我会选择下面这5篇文章。
要推荐的第1篇文章是黄宗智先生的《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之所以将这篇文章放在首位,是想告诉年轻朋友,真正的学者是穷其一生去做学术研究,黄宗智先生1940年出生,今年已经80岁了,依然在专研学术。
这篇文章有几点发人深省之处:
第一、什么是一生的职业选择,或者何谓职业选择?五十年如一日是什么感觉?学术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毅力和勇气?如果不想在大学期间虚度时光或者打算毕业之后继续深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参悟到一生从事学术研究是什么迹象,会有怎样的学术视野与格局。当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谈人生追求、学术理想,似乎有些奢侈。
第二、问题意识很重要。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能解决问题,无论是实践中还是理论研究上的问题。同时,黄先生提出了“问题意识在我的人生经历之中,它其实更来自于感情”这个观点,对此我深信不疑。持久的问题意识不仅要依靠专业知识和能力,还需要饱含持久的热爱和坚定不移的自信。
第三,学术研究是不停的“二次创业”。这一点特别有针对性,现在一些年轻朋友习惯于研究自己熟悉的领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很少转换研究问题。而如文中所示,黄先生有两次重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自由主义》到《华北》与《长江》,第二次是从社会经济史到法律史。如果仔细研读,相信年轻朋友会受益匪浅,只有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多学习与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地创新,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正是往日那些难度渐升的学术压力,造就了如今的诸般能力。
要推荐的第2篇文章是折晓叶研究员撰写的《“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这篇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展现个性化的学术研究心得,以作者数年从事“田野”研究工作的示例,讨论“田野”经验与日常生活逻辑以及与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经验在时下的方法技术与数据浪潮中被淹没,一些年轻朋友醉心于前沿的统计计量方法,满脑子想的都是到哪里找点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以此得出结论,这样确实可以速成几篇文章。折老师在这篇文章中从日常生活逻辑这个角度开创了一条连接理论与经验的路子。她用从讲故事到讲道理的过程形象地说明了个案经验到科学理论预期的过渡,阐明了这其中的逻辑线索。
要推荐的第3篇文章是彭玉生教授撰写的《“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推荐这篇文章有三个目的:一是这篇文章完整地展示了一篇实证文章应遵循的规范与要求以及文章每一部分应达到的标准。二是可以通过文章提供的具体范例,进行拆解式研读。三是重点阐释了我认为一篇文章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部分:问题、文献综述和假设,其中最让我感到“实用”的是假设部分。可以说,一项研究或一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是假设。当假设被充分地检验后,却没有被推翻,它就成为了科学理论。在假设部分,彭教授讲了构建假设的三种方式和验证检验的三种策略。这部分知识对那些不重视假设提出与检验环节的同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推荐的第4篇文章是唐世平教授撰写的《超越定性与定量之争》。虽然唐教授这篇文章的目标是解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的争论,但对当下做实证研究的年轻朋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人在阅读完论文之后,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评判论文的质量高下。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为如何衡量、研判一篇实证论文(定性或定量)提供了标准,具体有以下几点:(1)评价一项研究的统一标准;(2)定量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3)定性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大家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评价所研读的论文和自己写的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唐教授都认为,“最后才是具体的操作”,而这个具体的操作常常被年轻朋友奉为圭臬。
最后要推荐的是贺雪峰教授撰写的《饱和经验法——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贺教授介绍和阐释了饱和经验法的含义、主要原则和具体方法。正是大量的实地调查诱发了强烈的经验情绪,才使他的文风别具一格。我一直认为,做研究就是要在方法论上有自己的特色,就是要有个性和创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单凭“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主张,就会觉得作者已非同寻常。事实上,贺教授就是凭借这股意气,活生生地闯出了一条路子,在中国社会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当然,光靠令人耳目一新的气性还不够,还需要拿成绩和成果说话。
此外,让我对饱和经验法特别推崇的地方还在于:第一,将学生的成长作为第一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第二,强调工作量,无论是阅读还是调研,都应以具体的“量”作为打底和支撑。
5篇推荐文章的摘要及文章结构安排
1.黄宗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开放时代》2015年第6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五十年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动力,包括其中的关键感情因素,为的是向新一代的青年学者说明自己的经历,希冀会对他们的探索起到一定作用。
文章结构安排
一、从《自由主义》到《华北》与《长江》二、从社会经济史到法律史三、关于中国现实及未来出路的探索四、结语
2.折晓叶:《“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经验、理论与方法》,《社会》第38卷,2018年第1期。
摘要:该文从社会学角度展现个性化的学术研究心得,以作者数年从事“田野”研究工作的示例,讨论“田野”经验与日常生活逻辑以及与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经验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日常生活逻辑,需要深入探讨和揭示。日常生活逻辑是一种“沉淀根基”,深藏于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中,需要扎根田野、深入生活去发现和揭示。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完成从观察到理解、从疑问到提问、从易感性到分析性、从技术过程到社会过程,从讲故事到讲道理等几个重要环节的跨越。单个案例研究和多案例比较方法对于上述研究对不同的作用,两者之间是一个递增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只不过在各个不同环节和阶段上,各自强调的重心有所不同。
文章结构安排
一、寻找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中间机制:日常生活逻辑二、发现和揭示日常生活逻辑:几个方法议题(一)做一个通达的理解者:从观察到理解(二)提出一个好问题:从疑问到提问(三)提炼一个分析性概念:从易感性到分析性(四)找出某些社会性关联:从技术过程到社会过程(五)讲出合乎逻辑的道理:从讲故事到讲道理
3.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提要: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旨在分析讨论西方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论范式。通过分析总结国际一流社会学杂志之范文,本文勾勒出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这种范式反映后实证主义逻辑,我权称其为“洋八股”结构。文中重点分析问题、理论和而假设三股,讨论提出好问题、做好文献分析的指导性原则;强调假设乃连接理论与经验之桥梁,并分析建构假设的几种常见策略和形式。最后,讨论了“洋八股”与本土化之关系。
文章结构安排
一、经验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一)第一股:研究问题(二)第二股:文献(理论)综述1.文献综述有三个功用:澄清贡献,提供理论框架,提出理论缘由2.什么是好的文献综述?3.理论创新(三)第三股:假设1.构建假设的三种方式2.验证假设的三种策略(四)第四股:资料描述(五)第五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六)第六股:方法设计(七)第七股:经验分析(八)第八股:结论二、兼论“洋八股”与本地化
4.唐世平:《超越定性与定量之争》,《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4期。
摘要:在政治学方法论发展的进程中,(KKV,1994)是一部地位独特的著作,由其出版所引发的方法论大辩论,特别是其中“定量与定性之争”,带动了整个政治学界对方法论的深入理解及方法创新。这篇文章围绕上述“定量与定性之争”问题,阐述了作者对方法论的理解。具体而言,文章重点批评了一些学者(包括KKV在内)错误地认为:“寻求因果解释”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用定量方法甄别“原因的影响”。对文章作者而言,这是一个对研究方法相当狭隘的理解,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超越两者之争,只有懂得多种技巧并理解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够在面对实际的研究问题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组合,比较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文章结构安排
一、引言及几点声明二、对KKV的简短评价三、超越定性与定量之争:评价一项研究的共同标准(一)问题是不是真实的?问题是否重要?问题的提出是否妥当?(二)对问题的解释的理论化的水平(三)实证假说是不是基于理论之上?(四)数据的可靠性:概念化、度量操作、整体数据质量(五)最后采取具体的方法使用四、定量分析的一些基本原则(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一个研究者都必须对他想研究的问题有确实的了解(二)基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文献的良好把握,发展出一个好的理论(三)千万不要想用定量方法来解决一切研究问题(四)忠于你的理论以及从理论推导出来的实证假说(五)拿到数据后,不要直接就去“跑回归”,最好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数据有基本的了解(六)弄懂定量方法背后的基本逻辑(七)弄懂特定定量技巧背后的逻辑和特殊要求(八)最后才是具体的操作五、定性分析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对问题的深入了解(二)好的理论(三)偏好定性研究的学者也不要想只用定性分析来解决一切研究问题(四)定性研究的理论发展更加强调讨论超过两个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时空的约束以及机制的作用,因此需要更系统和更强的逻辑思考(五)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是用来服务于支持自己提出的理论和推导出来的假说(六)忠于自己提出的理论和推导的假说(七)最后才是具体的操作六、不同方法的结合:以我们的族群冲突研究为例七、结语
5.贺雪峰:《饱和经验法——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社会学评论》第2卷第1期,2014年2月。
摘要(说明:原文没有摘要)
文章结构安排
(说明:原文没有一级节标题,为了方便读者了解,以下标题由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增添的)
一、引言二、饱和经验法的概览三、什么是饱和经验法?四、饱和经验法的主要原则1.不预设问题2.大进大出,总体把握3.关键在于重复五、饱和经验法的具体方法1.多点调查、区域比较2.集体调查、现场研讨3.不分专题、全面调查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