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会迅速失去民心,光养活两千个王就让百姓深受其苦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数不胜数,要论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非太平天国莫属。这场自下而上的草根起义,其规模和影响力可谓空前绝后。
万事万物都有盛极必衰的规律,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衰败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发展后期,它早已遗忘了“初心”,居然衍生出多达2700个王,他们毫无实权,却到处为非作歹,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内部矛盾不断 外部清军逼近
太平天国不得民心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封王过多,这也是太平天国内部的元老级人物,忠王李秀成亲自承认的事实。
任何王朝在建立之初,全仰仗于宗室的支持,可是当过多的宗室亲王百害无一利,而太平天国居然封了两千多个王。
所谓王,在封建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权力,历朝历代中,有幸被封为王的人,大多是开国元勋或是皇帝的亲戚。随着统治阶级的需求,为了牢牢把控中央集权,王位越来越少,毕竟皇帝不能总是养着一群和自己抢饭碗的人。
反观太平天国,他们却反其道行之,他们从最初的起义发展到后期,已经严重脱离了起义时的“拳拳报国”。这其中,王位的数量随着太平天国的发展,呈几何形裂变,从洪秀全一位天王,发展到六位,巅峰时期居然高达2700位王。
在太平天国存在的短短十几年间,已经如此,如果像其他朝代一样统治百年,王位的数量甚至能超过了平民。
发迹于广西金田村的太平天国,起源于一介农夫洪秀全无意间捡到一本外国思想的书,后来他成为一名虔诚的拜上帝教教徒,此时的洪秀全还不是王,顶多算是“上帝钦点的人”。
后来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此时的洪秀全才真正开始自称天王,而随行的几员大将,还没有享受到封王的“甜头”,不过也基本确立了太平天国的一整套领导班子。
随着起义的战火烧到永安,太平军的领导们突然想起了封王这件事,于是从太平天国由一个王变为六个王,他们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其实从他们封王的过程中来看,太平天国的农民属性决定了王位的随意性。
在最初他们以宗室疏远来评判王位的权力,发展到后期,封王居然成为临时起意的赏赐。这无疑成为太平天国走向分裂埋下了伏笔,大家都是王,凭什么听对方发号施令。
在此过程中,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不幸牺牲。很多人不知道,太平天国在发展初期,很多成为拜上帝教的农民都是在冯云山的发展起来的,在永安确定封王制度也是由冯云山筹备并建立制度的,他的存在,是太平天国真正的灵魂人物。
太平天国的部队浩浩荡荡杀到武汉的武昌,清兵节节告退,占领武昌后,他们顺道把附近的南京也攻下了。此时洪秀全为了赏赐在这几场大捷中军功卓越的将领,将秦日纲封为燕王,胡以晃封为豫王。这时的王封得还算合情合理,他们在战争中骁勇善战。
只是有人已经开始不甘现状了,杨秀清觊觎洪秀全的权力已久,这让洪秀全很是担心。
杨秀清在小有成就之后对将士们更是暴虐成性。位高权重的洪秀全不能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人吞噬,于是他开始杨秀清和他的两万名部下全部杀光,北王韦昌辉作为洪秀全最忠诚的拥护者,无比坚决执行这项任务。
当他杀的兴起时,甚至连石达开都不放过,万幸石达开跑得快,并迅速集结人马,开始讨伐韦昌辉。
看着四分五裂的局面,洪秀全为了以示公平,不得已将韦昌辉这位忠诚杀了,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这件事也成为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的风向标。
此时洪秀全终于意识到危机,他不知道身边的“王”到底谁还能信任,于是将亲哥洪秀达、洪秀发摆上台面,想借此机会将石达开牵制住。石达开见此局面,便将自己十几万的队伍拉走,太平天国的战斗力锐减。
笼络人心 封王成风
太平天国在用兵方面捉襟见肘,此刻的清兵趁虚而入,从四面八方大举进攻他们的根据地。为了能够安定军心,洪秀全只能将队伍中的略有胆识的小喽啰,用官职哄骗他们上位。一时间,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等人摇身一变成了王。
即便如此,战事吃紧的太平天国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还是节节败退,而此刻洪秀全唯一能够稳定军心的办法就是封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太平天国的根据地南京内,突然增加了上百名王爷。
这还不算完,后来封王的速度不断加快,最终太平天国的王居然达到惊人的2700个。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南京城内,一块石头砸中人群,其中有三个说不定太平天国的王。
封王还不是重点,重点随着王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王本该拥有的权力全被无限稀释了,甚至到后期被封的王,除了所谓的官职,没有半点实权。
更为夸张的是,由于被封的王实在太多,能想得出来的封号都已经封完了,那些叫出口便威武至极的番号竟然全被“抢占一空”。
无奈之下,洪秀全只能将剩下的王统称为列王。试想一下,当洪秀全在处理政事时,大喊一声“列王请说”, 会不会出现上千人同时说话的尴尬处境。
这已经不是官职繁冗能概括了,这时的太平天国的已经成为僧多肉少,甚至不干事也能当王爷的程度,这也预示了太平天国后期出现断崖溃败的局面。
已经牺牲的冯云山,此刻在天有灵,一定后悔当初所制定的官职制度。太平天国的官职制度从上至下可分为,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等多达二十多个官职。这些官职下还分为多个地方的分王,且很多官职根本名不副实。
在历朝历代中,丞相是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可在这,丞相只是看起来高级而已,实际上没有半点实权,而且这些丞相中还分出正丞相、又正丞相以及副丞相等等,由此衍生出多个丞相封号。
不仅如此,太平天国中这么多丞相所负责的事务,其实由一个人就能全部处理。如官员赏罚的登记、议政时做笔录、甚至逢年过节分发过节礼物时,都有专门的丞相负责。在一个将近千人的军队中,居然出现了二十个丞相,由此推算,数万人的太平军中,到底有多少个丞相。
到后来,由于丞相太多,就连天王洪秀全本人都分不清了。当太平天国发展到后期,丞相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低了,他被洪秀全随口册封的其他官职顶替下去。
这时的官职成为王、列王、天将、朝将、神将、义、福、燕、豫、侯。就连在太平天国建立之初,位高权重的“侯”都被排在末尾,更何况丞相。
太平天国的覆灭是注定的,他们在创立之初,只是靠着毫无治国经验的洪秀全揭竿而起,看似宣扬着天下大同的理念,其政权并不比清王朝先进多少,甚至更加短见。他们既没有完整的治国纲领,更没有共同的治国理念,只是靠着拜上帝教这套生搬硬套的宗教理念,根本无法平定天下。
当成千上万个王、丞相以及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遭罪的最终还是百姓。他们如同吸血的寄生虫般,压榨百姓,搞得民不聊生,最终太平天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存在了十四年,便匆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