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武帝,是汉代的封号;唐代太宗玄宗,这是一座庙宇;而康熙和乾隆,则是清朝的皇帝。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封号,那是因为唐朝已经废了封号,所以不能再用封号了。到了明朝中期,皇帝们就不再改年号了,因为人们发现,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用庙号,而是用来称呼自己的名字。明王朝覆灭之后,清王朝也将这种习俗继续下去。

  首先,我们要说清楚,庙号、谥号、年号,都是如何来的。中国的皇帝,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很简单。

  

  在中国的古史上,最初并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就拿三皇五帝来说,三皇五帝的时候,有没有人知道三皇五帝的名字?不!毕竟,上古时期,可没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就连名字,也是最近才冒出来的。

  在当时,名字是足够的。

  而在大夏,也是一样。实际上,夏朝并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封号,所以也就没有夏太祖、夏高祖这两个字。后人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只需要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就行了。比如大禹,夏启,都是如此。

  在整个大夏,都是如此。

  

  但在大商时期,却发生了一些小的改变。商王朝的人尤其迷信,尤其是对鬼神的膜拜。这也是为什么大商时期,祭祀文化比较发达的原因。

  但自从祖庙出现以后,商人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他们祭拜祖先,应该是因为他们对祖先的崇敬和缅怀。不过,作为一个后裔,在祭拜的过程中,直呼先祖的名字,似乎有些失礼。尤其是大商的皇帝,天天在祭祖的时候,叫自己的祖先名字,这让他很不舒服。

  不过,要知道,在商时期,并非每一位商王都有自己的庙号。

  

  按照商朝的规定,只有建国的皇帝,或者是先祖,或者是立下大功的君王,才能被送到祠堂,接受子孙后代的供奉。这条规定实际上流传至隋朝,在隋朝以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并非所有的帝王和帝王都有自己的庙号。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从商代开始的名字。顾名思义,最初的时候,就是为了方便在寺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而在商朝覆灭之后,在周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商周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周王室是商代最强盛时期的一支。只是,当时的周王室,并不是君王,而是一位诸侯。而周政权当时可能居住在关中,其文化与商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当商朝可以用庙号的时候,周人就不能用这个名字了,因为他不是国王。周文王的父亲和祖父,如果没有祠堂的名字,那就必须要祭祖了!称呼对方的名字,似乎有些失礼。于是,周国那边,就有了一个称号。

  简而言之,就是从后人的角度,用一到两句话,就可以对前人的功绩做出一个判断。这是一个称号。因为当时的周朝还不是王族,所以封爵这种事情,不仅仅是他们一脉,就连周朝的官员,都可以用。

  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登上了新的统治者,周朝也不想再用那些大字来称呼自己了,而是直接用自己的封号制度。于是,在周朝建国以后,就没有了庙号,改为了封号。

  

  因此,在周代,除了周文王和周武王之外,并没有周太祖和周太宗这样的封号,因为周朝从来不搞庙号。

  因为周朝的立国之策,让西周乃至春秋战国,都在用这种封号。因此,春秋战国时代,诸国的君主,都会有一个封号,比如齐桓公,比如晋文公,比如楚庄王,他们的封号,都是后人对他们的封号。

  因此,齐桓公在世时,谁也不会喊他齐桓公,只会喊他齐侯,毕竟他是侯爵。要是别人叫他齐桓公,齐桓公肯定会暴跳如雷,直接把他给杀了。

  从战国到大秦,秦始皇的性格就变得更加鲜明了。秦始皇自认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帝王,他不愿意再用以前的任何一种。于是秦始皇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秦始皇。秦始皇还规定,秦国的皇帝,可以直接叫秦二世,也可以叫秦三世。

  

  但很遗憾,秦始皇制定的这个体系,在两个世代之后,就再也没有了。秦国覆灭,汉人也随之而至。自从汉朝建立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那个时候,汉朝的学者们争论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刘邦考虑了一下,就做出了决定:“吵什么吵?为什么不能全部用掉?

  刘邦自然不会使用秦朝的体制。可能是刘邦不擅长算术,不爱算术;又或者,刘邦还在忌惮着秦朝,认为秦国的很多体制都有问题。最终,众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将商朝的封号和封号改为封号,而不是改成秦代的编号。

  

  自从刘邦之后,中国的历代帝王,都会有自己的封号和封号。当然,由于汉朝的庙号制度,是完全复制了商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汉帝,都有自己的庙号。

  如果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这些没有自己名字的帝王,又如何称呼自己的统治年代?所以,大家都习惯了叫这个名字,因为他们认为,以前的封号制度,更方便。所以,汉朝的封号,基本上沿用了以前的封号。

  所以,在后世,我们称他们为汉人的时候,都叫他们的封号。比如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反驳:“谁说汉朝都是以封号来命名的?”刘邦不是一直被人尊称为“汉高祖”么?高祖,不过是个庙号而已。

  高祖是庙号,但是刘邦,却不是他的名字。

  说白了,就是司马迁的错。刘邦去世后,身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刘邦,必然会成为汉人的祖先。后来,他的妻子吕雉决定,封他为高。

  因此,刘邦的名字,就叫“汉”;而刘邦,则被封为“汉高皇帝”。而刘邦,则被汉人称为“高祖”。

  后来司马迁老人家写了一本《史记》,可能是当时没有纸张,所以大家都要用竹简书写,相当辛苦。所以司马迁在记录刘邦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叫他的全名,而是用了一个“高”,然后用了一个“祖”。于是,刘邦一路走来,司马迁就把汉高祖给省略了。

  

  能少说两个字,就好办多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称呼。而且,在神庙之中,还有一种叫做刘邦的神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将自己的名字,当成是自己的名字。

  而刘邦的高,其实是因为他的封号。

  刘邦的事情,无论他如何胡诌,他都是以封号来称呼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一些汉朝的皇帝,连个名字都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了。

  后来,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发明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年号”。那时候,汉武帝也是心血来潮,以前人们用的是封号和统治时期。毕竟,皇帝的爵位,只能有一个!结合他执政的年代,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具体的年代。

  

  不过,汉武帝认为,他需要做点什么。于是,在这一年的前面,汉武帝又加了一个词,作为对即将到来的重大事件的纪念。就拿汉武帝来说,有一年,山西发现了一尊三脚宝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汉武帝就把它改成了元鼎。

  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挺喜欢开玩笑的。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发现,用年号来判断时间,是非常方便的,于是,就有了“年”制度。

  于是,从汉武帝时期起,庙号,谥号,年号,都有了。但从汉代到隋代,所有人都叫他的名字。因为,按照规矩,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名字。至于年份,那就是儿戏了,一个皇帝,很有可能会有几个。

  

  但,每一位帝王,都只能拥有一个爵位。

  所以,用封号来称呼皇上,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因此,从汉末到隋代,人们都习惯用“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来尊称。

  不过,到了唐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唐朝的皇帝,对自己的封号,都是一笔勾销的。确切的说,是他的封号和年号都被毁掉了。

  这个人,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皇后,在政治上的成就,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必须要承认,女人和男人的身体结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武则天以前,很少有男性帝王会在意什么封号和年号。男人的心思都是直来直去的,即便是做了皇帝,也会考虑到更现实的东西,比如政治、军事、吃喝玩乐。而女人则不同,她们也许更在乎自己的容貌和声音。

  因此,在武则天上台前,李渊、李世民这两个皇帝的封号和年号,都是无关紧要的。李渊的第一个封号是“唐太武帝”,他的年号是武德。李世民的封号为唐文帝,改为“贞观”。

  可是,在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子李治继位,武则天成为了李治的皇后,成为了皇后,这一切都被破坏了。

  

  比如武则天和李治,就喜欢改年号。李治统治33年,改朝换代14次。武则天在位15年,改了10个朝代!

  这两个人,还真是会玩。

  而且,他们还从唐朝的开国大典上,对着两个皇帝的封号进行了攻击。历代帝王的封号,都是一个字,甚至两个字。不过,夫妻二人都觉得,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不能用三言两语来形容,必须要不断的加上!

  于是,在几次加冕之后,李渊的封号就改为了‘大光孝皇帝陛下’。李世民被封为“大广孝皇帝”。

  也就是说,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唐大圣,大广孝皇帝!

  

  真是晦涩难懂。

  除非是所有的唐人都去学相声,或者是学绕口令。要不然,大家都会觉得他是在胡说八道。最重要的是,大唐和大唐的历代皇帝,都认为这种封号制度很好,所以一直沿用了下来。因此,唐代以后,帝王的封号往往比较长。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正巧,自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有自己的庙号。所以,历代帝王,都会有一个简单的名字,一个长长的封号,还有一大串的年号。这么一想,众人都觉得,叫庙号更好。

  于是,到了唐代,人们为了方便起见,都改成了皇帝的名字。

  

  到了明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程朱理是明朝立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在元朝的时候,每一次天灾发生,元朝的皇帝都会改变自己的名字。因此,明王朝的帝王们,习惯上都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或是国破家亡之时,才会改年号。

  因此,自明立国以来,历代帝王,大都不愿意改姓。就拿朱元璋来说,他的时代就是‘洪武’。朱棣在位的时候,就用了永乐。

  但在明末,明英宗的朱祁镇却是个例外。朱祁镇的情况有些特别,他原本是一国之君,却被北边的瓦剌人掳去。后来,他就成了皇帝。因此,朱祁镇若只用一年,便无法解释他哥哥在位期间的那段日子。

  

  于是,朱祁镇就用了两个朝代。他被抓的时候,用的是‘正统’。他当上了皇帝,就用了天顺。

  自从朱祁镇以后,历代的皇帝就再也没有更改过自己的名字。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所有人都意识到,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似乎要比用庙号来称呼皇帝要容易得多。

  如果是庙号,那就是汉武帝、隋文帝,或者是三个,或者四个。至于年号,那就是两个字。比如嘉靖,万历,天启,崇祯。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这个词,比“庙号”更受欢迎。年号的最大作用,就是记录年份,对普通人来说,都是有用的。至于庙号,那是在历史上才会出现的东西,一般人根本用不到。

  

  所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总比用庙号要好得多。不但字少了,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自明中叶以来,人们便习惯于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清朝进入中国后,这种习俗就一直沿用下去。因此,自清朝入关以来,历代帝王,都没有改年号。唯一一个皇帝,就是在开元之前,用了两个朝代。不过,皇太极的年代,还在明朝。

  正因如此,我们以后称他为康熙,雍正,乾隆。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清朝的皇帝在做什么,他们只是照搬了明朝。真正让这个名字变成了皇帝的名字,只有明朝的皇帝。要不是明英宗,他还在瓦剌国当了一名学生,其他的皇帝,都是一年。要不是土木堡事件,恐怕以后的人,都会叫他“皇帝”。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