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上看见中国

  

  《一日三餐》主要拍摄地在广州荔湾区荔枝湾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前海》故事主要围绕香港青年叶舟(右,林一饰)与深圳前海梦工场事业项目部主任项海(黄志忠饰)的互动展开。本栏图片均为剧照。

  

  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激情和干劲,是《前海》刻画的重点。

  

  《一日三餐》通过蔡五味(侯勇饰)与女儿蔡云(焦俊艳饰)经营肠粉店的经历,展现社会变迁和时代新貌。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创作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正在广东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及多个视频网站热播。该剧立足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以单元剧形式讲述“我们”的故事。通过《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砺剑》《热爱》《未来已来》《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乡明月》《唐宫夜宴》《坚持》等11个单元剧,浓缩了各行各业普通人的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借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该剧集结了一线优秀创作力量和庞大主创阵容,汇聚了白百何、郭晓东、侯勇、王凯、闫妮、杨子姗等优秀演员参演。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该剧在单元故事的题材类型、开掘角度、地域和人物选择上注重多样化与均衡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入手,既展现城市风貌,也表现乡村新风,既涵盖党政军学民,又覆盖东西南北中,形成了既主题鲜明,又百花齐放的中国图景,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据总制片人傅斌星、总策划张晓东介绍,该剧最主要的看点是“真实”:所有单元创作灵感来自这十年间发生的社会现实,从200多个故事题材中精挑细选而来。“情感是真实的,脉络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故事是精彩的。”傅斌星说。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一日三餐》《前海》两个单元在广东取景拍摄,从广州荔湾老城区肠粉店的人间烟火味,到深圳前海创业青年的奋斗拼搏劲,以点到面,从大湾区折射全国,展现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欣欣向荣的风貌。

  一言以蔽之,在他们身上看见“我们”,在“我们”身上看见中国。

  《一日三餐》

  借百姓视角看社会变迁,平凡之中见证非凡

  揭开蒸笼盖,蒸腾的热气下是白净透亮的肠粉,这是老广熟悉的平民美食,就如同在广州老城区里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肠粉店,简单的食品背后是不简单的手艺,肠粉店也更像是街坊邻居消遣聚会的场地。

  剧中第一个镜头,便是肠粉店门口挂着的一副对联:“酒过三巡七分满,菜有五味十足情”。《一日三餐》从广州一家普通肠粉店的十年变迁说起,蔡五味和蔡云父女原本靠卖肠粉起家,但蔡云出于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开起高档酒楼。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落实,蔡五味父女重新经营家常菜馆,赢回了街坊的喜爱。强烈的现实属性与氤氲的人间烟火气,奠定了作品与观众深切共振的基础。

  《我们这十年》的艺术总监毛卫宁曾在分享《一日三餐》创作过程时透露,剧本经过了反复打磨,编剧改到第六稿才通过,故事的重心是讲述“八项规定到底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围绕这个思路,创作团队推翻了之前的构思,将一个餐馆的经营之道作为故事主线,通过百姓视角来展现八项规定带来的种种改变,“这样更有意义”。

  负责《一日三餐》这一单元的导演王逸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剧中没有任何一句台词明言八项规定是什么,但却通过肠粉店老板和顾客十年来的生活变化,生动体现了社会风气激浊扬清,以及大众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面貌。

  平实、真实、余韵悠长,是不少观众对《一日三餐》的高度评价。而这种真实,要归功于主创团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前期准备工作的严谨缜密。

  选择肠粉作为整个故事的重要元素,是因为在主创团队眼中,这种平易近人又享誉海内外的广东美食,最能代表“一日三餐”的滋味。除了肠粉,剧中还有不少粤菜美食,为了让作品更加接地气,剧组还特意聘请了粤菜专家提供专业指导。

  《一日三餐》主要取景地是广州荔湾区荔枝湾涌小红楼,剧中蔡五味经营的“一日三餐”肠粉店就在此搭建。走在荔枝湾涌,王逸伟又吸收了不少拍摄的灵感,“不仅是岭南风情的西关大屋、骑楼、戏台等,还有周遭浓烈的生活气息,例如老人们踢毽子、跳舞、听曲等场景,所以我把剧中丁娘娘教学生唱粤剧的场景,特意安排在荔枝湾公园里。”王逸伟说。

  虽然剧中主要演员都不是广东人,但讨论剧本后一致决定用“广普”作为对白语言。此前媒体去探班时就发现,为了说好“广普”,演员们在拍戏之余都在学习粤语日常对话,一个词、一个词地向广东籍的现场副导演请教,甚至还学会了很多粤语俚语。

  王逸伟还提到,之所以选择在广州讲述这样一个具有地道“粤味”的故事,因为这里民众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着对美食的尊重,而美食又渗透着百姓世代累积的丰富情感。“以前我在广东拍过戏,家人也来了,我太太就对菜市场帮大家预处理食材这个细节印象深刻。这次拍摄《一日三餐》中菜市场的戏份,我去取景时,发现里面食材的摆放、清洗、切块等,太讲究了!”就是这种把寻常美食做到极致的城市性格,使得导演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广州作为拍摄场地,而蕴含在肠粉等美食中让人觉得踏实、温暖的幸福感,也正是《一日三餐》试图向观众传达的岭南风情和人生之味。

  《前海》

  以香港青年创业故事,展现大湾区奋斗氛围

  《我们这十年》中另外一个单元《前海》,讲述了香港青年叶舟在深圳前海的创业故事,他与深圳前海梦工场事业项目部主任项海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最终在项海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更成熟的创业者。故事通过叶舟拼搏、跌倒、重新振作等经历,勾勒出新一代大湾区青年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以及前海所代表的那种敢于逐梦、只争朝夕的大湾区奋斗氛围。

  负责执导《前海》的导演刘雪松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一直说《前海》不是一个讲述创业成功的故事,我们要凸显的是创业者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还有前海所代表的大湾区给予创业者的包容和鼓励。”

  在构思剧情之前,《前海》的编剧在深圳前海梦工场开展了将近4个月的采访与采风工作,整理近5万字的文字资料,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主创团队确定了《前海》要表现的主题——用刘雪松的话来说,“前海梦工场对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来此创业的年轻人所提供的帮扶、关怀和温暖,这是我想讲的最重要的一点。”

  参与该单元拍摄的演员程澄在剧中扮演叶舟的合伙人,她表示此次出演让她切实感受到了“大湾区的蓬勃朝气”,“创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国家做支撑,没有好的政策,我们就没有办法做起来,《前海》给了我特别大的力量和信心。”程澄笑着说。

  《前海》主要围绕叶舟和项海的互动展开,而对叶舟创业持不同态度的家人们,则让叶舟这个角色更趋丰满,走进观众心里。在刘雪松看来,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其实有着更深的用意。

  “编剧采风的时候,我去看景的时候,都遇到过像叶舟这样来深圳创业的港澳青年,他们个性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例如独立性比较强,有时候有点‘虎’,因为缺乏经验阅历显得毛躁、冒进,但也正是因为年轻,没有包袱、充满干劲。”刘雪松眼中,“叶舟”这个名字本身包含了他对于创业青年的了解和祝福,“一叶轻舟,希望创业者的未来无惧阻拦,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叶舟的父亲、母亲和姐姐对他创业的态度不同,在刘雪松看来,可能每个创业者、每个打拼的青年都能代入到这样的关系中:父亲希望他生活安稳,母亲对儿子的选择并不理解却仍然选择了支持,姐姐看似甘于平凡,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力挺弟弟。刘雪松认为,这都是非常东方式的家庭样本,很多观众都能在这几个角色中找到自己亲人熟悉的影子。例如叶舟去向父母借钱,怕父母担心,最后变成了一通自我表扬,“我很好”是在外打拼的孩子们最常见的“善意的谎言’”,这个细节就来自编剧的亲身经历。

  相较之下,项海可以说是大湾区对于创业者关怀、鼓励氛围的一个具体化形象:他不是一个保姆,也不保证叶舟稳赚不赔,他有时候很严厉,像修剪盆栽枝叶一样去耐心打磨叶舟的个性;有时候又很温暖,在叶舟受到挫折的时候,给予他再次出发的勇气。大湾区创业氛围,最后是让创业者在这里成为更好、更成熟的人,并共同融入、构建拼搏向上的区域精神。

  《前海》中不少镜头都是在深圳取景,包括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前海石公园和e站通办事大厅等地点,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作为本单元联合出品单位,给予摄制组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这个单元也是刘雪松经手的第三部在深圳拍摄的作品,他觉得通过和这个城市的深度接触,更能感受到深圳的城市气质,并有幸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向全世界展现了正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深圳那种欣欣向荣的气质从来没有改变,这里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奔走,在这里拍摄是几乎不会有人停下来围观的,因为你能感觉到每个人不是在单纯地经过,而是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刘雪松说。这种城市速度也体现在实际的拍摄进程中,例如对于拍摄需要的报批程序效率很高,支持配套工作也很到位,这和深圳城市高节奏、高效率的运转密切相关。

  无论是《一日三餐》还是《前海》,均体现了《我们这十年》通过塑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小人物形象聚焦新时代发展,讲述“接地气、有温度、有共鸣”的中国故事的创作主旨。正如总编审程蔚东所言:“剧中‘我们’的故事,代表着那些具有崭新面貌的鲜活人物,历史洪流中新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南方日报记者 梁燕 张思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