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需要多久,古人短暂的生命如何知道这种缓慢变化?

  “沧海桑田”——直译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的过程。常用来比喻世事变迁的无常与剧烈,也被用来形容变化的久远。

  众所周知,除地震、火山爆发等剧烈的地质现象外,大多地质活动都是缓慢而久远的。这个变化的过程,动辄以千万年为单位。寿命短短不过几十年的古人是如何知道这“沧海桑田”的变化的呢?

  沧海桑田需要多久?

  据统计,1961年至200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为1.8毫米/年,而在1993年到2003年之间,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约合3.1毫米每年。若以海平面上升2m为沧海沧田的界限,也就至少需要645年的时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最高的朝代是秦汉,约49岁。也就是说见证一次沧海桑田至少需要13代人的连续观测才能做到。对比现代人,上溯三代能有多少人知道祖籍何处?足见古人见证沧海桑田这一自然变化的不易。

  沧海桑田的神话传说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麻姑》中有如下记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

  其大意是,有一位名为麻姑的仙子,与友人会面于蔡经家中,中途谈及见闻,便感叹起了多次下凡见到人间的变化——“自上一次会面以来,已经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刚才路过蓬莱,见到水又比往年更浅了,估摸着时间也过了大半,难道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既然是仙人所说,那么即使这个过程再如何缓慢都是可以理解的了,这或许也是沧海桑田的说法能在古代长久流传的最大原因。

  “沧海桑田”的说法只是巧合吗

  以现代人的认识,世界上怎么会有长生不老的神仙?难道“沧海桑田”真的只是一个纯粹的巧合吗?当然不,一切神话传说都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既然有麻姑沧海桑田的传说,那自然该有现实的依据。

  史官对沧海桑田发现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有一个与西方差异极大的官制——史官。无论是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的时候,还是后世的大统一王朝,各地都会设有专门人才记录每年的大事,事情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对外战争等事件,也包括天象、水文等气候变化。详细之处,以至于现代人完全可以通过研究史书的记录,总结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彗星运行周期。

  举个例子,武王伐纣时间约在公元前1046年,然而该段历史实在太过久远,无法以朝代更替表等方法来倒推。那么这个精确的年份究竟是如何得出来的呢?答案依旧在史书——《竹简纪年》中有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懿王指的就是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而“天再旦”便是天空亮起两次(实际就是早上的日全食)。更具这一点,史学家便可以根据日食规律算出“周懿王天再旦”那一天的具体时间,再根据同时期古籍上对其他天象(彗星等)的记录,就可以往前推出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这个过程正是我国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成果。

  从地方志到“沧海桑田”的发现

  史官制度毕竟只是朝廷中枢的官方记录,也难以概括到全国,因此许多细节上难免会有疏漏。但到了秦汉,郡县制的设立,使得地方开始出现了郡书、地方传记等半官方的文献记录。上述神话编写时间在于西晋,假使秦末某地开始地方志的记录,到西晋时期业已过了四百多年,海水涨落一米有余。有心人查证下,或许真的能发现沧海桑田的自然秘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