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大战》想说些什么呢?(有剧透,建议观看影片后食用)
昨天去影院看了《神探大战》。对比《神探》,《神探大战》更加重视场面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感到它削弱了对人性、道德等问题的一系列思考。但它总要有一个核心,这部影片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很多观众、影评人认为《神探大战》是对以暴制暴的的否定。但我们在影片中可以清楚的看见当公安系统和司法系统出现问题时,受害者的家属们多么的可怜无助,也看到已经不属于公安系统的主人公是多么的强大。由此看来,关于以暴制暴这一问题影片其实没有表明它的态度。
那么在我看来,影片一共有三个层面:一、情节。二、谁是“神探”?谁是“精神变态”?三、认可。
首先是情节,这是影片最表层的东西,大家都能轻易看懂。制造一个矛盾,讲述一个故事,以一个或几个案件为原型进行编剧,并继承了《神探》的手法。网上有许多讨论影片细节以及结局的视频,但都没有让我震惊或细思极恐的点。只是影片中“怪物”的出现引起我的注意,在观影的时候我猜测影片可能采用了“变格”或“新本格”,大概就是“鬼王”不断地附着并控制人类嗜血成性,但后来想想,大概是错的。至于现在怎么想,就放到“认可与信任”的部分吧。
在情节这个“明线”之下是什么呢?是一个问题:谁是“神探”?谁是“精神变态”?而这个问题在影片的后半段被多次提到,并始终围绕着这部影片,成为影片的暗线。在“第四堵墙”外的我们当然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影片中的人物是不知道的,这就产生了主人公与女儿的矛盾,女儿被反派利用以及反派想要与主人公进行身份互换的巨大阴谋。而这些其实还都停留在情节层面,这个问题的深层意义在于让我们反思,应该如何判断家人、爱人、朋友、同事中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他们到底是“神探”还是“精神变态”,“神探”与“精神变态”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或答案,“我思故我在”,思考才是关键。
“神探”与“精神变态”只有一线之隔,影片中的主人公也曾在这一线之间左右徘徊,我想大家对这“一线”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可能是“善”“爱”“正义”等等等等。这些标准和答案在现实社会中都非常重要。只是我想回归影片当中,回到情节当中,再具体一点。主人公不厌其烦地告诉 女儿尼采的那句名言时,也是在告诉自己,而就是这样有着坚定信念且时刻告诫自己的“神探”,收到仇恨的影响面对无辜的婴孩时,也多次想要走向“精神变态”的一端。什么将他拉了回来?是女儿的“我以你为骄傲”,是对主人公的莫大认可。在女儿心中,我是“神探”,我不是“精神变态”。女儿的认可使他自己认清自己,坚持自己。这就结束了吗?还没有。现在轮到影片中的那只“怪物”出场了。在杀死反派后,“怪物”再次出现,主人公朝他连开几枪,“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竟能如此相像”,而不同的是什么呢?当时的“神探”,由于身边人的怀疑(不认可),变成了“精神变态”,被开除出警队。现在他问身边人说看见那只怪物了吗?身边人回答他说看到了。这,就是对他的认可,“认可”让他从“精神变态”的身份又变为“神探”,使他回到警队。于是在我看来,“怪物”的出现并非是“变格”或是“新本格”,它的出现完全是为“认可”这一行为服务的,它的出现以及整个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对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多一些认可呢?我们的认可或许真的能改变一个人。
根据“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巴拉巴拉巴拉
以上均是我的个人观点,不是专业影评人对情节没有细致的分析,也不是哲学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或下个定义,只是分析文本后得出的一点层次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