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冯保成就了他,却也着实抹黑了他

  张居正(字叔大)是明代杰出的改革家,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

  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后,张居正便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制、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而使已经颓废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1582年,张叔大病逝后。万历皇帝下诏罢朝数日,赐其谥号为“文忠”,并派锦衣卫护送其灵柩回故乡江陵,可谓备极哀荣。

  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张叔大死后不过两年,万历皇帝竟指责张叔大“罔上负恩,谋国不忠”,诏令追夺官秩,查抄家产,甚至要对其“斫棺戮尸”。

  而且,凡是张叔大生前举荐重用的人,通通罢黜不用;凡是以前被罢黜的官员,又大都起用复官。张叔大十年呕心沥血推行的改革,基本上被一笔勾销。

  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就容易失之平面化。

  事实上,当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仔细探究这场悲剧的具体原因时,便可在改革者张叔大的身影背后,看到一个非凡的人物——大太监冯保(字永亭)。

  导致张叔大身后悲剧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张居正与冯永亭的密切关系。

  明朝是个“权宦辈出”的朝代。那时的朝臣,凡是能够长久任职的,包括那些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一般都是宦官做自己的政治保护伞,张叔大也不例外。他的保护伞,就是这个有皇太后撑腰,权力大到连万历皇帝都以“大伴”相称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永亭。

  在担任首辅前,张叔大一向很注重名节。他极力倡导廉政,轰动朝野。主政以后,针对“吏治不清,贪官为害”的问题,大力整顿朝政,查处了一些重大的贪腐案件。

  由于他位高权重,大批谋求升官发财的官员都给他行贿送礼,甚至连王爷也加入其中。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但是,对冯永亭,张叔大可就是另一个套路了。

  冯永亭贪财好色,而且胆大包天。他贪污勒索的手,有时甚至伸到了皇帝头上。张叔大作为一个长期在政坛上纵横捭合的老手,深知该怎样对付冯永亭这样的角色。历史记载,他曾先后送给冯宝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黄金三万两,白银二十万两。

  当冯永亭耗费大量钱财,为自己营建墓穴后,张居正不但没有说什么,还亲笔为他撰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字里行间,高唱赞歌。

  功夫下得如此到家,终于换来了冯永亭对他的鼎力相助,帮助他在权利斗争中击败政敌,帮助他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张叔大也因此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张叔大的无奈、悲剧也正在于此。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并不允许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

  现实中,他不得不以一个腐败人物做自己的政治后盾,因而也就不得不用腐败手段来确立和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张居正去世后,反对派决定从冯永亭身上下手,打开突破口,便纷纷控告大太监冯永亭大量贪污受贿,家财之多胜过皇上。

  于是,万历皇帝怀疑张叔大也曾经收受了大量财宝,这也就导致了他“祸发身后”。

  张叔大事出有因的一些所谓不光彩的做法,后人却无法指责他。因为命运摆在他面前的,实际上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拒绝冯永亭的支持,他便根本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果与冯永亭结盟,则必然会被他抹黑。

  张叔大的个人悲剧,也是专制制度的悲剧。历史上许多推进了社会进步的事情,似乎都难以让人理解;历史上许多改革家,大都没有好下场。如,吴起、商鞅等都死于非命。

  张叔大虽然没有惨遭杀害,但他死后出现的局面也令人感慨唏嘘:先前对他言听计从的明神宗,查抄其家产,严惩其家属,并扬言要对他“斫棺戮尸”!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