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青天是否真的有把尚方宝剑和铡刀?
包拯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有两个身份,
真实的包公没有尚方宝剑和铡刀,小说戏曲中的包青天有。
包拯自幼家里小康,虽然不能说是清贫,但是也不能说是豪富。所以,包拯自幼苦读诗书,天圣五考中一甲进士,授官建昌县知县(今江西南城)。但是,由于父母去世守孝,包拯直到39岁才正式做官。
先后担当过天长县知县、端州 知州,京东、陕西、河等的转运使,开封知府,最后成为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职。
历史上,包拯专长不在于断案,他从基层做起,从民政开始掌管财政,提出了许多关于财政、赋税改革的措施。
当然,包拯的威名为天下所知,主要来自他担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的时候,充分议论和斥责许多权臣,他甚至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对仁宗宠妃张氏外戚及舒王女婿等显贵,也上书予以弹劾。然后劝谏宋仁宗,要轻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
所以才有,“关节到,有阎王爷包”的说法。
但是,关于包拯断案,正史也只有一个案子。至于尚方宝剑和三口铡刀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便是他身为开封府尹,判决刑案之后,还需要上报刑部核准,绝不可能像小说里那样,当场就杀人。
在古代,处决刑犯是很慎重的!皇亲国戚除了谋反谋大逆之外,都不会被赐死,更不要说当众斩杀了!
关于包青天的形象,集大成者就是《三侠五义》里的描写:
单表江南庐州府合肥县内有个包家村,住一包员外,名怀,家富田多,骡马成群,为人乐善好施,安分守己,因此人人皆称他为“包善人”,又曰“包百万”。(下略)
因此一家尚为和睦,每日大家欢欢喜喜。父子兄弟春种秋收,务农为业,虽非诗书门第,却是勤俭人家。不意老院君周氏安人年已四旬开外,忽然怀孕。员外并不乐意,终日忧愁。
且说包员外终日闷闷,这日独坐书斋,正踌躇此事,不觉双目困倦,伏几而卧。朦胧之际,只见半空中祥云缭绕,瑞气氤氲;猛然红光一闪,面前落下个怪物来,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巨口撩牙,左手拿一银锭,右手执一朱笔,跳舞着奔落前来。员外大叫一声,醒来却是一梦,心中尚觉乱跳。正自出神,忽见丫鬟掀帘而入,报道:“员外,大喜了!方才安人产生一位公子,奴婢特来禀知。”(《三侠五义》第二回)
也就是,民间传说,包青天是奎星降生,包青天经过科举考试, 然后开始了自己的青天生涯。
其实,在《三侠五义》书里,包公一直给人一种上通鬼神,下通幽灵的认知。在演义中,包公断的案子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与鬼神有关,比如乌盆案;
第二,与权贵有关,铡美案、铡包勉、狸猫换太子等;
第三,就是普通的案子,比如各类的凶杀案,真假状元之类的。
电视剧《包青天》基本上将《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中的案子搬上了银幕。
在《三侠五义》当中,并没有尚方宝剑的说法,因为宋仁宗加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稽察放赈之事的时候,又赐给了御札三道。
然后,新进投靠包公的公孙策就发挥才智将御札改为御赐的铡刀:
包公坐轿来至朝中,三呼已毕,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赐臣御札三道,臣谨遵旨,拟得式样,不敢擅用,谨呈御览。”说着话,黄箱已然抬到,摆在丹墀。圣上闪目观瞧,原来是三口铡刀的样子,分龙、虎、狗三品。包公又奏:“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圣上早已明白包公用意,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以为镇吓外官之用,不觉龙颜大喜,称羡包公奇才巧思,立刻准了所奏:“不必定日请训,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三侠五义》第九回。)
所以,才有了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种,到后来演化成,龙头铡铡皇亲国戚、虎头铡铡官员、狗头铡铡平民的说法。
北宋的时候,尚方宝剑是有的,但是尚方宝剑只给出征的将军,像包拯这样的却没有权利使用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得到广泛使用要等待明代的时候。
《明史》记载一个七品的巡察御史,因为手持尚方宝剑,甚至可以逼退皇帝的故事。
当时,正德皇帝想要离开北京四处游玩,当他走到了居庸关,但是被巡关御史张钦持尚方宝剑拦截,无论武宗怎么威逼利用,就是不愿开关放行。正德皇帝也没有办法,只要趁着张钦不在的时候,才偷偷出关。
尚方宝剑把皇帝逼迫到这种地步,也可见尚方宝剑的威力。
包河公园
崇祯二年(1629)的时候,蓟辽督师袁崇焕就凭借尚方宝剑当众斩杀了皮岛毛文龙,皮岛是毛文龙多年经营的地盘,心腹将领和兵丁很多。袁崇焕可以当众斩杀毛文龙,就是凭借尚方宝剑代表皇权的无上权威。
《三侠五义》成书于清代,当时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包公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尚方宝剑的使用方法。
所以,作者给包拯安上了尚方宝剑和三口御铡,就是赋予包拯可以不受阻碍执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