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型战术无人机:你是我的“眼”
飞蛾一样的微型无人机,悄无声息地滑掠至“蓝军”预警阵地,瞬间就将阵地的影像及位置传输至“红军”的指挥屏幕上。这样的“天蛾”,如今已不再是战争大片中的“任性”幻想。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从“纸上谈兵”飞向未来战场——
小微型战术无人机:你是我的“眼”
■王海峰 王登科
风沙肆虐的灰暗天空下,废弃的沙漠小镇中,“蓝军”的预警阵地搭设完毕,耐心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在强风和黄沙的遮掩下,一群像飞蛾一样的微型无人机,从城镇边缘渗透进来,其中一个悄无声息地滑掠至“蓝军”预警阵地。瞬间,阵地的影像及位置清晰出现在“红军”的指挥屏幕上。
随着导弹发射按钮“滴”声一响,一道闪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蓝军”预警阵地随即在爆炸声中变成废墟。
这不是战争大片中导演的“任性”畅想,而是从作战现实中抽象出的“写实”画风。
近日,美国海军学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美国海军陆战队购置了800套“瞬眼”(Instant Eye)小型四旋翼无人机,从今年一月起分批次列装部队,与士兵一起进行攻击训练。
近年来,随着战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小微型战术无人机因其不惧伤亡、作战样式灵活、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在战场上密集现身,衍生出各类新型战法和许多颠覆性的作战样式。
“天蛾”出击
演绎“瞒天过海”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欧洲西海岸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整个战役过程中,双方投入兵力超过300万。在登陆的6个小时里,有2400名美军士兵长眠于不到10公里的“奥马哈”海滩登陆场,平均每9秒就有1名士兵牺牲。仅此一役,两栖登陆战斗便永久被打上了壮烈悲惨的烙印。
如何降低两栖登陆战斗中人员的伤亡数量?陆战队员和其他步兵们都需要一个新伙伴。
班用小型无人作战系统无疑是最好的选项之一。在2016年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举行的会议上,美国海军陆战队副司令罗伯特·沃尔什中将表示,“未来,海军陆战队员将不是第一波冲上去战斗的,取而代之的是这些无人机群,它们可以感知、定位甚至是杀死它们面前的敌人。”
沃尔什中将希望为海军陆战队每个步兵班装备一架价值1000美元左右的四轴飞行器。他的构想正在逐步实现。2016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测试了包括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在内的多种商用和军用小型无人机,最终选择了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第三代“瞬眼”无人机。经过为期18个月的试验部署,美国海军陆战队于今年一月开始,大规模为战斗班配备战术级无人机“瞬眼”。
天蛾可以在1秒钟内振动1000余下翅膀,是世界上振翅最快的昆虫。当飞行中触碰到某些东西时,它们只需一次振翅即可恢复稳定,能够在遇到障碍物前做出快速反应。由此受到启发,“瞬眼”系列新型四旋翼无人机得以问世。它们能在速度超过48km/h的风中飞行,可以快速从碰撞(但不包括坠毁)中恢复,主要用于监控并提供近距离影像。
此次美国海军陆战队采购的800套Mk-2Gen3型无人机是“瞬眼”家族中成本最低、部署最快的一款全天候无人机。它只有手掌大小,整个机身加上载荷的重量与一瓶矿泉水相差无几,非常小巧轻便,单人手动即可发射;使用电机驱动,30秒内就可以升空,续航时间超过30分钟,航程可达5至10千米,飞行高度可达3657米;可手动控制也可预编程飞行,操作员只需向某个方向简单移动摇杆即可操控,机上的自动驾驶仪会根据天气情况等因素算出最好的飞行轨迹;装配有3个光电/红外相机和1个前视红外热成像仪,采用混合加密通信系统、C2数据链及模拟视频链接。
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早期装备的班排级无人机RQ-11B“渡鸦”和RQ-20A“美洲狮”相比,“瞬眼”无人机体积更小、便携性更好、单兵使用更加灵活,并且成本极其低廉,可作为诱饵目标。在1982年贝卡谷空战中,以色列通过播撒大量“参孙”和“妖妇”诱饵无人机,成功骗取叙利亚防空雷达开机,以军反辐射导弹迅即捕捉目标信息,摧毁叙防空导弹阵地。用廉价无人机诱导雷达开机,正是此类无人机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结网扎笼
反击“步步为营”
2018年1月,俄罗斯驻叙利亚基地遭到13架消费级四旋翼无人机的袭击。根据俄军方公布的作战细节,其中6架无人机被俄军无线电技术人员成功控制,剩余7架则被俄军“铠甲-S1”防空系统击落。虽然此次袭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蜂群”战术首秀,但是用廉价的消费级无人机“骗取”防空导弹,却给无人机防御作战带来诸多启示。
众所周知,目前无论是“复仇者”还是“全球鹰”,都是由飞行员和传感器操作员进行远程控制的大型无人作战系统,价格非常昂贵。在电子干扰和防空火力都很强大的复杂战场环境下,这类无人机也会变得异常脆弱。而“瞬眼”这种战术级小型无人机却可以凭借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形成数量优势。如果一架小型无人机的价格和一辆法拉利跑车一样,班排指挥员使用时可能就不会那么自如了。
“瞬眼”的数量优势使集群作战的战术应用得以实现。如果“瞬眼”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战斗班的下一代“标配”,或许昭示了未来战场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一方面,“瞬眼”可以纳入有人/无人装备作战体系,与士兵共同承担作战任务;另一方面,凭借自身的隐身性能和高效的综合作战能力,“瞬眼”将使敌人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望洋兴叹”。
作为战术级无人机,“瞬眼”可以让对手防不胜防。首先,它的尺寸极小,可以紧贴地面进行超低空飞行,其飞行痕迹容易被地面杂波掩盖;其次,它的机身大量采用非金属材料,红外特征也不明显;再次,它机动灵活,可以通过低速飞行甚至悬停的方式有效躲避敌方探测,跟踪起来非常困难,留给敌方防御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窗口都很小。
反制此类无人机,虽然相对困难,但并非束手无策。该类无人机通常使用非金属轻质材料,并搭载较多光电元件,抗电磁软杀伤手段打击能力相对脆弱,用硬毁伤手段也可以将其摧毁,主要反制手段包括以下三种:
——电磁阻断。通信链路是无人机系统操纵的主要途径,也是无人机的薄弱环节。无人机系统对电磁波干扰非常敏感,一旦受到强干扰,就容易产生错误控制指令,导致任务无法执行,甚至可能失控坠机。
——激光打击。激光武器是利用高能量密度射束替代常规子弹的新概念武器。激光武器“外科手术式”杀伤的高效费比作战方式,特别适于打击小型和微型无人机。
——捕获拦截。荷兰研发了一款特殊的无人机,它能够在天上自动寻找目标无人机,确定位置后,发射捕捉网将目标无人机捕获,然后自动打开附带降落伞,安全落地。
融入体系
战场“万箭齐发”
由光电、红外等多种传感器模块化组合的“瞬眼”无人机,可以独立胜任各种任务,完全匹配海军陆战队高强度、快节奏、复杂环境的作战背景,因此得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青睐。有了它,将极大便利班排级单位实施侦察监视、行军作战等行动。一个班排级的战术行动就大可不必调动侦察卫星那么兴师动众了,可以节省大量作战资源。
“瞬眼”无人机的具体效用如下:
一是进行侦察与监视。主要担负侦察监视、目标指示、毁伤评估等任务,为战术级别的决策与防御提供实时准确的ISR服务,提升海军陆战队基本作战单元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二是提供战术辅助决策。在发起攻击之前,先以无人机侦察敌战场环境及作战部署,根据实时情报,迅速调整作战方案,提高作战决策效率;
三是拓展单兵作战空间。通过使用该类无人机,可以将单兵的作战活动空间向前拓展5千米以上,加装武器载荷后,机载武器还可以与士兵共同完成攻击任务,大量使用时更可以达到“万箭齐发”的效果。
随着未来战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无人机在班组作战中将扮演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战术级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显示出以下六个明显的特征:
机型小微化。为提高无人机的机动性能和战场生存能力,在满足作战需求的前提下,机型正朝着小型、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机体隐身化。通过加载干扰机、采用复合材料(如凯夫拉编织布材料)、应用涂抹太阳能膜技术和限制红外反射技术等方法,最大程度实现机体隐身。
传感器综合化。通过安装集成光电、红外传感器等,综合使用各种传感器,增强无人机全天候侦察能力。
载荷模块化。载荷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搭载传感器、激光目标指示器和电子干扰机等多种任务设备,提高综合作战效能。
察打一体化。在侦察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加载小型高能炸药、精确制导武器等,拓展其打击功能,实现察打一体。
作战协同化。通过进行有人/无人系统组合技术开发,融入作战体系,显著提升综合作战潜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