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中这两个戳心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连宫斗战斗机皇后都回答:“你倒是痛快!”

  

  这部剧,看得不就是个痛快?

  看到这里,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观众都很燃,魏璎珞简直就是替现实中的你我摆平难事手刃对头。

  谁没遇到过个把背后阴你的同事?谁没碰上过借钱不还的损友?

  但是,咱们大多数人都怂啊,魏璎珞,是我们心底羡慕的样子,主角光环、伶牙俐齿、敢说敢做,既有像姐姐一样的直属上级富察皇后护航,又有中年怪叔叔乾隆皇帝呵护,人生赢家也就是这样的吧?

  

  更何况“社会魏姐”不仅手撕敌人过瘾,撩汉也是一把好手。从“欲擒故纵”到“引发好奇心”,到“建立独一无二的相处框架”,魏姐和乾隆之间,情感的主动权实际把握在女方手中。

  真的,谁不想有一个魏璎珞那样开挂的人生呢?

  

  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却像如懿一样憋屈。

  

  那时她还没有改名字,依旧叫“青樱”,听起来像个浪漫的笔名,端着一碗滚烫的汤面对成心刁难的太后,手指架不住碗底烙铁般的烫,一个一个指头换过来却不敢打翻那碗汤,脸上不动声色,除了谦卑,半点其他表情都不能流露。

  这场戏周迅演得细节到位,让人看得心生悲凉,就像前段时间流行的那个吐槽:“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她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不是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从飞扬的少年,变成了灰扑扑的中年?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电视剧海报上这段描述如懿和乾隆感情的诗句,出自白居易的长诗《井底引银瓶》。

  这首长诗讲述了一对男女从自由恋爱私奔,到为了爱情结婚,然后遭遇柴米油盐琐事消磨,亲人反目、父母蔑视而最终决裂的故事。犹如一个女子在追寻和守护爱情的道路上漫长而险阻,也像如懿和乾隆在剧中由两心相知到积怨成疾,最终离心诀别的过程。

  少年时,谁不想嫁给爱情?

  

  中年时,才发现生活哪里是有情饮水饱,分明是一场路障特别多的长跑:跑赢了事业,孩子没顾上;跑赢了子女教育,却难免失去自我;嫁给了爱情,却没想到当年的人会变心;选择了财富,却在人生的后半段太渴望真心。

  再也没有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充满如懿端着的那碗虽然烫手却不敢放下,还不敢有丝毫懈怠的“鸡汤”。

  于是,很多古代的悲情故事,在曲人、剧作家的笔下都改成了欢喜结局,人们在怨怼生活时总愿意相信希望。

  所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把白居易这出《井底引银瓶》的悲剧改成了喜剧,名叫《墙头马上》,硬是让分崩离析的才子佳人过上了结局圆满的幸福生活。

  

  《延禧攻略》是清代版“杜拉拉升职记”,其中关于爱情的成分并不多,全剧最用心谈恋爱的是傅恒,很难看到他文韬武略的过程,他绝大多数建功立业的行为都是为情所困之后的逃离,就像一部传统爱情剧里的女主角,只要被抛弃就发奋图强然后逆袭崛起。

  

  至于魏璎珞,她特别会自我排解和向前看,男人从来不是她的全部,而爱情的残酷在于:爱得比较少的那一方,才会游刃有余,占据“上风”。

  所以,编剧让她一路开挂,让我们一直痛快。

  《延禧攻略》有一段让人心情很复杂的对白:

  佘诗曼扮演的皇后白发丛生,感慨说:“我是六宫之主,管理大小事务,自然老得快。你看魏璎珞,这十年来,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发间还是乌油油的,一丝白头发都没有。我双眼布满红丝,她还是碧青的眼白,乌黑的眼珠,三十多岁活得像个孩子。”

  

  宫女抱不平,说:“那是因为她自私自利!”

  

  皇后感慨:“我看她天底下谁都不爱,就爱她自己,爱得如珠如宝!”

  是啊,越来越多的女孩更像魏璎珞,她们把自己爱得如珠如宝,让别人没有机会轻慢,这不是自私,是自保和自励。

  很多观众再也耐不下性子去看一群女人为了抢一个男人打架的宫斗戏,这并不是什么爱情,而是争夺生存和生育权利。可现在,越来越少的女人愿意争这个,她们宁可把精力花在自己身上,拥有更多资源和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今天周末,我们看看剧,看看自己。

  生活是一场逐渐负重的行程,我们就不必人工再给自己找负累,能卸下的担子尽量别硬扛,扛不动时摔倒压着的第一个是自己。

  把自己照顾好,才有能力和心力照顾别人。

  — end —